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压转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压工艺,无刷直流电机,转子供电保持架,弯曲
冲压转子论文文献综述
黄可,刘江,丁仁华,马雪峰[1](2018)在《无刷直流电机转子供电保持架的冲压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无刷直流电机转子供电保持架的加工工序分为7步,即工序1落料、工序2弯曲、工序3弯曲、工序4冲孔、工序5成形、工序6翻边、工序7攻丝。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分析了弯曲工序2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弯曲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等不良现象。对弯曲工序2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冲压速度为2. 2 mm·s~(-1)、模具间隙为0. 02 mm、摩擦系数为0. 16、凹模圆角半径为1. 0 mm时,工件回弹量最小。采用弯曲模具型面补偿,能有效地控制转子供电保持架的回弹量,对弯曲工序2而言,1. 02倍的补偿值效果最好。在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作用下,并结合弯曲模具型面补偿,得到P1点的回弹量为0. 28 mm,P2点的回弹量为0. 23 mm,P3点的回弹量为0. 08 mm。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管健[2](2018)在《流道几何造型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气轮机是航空飞行器和水面舰艇的优秀动力,高性能压气机的研制是提高燃气轮机性能的方向之一。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利用激波可以实现对气流的间断性高效压缩,具有压比高、结构紧凑、重量轻等优点,然而在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流场中存在激波-激波以及激波-附面层相互干涉及其所诱导的气流分离等复杂流动现象,这是造成流动损失和压气机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因而探索降低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由于激波和附面层及其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流动损失的相关研究方法是提高燃气轮机功重比、降低油耗率的重要方面,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以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为研究对象,首先获得其内部包括激波、气流分离等在内的详细流场结构,结果发现:隔板尾缘气流分离形成的低速团、隔板吸力面附面层和S1流面激波相互作用,使得靠近隔板吸力面侧的流体堵塞较为严重。泄漏流在遇到结尾激波/激波串后,在近机匣附近形成了较大范围的低能流体区。由泄漏所引起的流动损失是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动损失的主要来源。在内部流场分析的基础上,重构轮毂压缩面和扩压面,重点关注压缩面和扩压面的起始和终止角度对压缩转子波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压缩面型线的变化主要影响喉部之前波系的强弱和位置。扩压面型线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喉部之前的流场,通过改变扩压面附近的流道扩张程度进而影响压升与气流分离特性。然后,借鉴常规叶轮机械叶片造型和弯掠设计思路,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隔板叶型进行重新构造,关注叶型型式、前缘气动掠和隔板后段倾斜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压力面为等厚度直线、吸力面前/后部为二次曲线的压缩转子方案性能最佳。最大厚度起始点越靠后,其性能相对更好。而当最大终止点后移时,总压比和绝热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掠的引入能够改变S1流面前缘激波的位置,进而影响隔板压力面附近的流场和激波结构。前掠使前缘激波和入射激波更容易分开,其隔板顶部负荷最小,有利于降低流动损失并提高绝热效率。后掠方案则使前缘激波和入射激波在近前缘附近更容易合并成一道更强的激波,增加隔板前部的气动负荷,提高总压比。隔板采用倾斜设计能够影响内部激波系的强度和位置、吸力面附面层低能流体的径向输运和堆积。保持顶部型面与原型一致的倾斜隔板方案反射激波和激波串向上游移动,其总压比达到2.902,比原型增加2.338%。.保持根部型面与原型一致的倾斜隔板方案激波系位置后移,能够推迟隔板吸力面附近的气流分离,隔板后部叶顶角区的堵塞受到抑制,其绝热效率为0.726,比原型提升了 0.462%。最后,对子午流道型式展开研究,分析子午面的不同收缩与扩张型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总压比和绝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午面为缩扩型式的压缩转子方案其流道前段气流马赫数的降低减弱了激波及其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流动损失,明显降低了流道内高损失区的范围和强度。总压比达到2.937,与原型相比提升了 2.075%;绝热效率达到0.748,比原型提高3.160%。随着收缩角度的增加,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总压比和绝热效率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当扩张角增加时,总压比逐渐提升,绝热效率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收缩角和扩张角同时变化时,子午前段的收缩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流场起主要作用。收缩/扩张角增加时,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按先增后减的规律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5-01)
洪磊,封峰,沈浩[3](2017)在《基于信捷一体机的电机定转子冲压的新扭槽自动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异步电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机定转子的生产也获得快速发展,而其传统的冲压工艺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高效率高精度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信捷一体机的新电机定转子扭槽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更简洁、更经济,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管健,韩吉昂,钟兢军,苑辰光[4](2017)在《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激波/附面层/泄漏流干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附面层和泄漏流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激波结构的影响,开展了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流场的数值研究,并从激波形成与变化的角度分析激波与附面层,激波与泄漏流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S_2流面激波与轮毂附面层、S_1流面激波与隔板尾缘低速分离流体团相互作用能够改变激波的结构形态、作用位置,压比升高时低速团的影响范围增大。S_1流面激波在泄漏涡的作用位置处发生偏折,与无间隙时相比,有间隙时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在喉部及以后流道内更易形成激波串。(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苑辰光[5](2017)在《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导叶及支板的气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发展高压比、高效率的超声速压气机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声速压气机转子,具有单级压比高、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本文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导叶段和支板段的数值研究,以期获得导叶段与支板段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的影响情况,为后续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本文针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中的导叶开展了研究,研究了导叶开度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起动性能的影响,还分析了导叶根部间隙以及导叶与下游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之间的轴向间距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导叶开度的减小,气流在导叶通道内具有更高的加速性能,导叶开度越小,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就越容易起动。导叶根部间隙的增加会加剧导叶底部的泄漏流动,导叶底部的高熵值区会向流道内节距增大的方向迁移,并且导叶出口绝对气流角更偏向轴向,相对来说更加接近导叶设计出口角。导叶根部间隙对下游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效率影响不是很大,但对其压比则有一定的影响。导叶与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轴向间距的增大会减小导叶出口的马赫数,但同时会增加导叶出口气流参数分布的均匀性,并且导叶与旋转冲压压缩转子间距越大,下游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压比越小,效率越高。其次,开展了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中支板段的研究,重点关注了支板安装角以及在支板段加装分流叶片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增大支板安装角后,支板的总压损失降低,气流在支板的流动分离减弱,并且在支板转角为20°时,支板进出口密流最大,气流可以更加顺畅的从支板段流出试验系统。在支板段加装1片分流叶片时,支板段的总压损失最小,此时支板段的流动最为通畅,支板段进出口熵值最小,密流最大;当分流叶片数量为2片时,其流通面积由于叶片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进而造成气流在支板内部的堵塞并且总压损失增加。(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3-01)
韩吉昂,孙云,钟兢军,管健[6](2017)在《隔板型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总体性能,通过改变隔板前、后段的型式获得不同的隔板改型方案,并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采用不同隔板改型方案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改变隔板前段型式可以改变隔板前缘激波和进气流量,进而影响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总体性能;改变隔板后段型式,可以改变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流场结构,并影响其增压能力;融合隔板前、后段最佳型式的隔板组合改型方案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提升最大,其总压比和效率相较于原型分别提升了12.0%和7.1%。(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韩吉昂,薛嘉麒,钟兢军,管健[7](2016)在《轮毂组合抽吸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通道内的流场结构,提升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气动性能,采用Fluent软件对3种不同轮毂组合抽吸方式下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各方案下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总体性能以及内部流动特征,并探讨了抽吸流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抽吸组合均能实现效率或压比的提高,在方案2中,左隔板附近激波强度有所提高,且激波数目增加,转子承压能力提升,其压比提高了5.2%;方案3中,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道内附面层分离得到有效控制,在压比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效率提升了1.1%;改变抽吸流量会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流场及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韩吉昂,苑辰光,钟兢军,管健[8](2016)在《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中排气支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中排气支板进行研究,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不同支板转角以及在支板段加装分流叶片时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通流部分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支板转角为30°时,在效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压比相比原型提高了1.23%,支板段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5.56%。支板在转角为20°时其进出口的密流最大,流通能力最强。当支板加装1片分流叶片时,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压比及效率分别比原型提高了0.18%和2.6%,此时支板段的总压恢复系数比原型提高了5.54%,支板进出口的密流最大,流通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6年23期)
孙云,韩吉昂,钟兢军,管健[9](2016)在《轮毂型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总体性能,通过改变轮毂面沿流向的形状,获得具有不同压缩面及扩压面型式的改型方案,并采用ANASYS-FLUENT 6.3对不同方案的叁维流场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压缩面的曲率变化规律可以改变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激波系结构,并影响轮毂近壁区的流场结构以及总体性能;增加承压段的长度可以提高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增压比,而增加扩压面的长度可以提高其效率以及总压恢复系数;方案Length-5的性能表现最佳,其效率较原型方案提升3.32%,增压比较原型方案提升7.31%.(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韩吉昂,管健,钟兢军,苑辰光[10](2016)在《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通流部分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的气动性能,采用Fluent软件对其通流部分在设计转速下的流场进行了全通道数值模拟。分析了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达到最高效率时,试验系统各部分的总体性能以及导叶段、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段和出口支板段的流动特征。计算结果表明,进口段和导叶段内气流损失较小,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0.995和0.979,且气流在导叶内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偏转和加速。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压比较高,单转子压比可到2.756。超声速压缩面区域不同节距方向的激波系结构有较大差异,同时存在正常反射和马赫反射现象。出口支板段存在大范围的流动分离,不利于出口气流顺畅的流出。(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冲压转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燃气轮机是航空飞行器和水面舰艇的优秀动力,高性能压气机的研制是提高燃气轮机性能的方向之一。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利用激波可以实现对气流的间断性高效压缩,具有压比高、结构紧凑、重量轻等优点,然而在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流场中存在激波-激波以及激波-附面层相互干涉及其所诱导的气流分离等复杂流动现象,这是造成流动损失和压气机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因而探索降低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由于激波和附面层及其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流动损失的相关研究方法是提高燃气轮机功重比、降低油耗率的重要方面,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以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为研究对象,首先获得其内部包括激波、气流分离等在内的详细流场结构,结果发现:隔板尾缘气流分离形成的低速团、隔板吸力面附面层和S1流面激波相互作用,使得靠近隔板吸力面侧的流体堵塞较为严重。泄漏流在遇到结尾激波/激波串后,在近机匣附近形成了较大范围的低能流体区。由泄漏所引起的流动损失是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动损失的主要来源。在内部流场分析的基础上,重构轮毂压缩面和扩压面,重点关注压缩面和扩压面的起始和终止角度对压缩转子波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压缩面型线的变化主要影响喉部之前波系的强弱和位置。扩压面型线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喉部之前的流场,通过改变扩压面附近的流道扩张程度进而影响压升与气流分离特性。然后,借鉴常规叶轮机械叶片造型和弯掠设计思路,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隔板叶型进行重新构造,关注叶型型式、前缘气动掠和隔板后段倾斜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压力面为等厚度直线、吸力面前/后部为二次曲线的压缩转子方案性能最佳。最大厚度起始点越靠后,其性能相对更好。而当最大终止点后移时,总压比和绝热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掠的引入能够改变S1流面前缘激波的位置,进而影响隔板压力面附近的流场和激波结构。前掠使前缘激波和入射激波更容易分开,其隔板顶部负荷最小,有利于降低流动损失并提高绝热效率。后掠方案则使前缘激波和入射激波在近前缘附近更容易合并成一道更强的激波,增加隔板前部的气动负荷,提高总压比。隔板采用倾斜设计能够影响内部激波系的强度和位置、吸力面附面层低能流体的径向输运和堆积。保持顶部型面与原型一致的倾斜隔板方案反射激波和激波串向上游移动,其总压比达到2.902,比原型增加2.338%。.保持根部型面与原型一致的倾斜隔板方案激波系位置后移,能够推迟隔板吸力面附近的气流分离,隔板后部叶顶角区的堵塞受到抑制,其绝热效率为0.726,比原型提升了 0.462%。最后,对子午流道型式展开研究,分析子午面的不同收缩与扩张型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总压比和绝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午面为缩扩型式的压缩转子方案其流道前段气流马赫数的降低减弱了激波及其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流动损失,明显降低了流道内高损失区的范围和强度。总压比达到2.937,与原型相比提升了 2.075%;绝热效率达到0.748,比原型提高3.160%。随着收缩角度的增加,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总压比和绝热效率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当扩张角增加时,总压比逐渐提升,绝热效率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收缩角和扩张角同时变化时,子午前段的收缩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流场起主要作用。收缩/扩张角增加时,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按先增后减的规律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压转子论文参考文献
[1].黄可,刘江,丁仁华,马雪峰.无刷直流电机转子供电保持架的冲压工艺[J].锻压技术.2018
[2].管健.流道几何造型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3].洪磊,封峰,沈浩.基于信捷一体机的电机定转子冲压的新扭槽自动控制系统[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7
[4].管健,韩吉昂,钟兢军,苑辰光.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激波/附面层/泄漏流干扰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
[5].苑辰光.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导叶及支板的气动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6].韩吉昂,孙云,钟兢军,管健.隔板型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17
[7].韩吉昂,薛嘉麒,钟兢军,管健.轮毂组合抽吸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16
[8].韩吉昂,苑辰光,钟兢军,管健.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中排气支板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6
[9].孙云,韩吉昂,钟兢军,管健.轮毂型式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6
[10].韩吉昂,管健,钟兢军,苑辰光.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试验系统通流部分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