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和评价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Th2、T-bet和GATA-3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AA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病程以及综合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指标和临床信息等多变量指标的预测系统对AA患者治疗策略选择(免疫抑制剂和雄激素)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5例A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他免疫学指标,同时运用实时监测定量PCR技术检测T-bet和GATA-3基因,从中医辨证(肾阳虚/肾阴虚)、西医诊断(急性再障/慢性再障)、疗效(缓解/进步/无效)和治疗方法(雄激素有效/无效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无效)四个角度对AA患者进行不同分组,寻找表达显著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筛选有临床意义并有显著差异性的指标,结合临床诊断依据,以雄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病例做Logistic回归方程及ROC曲线分析,建立以临床和实验指标为主组成的预测系统,对临床治疗用药选择进行预测。结果:1.总计85例AA患者经过两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76.5%,其中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61.2%,急性再障(acute aplastic anemia,AAA)和慢性再障(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和91.7%,肾阳虚型AAA和CAA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6.4%,肾阴虚型AAA和CAA的有效率分别为57.5%和75%,表明肾阳虚型疗效明显高于肾阴虚型,CAA疗效明显高于AAA患者,结果说明中西医分型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预测AA的临床疗效。2.雄激素治疗有效病例以CAA20例(62.5%)、肾阳虚型21例(65.6%)为多;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病例以AAA16例(59.3%)、肾阴虚型17例(63%)为多。由以上可以大致看出,阳虚型和CAA较适宜于用雄激素治疗而AAA和阴虚型较适宜于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判别准确率仅50%~60%。3.治疗前肾阴虚组外周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较。肾阳虚组低(P<0.01),补肾中药治疗后肾阳虚组疗效(外周血象恢复)优于肾阴虚组(P<0.01)。4.肾阴虚组治疗前症状较肾阳虚组重(P<0.05),治疗后肾阳虚组疗效(症状减轻或消失)明显优于肾阴虚组(P<0.05)。肾阴虚和肾阳虚组腰脊酸痛和胫酸膝软或足跟痛的频次都较多,说明腰脊酸痛和胫酸膝软或足跟痛是AA肾虚辨证主要症状。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AA患者出现一系列免疫指标变化,治疗后肾阳虚组各免疫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已无差异,而肾阴虚组的免疫功能较肾阳虚组较难恢复;治疗后CAA各免疫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已无差异,AAA的免疫功能较CAA更难恢复。6.分子生物学指标中,研究发现治疗前AA各组患者T-bet/β-actin和T-bet/GATA-3的对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经补肾中药治疗后恢复,GATA-3/β-actin的对数无显著变化。另从治疗效果分析,T-bet/β-actin的对数治疗前后在缓解组(疗效)都最高(P=0.033,P=0.017),T-bet/GATA-3的对数治疗前在缓解组(疗效)和免疫抑制剂组(治疗方法)最高(P=0.010,P=0.010),治疗后恢复正常;结果提示T-bet/GATA-3可能对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具有预测作用。7.经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出1g(T-bet/β-actin)、1g(T-bet/GATA-3)、Th1/Th2、CD3+CD8+(%)和CD3+HLA-DR+(%)共5项最有意义的指标做为预测指标,综合临床诊断标准,得出免疫抑制剂或雄激素选择用药的预测回归方程。8.按SPSS的ROC曲线模型,设定假阳性率为10%,取P值为0.832。若P值大于或等于0.832时,患者判定为免疫抑制为主状态,应以补肾中药加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若P值小于0.832时,患者判定为骨髓衰竭为主状态,应以补肾中药加雄激素治疗。9.预测方程的临床可行性检验与评价说明,42.2%(14/33)的患者可能受益于预测结果而提高治疗效果。所以,预测方程可能提高临床治疗AA的治疗效率,协助临床医师进行合适的用药选择。结论:1.中医辨证肾阳虚型AA临床症状明显轻于肾阴虚型,中医辨证肾阳虚型AA的临床疗效优于肾阴虚型;2.提出并证明再障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免疫抑制剂+中药活血解毒补肾为主治疗;后一阶段应以雄激素+补肾中药为主治疗,之间可能存在过渡阶段;3.AA的免疫异常阶段以CD3+CD8+、CD3+CD25+、CD3+HLA-DR+、Th1/Th2等免疫学指标和T-bet、GATA-3等基因表达异常为主要特征;4.首次通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指标和临床信息等多变量组成的预测系统,并确定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的分界点为P=0.832,以选择治疗策略。5.回顾性临床可行性检验显示预测系统的准确率为88.9%,有可能提高再障的临床疗效。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针对性护理在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护理中的效果[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2)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18)
- [3].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及其介导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新进展[J]. 中国血液净化 2017(08)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36例[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61)
- [5].30例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54)
- [6].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护理好[J]. 家庭生活指南 2019(09)
- [7].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 健康之路 2016(10)
- [8].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J]. 健康之路 2017(03)
- [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食疗选方[J]. 家庭中医药 2017(08)
- [1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冬季饮食护理[J]. 解放军健康 2016(01)
- [11].通过输血能否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J]. 老同志之友 2020(22)
- [12].趋化因子受体-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10)
- [13].小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刊 2013(08)
- [14].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J]. 保健文汇 2019(10)
- [15].“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不容忽视[J]. 青春期健康 2018(16)
- [16].运城市2001—200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J]. 实用医技杂志 2012(02)
- [17].环孢菌素联合司坦唑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8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1(35)
- [18].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09)
- [19].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并文献复习[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2)
- [2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01)
- [21].骨髓检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13)
- [22].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1)
- [23].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7(S2)
- [24].江劲波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验案2则[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05)
- [25].自拟复方生血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J]. 中国民间疗法 2014(02)
- [26].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J]. 海南医学 2013(14)
- [27].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10)
- [28].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 中医研究 2011(01)
- [2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7)
- [3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