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自然“内在价值”的生态伦理视阈——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追思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伦理学
作者: 牛庆燕
导师: 陈爱华
关键词: 自然,价值,自然价值论,内在价值,理性生态人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辨析生态伦理学中的“自然价值”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伦理学各流派之间分歧与对立的焦点——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进而从伦理视阈透视了作为非人类中心论的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等;并且阐发了目前国内外学者由罗尔斯顿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而引发的论争——从批判价值客观主义和批判泛主体论的角度否定自然“内在价值”以及从论证自然“主体性”的角度进而肯定自然“内在价值”,其目的在于梳理目前学术界与之相关的主要研究观点,以此揭示关于自然“内在价值”问题探讨的复杂性。本文旨趣在于探索自然“内在价值”论争的价值,即:从伦理视阈超越自然“内在价值”的论争,在此基础上,返观人的生态悖谬,阐述了当代生态文明的四个转向,从实践的层面重建生态伦理原则;与此同时,从人的生态化趋势,尝试引证了“理性生态人”的生态伦理假设及其道德行为规范,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一种道德支撑,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探索思路。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一章 自然价值
一、自然
二、价值
(一) “价值”的含义
(二) “价值”的本质
三、自然价值
(一) 自然价值概念界定
(二) 自然价值的性质
(三) 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第二章 罗尔斯顿的自然“内在价值”论
一、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提出
(一) 自然价值的含义
(二) 自然价值的构成
二、关于罗尔斯顿自然“内在价值”的评析
(一) 挑战性革新
(二) 理论缺陷
第三章 自然“内在价值”的生态伦理论争
一、“内在价值”的界定
二、自然“内在价值”的生态伦理论争
(一) 论争——自然无“内在价值”
1. 批判价值客观主义
2. 批判价值的“泛主体论”
(二) 论争——自然有“内在价值”
1. 主体性概念
2. 主体性范围与程度
(三) 自然“内在价值”论争的复杂性
第四章 生态伦理“思考”:超越自然的“内在价值”
一、人的生态悖谬反思
(一) 人的生态悖谬
(二) 生态文明的四个转向
1. 生产方式的转向
2. 生活方式的转向
3. 技术方式的转向
4. 思维方式的转向
二、重建生态伦理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 环境公正原则
(三) 系统整体原则
(四) 和谐共生原则
三、“理性生态人”的现代生态伦理预设
(一) 人的生态化趋势
(二) “理性生态人”的假设
(三) “理性生态人”的行为规范
1. 人地和谐
2. 公平正义
3. 生态恢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发表论文清单
详细摘要
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生态伦理流派的“生态纪”维度解读[D]. 李娜.沈阳工业大学2017
- [2].科技发展引发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D]. 陈晨.渤海大学2014
- [3].《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D]. 姜兰姬.华南师范大学2004
- [4].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问题研究[D]. 王霏.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 [5].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D]. 李大江.东北林业大学2008
- [6].中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 傅莉莉.南京师范大学2006
- [7].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D]. 关春玲.黑龙江大学2002
- [8].生态伦理视域中的道德关怀研究[D]. 杨珂.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 [9].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体系研究[D]. 王庆华.中原工学院2012
- [10].中国绿色制造中的生态伦理研究[D]. 陈珍云.重庆师范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研究[D]. 王利华.东南大学2005
- [2].论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D]. 石荣霞.曲阜师范大学2007
- [3].论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哲学的启示[D]. 曹仁海.浙江大学2007
- [4].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D]. 武威利.吉林大学2007
- [5].海德格尔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 戴海青.南京师范大学2007
- [6].论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D]. 轩玉荣.河南大学2006
- [7].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D]. 戴臣军.大连理工大学2006
- [8].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向度及实践[D]. 孙健.东北林业大学2006
- [9].人与自然:如何共同进化——罗尔斯顿环境伦理理论述评[D]. 宋夏.华南师范大学2002
- [10].自然的内在价值[D]. 董江永.四川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