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超短波电场中金属内固定物周围组织的温度变化及这种变化对周围组织产生的热影响,探讨超短波能否应用于局部有金属内固定部位的治疗,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体对照方式,用超短波的第三档(临床温热量档)分别作用于植入钢板钢钉前(对照组)和植入钢板钢钉后(实验组)的兔上臂的肱骨,各10分钟。钢板植入方向与肱骨长轴平行。超短波两极板距离6cm,对置,极板与皮肤距离1 cm。测温仪采用不受超短波电场干扰且精度高、性能稳定的荧光光纤测温仪进行即时测温。测温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对照组的肱骨表面和实验组的钢板与肱骨之间。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未予超短波时点的温度T0和给予超短波治疗后每分钟末各时点的温度T1-T10。温度取每记录点测温仪连续三个读数的平均值。数值采集完毕后,在兔上臂肱骨对应钢板中央处制造骨折模型,常规抗炎三天。再用超短波临床温热量档对上臂肱骨进行连续治疗15天,超短波两极板距离6 cm,对置,极板与皮肤距离1 cm,每天10分钟,然后取金属周围骨组织和肌肉做病理检查。经臀大肌在兔坐骨神经周围围绕钢丝,常规抗炎三天。再用超短波临床温热量档对臀大肌进行连续治疗15天,超短波两极板距离6cm,对置,极板与皮肤距离1cm,每天10分钟,然后取金属周围神经做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超短波治疗5分钟后温度基本趋于稳定,在T6(第六分钟末的温度)—T10(第十分钟末的温度)各时点温度均值的差为0.290℃。实验组肱骨表面的温度变化最大为1.25℃,对照组的肱骨表面温度变化最大为1.2℃。两组之间的温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钢丝周围神经均未见异常;钢板周围骨组织均可见未成熟的骨小梁和骨母细胞;钢板周围肌肉组织均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排列紊乱,轻度炎症反应。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超短波电场对金属内固定物周围组织的温度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但是人体内体温超过42℃会引起细胞的实质性损害,实验组最大的温度变化在1.25℃,最高温度是35.7℃,且病理显示无组织损伤的表现,所以从生理学和病理学角度分析,我们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超短波可以应用于体内有金属内固定部位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