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在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能力之上,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可以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人类的活动是否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受阀值范围内的一种定量指标。把生态承载力理论和评价方法变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可以有效地揭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调控对策,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鄱阳湖区作为生态承载力评价对象,运用生态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作为理论依据,采用综合评价法构建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年为基准,从生态弹性指数、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三个方面对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鄱阳湖区处于“中稳-中承载-高压”状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抗干扰能力尚好,但有待于提高;整体承载能力尚好,水资源、耕地资源和渔业资源都较充足,但林业资源和草地资源还需提高;资源承载压力偏大,全区属于高压,各个县区都处于超载状态.特别是南昌县。区域内部地域差异比较显著,资源和人口空间分布不均造成局部地区资源紧张,生态系统超负荷。(2)不合理利用是导致区域生态承载力下降的直接原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基质条件为区域生态承载力的下降提供了条件,投入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健全限制了生态承载力的提高针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区域生态弹性度,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承载能力,控制人口增长,降低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等提高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1 绪论1.1 选题依据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1.2.2 现实意义1.3 承载力概念界定1.3.1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1.3.2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1.4 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关系1.5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1.5.1 生态足迹法1.5.2 自然植被第一净生产力估测法1.5.3 供需平衡法1.5.4 状态空间法1.5.5 综合评价法1.6 研究思路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8 主要研究内容2 生态承载力理论分析和量化模型2.1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2.2 生态承载力的构成2.2.1 生态弹性力2.2.2 资源承载力2.2.3 环境承载力2.3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2.3.1 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判定指标2.3.2 生态承载力的指数表达式2.4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2.4.1 评价准则和程序2.4.2 分级评价的目的与意义2.4.3 生态承载力分级评价基准的确定3 鄱阳湖区概况3.1 自然概况3.1.1 地理位置3.1.2 气候3.1.3 地貌3.1.4 水文3.1.5 土壤3.1.6 生物多样性3.2 社会经济概况3.2.1 人口3.2.2 经济发展4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4.1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4.1.2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4.1.3 指标分析与无量纲化处理4.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2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4.2.1 鄱阳湖区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4.2.2 鄱阳湖区资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4.2.3 鄱阳湖区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评价4.2.4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4.3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发展变化4.3.1 水资源承载力发展变化4.3.2 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发展4.3.3 环境承载力变化发展4.4 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下降原因分析4.4.1 生态系统的抵抗和自我恢复能力不高4.4.2 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的直接原因4.4.3 投入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健全限制了生态承载力的提高5 提高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对策5.1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区域生态弹性度5.1.1 开展植被生态工程,搞好流域水土保持5.1.2 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污染源5.2 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承载能力5.2.1 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2.2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5.3 控制人口增长,降低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6 结语6.1 主要研究结论6.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态承载力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鄱阳湖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