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纵剖面论文-高效东,谢虹,袁道阳,苏琦,邵延秀

河流纵剖面论文-高效东,谢虹,袁道阳,苏琦,邵延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纵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流陡峭系数,裂点,河流纵剖面,石羊河流域

河流纵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高效东,谢虹,袁道阳,苏琦,邵延秀[1](2019)在《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河流纵剖面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羊河流域位于祁连山东段,其河流体系记录了最新的构造信息和构造活动。提取石羊河流域的地貌信息,有助于揭示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及系统探讨该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文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Matlab脚本提取了石羊河流域7条河流的纵剖面,并利用基岩河道水力侵蚀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获得了7条河流的陡峭系数、平均侵蚀量、凹曲度、裂点分布、高程、距河流出水口距离和流域面积等地貌信息。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各条支流至少存在1个主裂点,裂点上、下河段具有不同的陡峭度(ks)与凹曲度(θ),说明河流纵剖面裂点的上、下河段具有不同的发育趋势。对河流纵剖面、裂点分布及岩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古浪河、金塔河、杂木河、西营河、东大河和西大河都具有"坡折式"裂点,处于瞬时状态。祁连山东段河流地貌演化主要与构造活动相关。利用本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相关裂点上游河道的凹曲度指标拟合出整条河流,得到石羊河流域的平均侵蚀量约488m,发源于古浪推覆体的6条支流的平均侵蚀量为508. 5m。进一步计算研究区河网归一化的河流陡峭系数(ksn)并得到其空间分布,结合河流纵剖面和裂点分析结果对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ksn的结果显示下游段陡峭系数<60,中游明显大于下游。同时,位于构造结处的古浪推覆体其ksn值呈现高值,表明该区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明显的构造抬升过程。文中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地貌演变处于非均衡状态,构造变形是祁连山东段地貌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着该区现今的地貌发育及演化历史。(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陈苗,胡小飞,王维[2](2018)在《走廊南山河流纵剖面高海拔裂点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水力侵蚀物理模型表明基岩河道纵剖面在均衡状态时表现为平滑上凹的形态,其特征反映了构造、基岩抗侵蚀能力和气候的作用;然而自然界河道纵剖面多呈现以裂点为特征的不均衡形态,不均衡的剖面形态以及裂点的研究同样可以对外力作用的变化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位于北祁连的走廊南山高海拔河道纵剖面普遍呈现不均衡形式且发育海拔较高的裂点。通过对裂点成因分析发现,这些裂点并不主要受控于岩性、气候、构造等因素,而反映了冰川作用遗留地形与河流地形的分界。这一结果说明在对河道纵剖面高海拔裂点进行分析时要考虑到古冰川遗留地形也会对现代河道纵剖面产生重要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造山带地貌演化以及控制因素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陈苗[3](2018)在《走廊南山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反映的河流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气候-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是当前地貌界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而地形特征作为构造、气候等共同作用的重要载体,得到构造地貌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构造活跃的造山带,河流通常记录着丰富的构造活动和地貌演化的信息,尤其从河流纵剖面提取这些信息成为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近30年来,出现了大量对河道形态和形成过程的定性及定量描述的研究。然而,由于作用于河流纵剖面的因素(如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岩性分布、冰川作用以及河流自身演化等)比较复杂多样,如何有效地区分这些因素对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影响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河流纵剖面形态参数定量化研究的关键。位于祁连山中段的走廊南山,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河流上游发育古冰川,近期研究也表明走廊南山的黑河水系发生过重要调整。另外,山区河流大多是基岩河道或基岩-冲积混合型河道,可以很好地用于河流纵剖面特征的提取与应用。因此,以走廊南山的河流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从构造活动、河流演化、冰川作用等因素对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进行全面解译,丰富对河流纵剖面的研究,也为研究区河流地貌演化过程提供了方法的补充。本研究以SRTM DEM为数据源,利用ArcGIS对走廊南山进行宏观地貌分析,提取了包括地形坡度(slope)、地形起伏度(local relief)、条带剖面(swath profile)、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值在内的一系列地貌参数,得到了区域地貌特征。在地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发源于走廊南山的多条河流,利用Matlab脚本文件对提取了河道纵剖面,得到了包括标准化的河流陡峭指数(k_(sn))、凹度指数(concavity index)和裂点(kinckpoint)在内的用于描述河道纵剖面形态特征的一系列参数。最后,本文综合区域构造、岩性和气候等资料来讨论地貌分析和河流纵剖面分析的结果,分别探讨了构造、岩性及气候因素对河流纵剖面影响。结合区域内冰川研究现状和河流地貌考察结果,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冰川演化和水系调整对河道纵剖面形态的控制作用。主要得到以下叁点认识:(1)位于北祁连走廊南山的河道纵剖面普遍呈现不均衡形式且发育海拔较高的裂点(>3600 m),将河流纵剖面分成上游平缓、下游陡峭的两段河段。高海拔裂点上游河段的陡峭指数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经分析发现,区域岩性分布与气候因素不是产生这些高海拔裂点的主要原因;较低海拔裂点(<3600m)可能反映了构造抬升速率的时间或空间差异,但这些高海拔裂点可能由构造活动之外的其他因素作用形成。多种证据表明走廊南山高海拔裂点主要反映了冰川作用遗留地形与河流作用地形的分界。由此可见在对河道纵剖面上高海拔裂点进行分析时,要考虑到古冰川作用也会对河道纵剖面产生重要的影响。(2)黑河干流纵剖面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具体表现为上凸的形态和多个裂点。地貌分析结果显示黑河干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差异较大,平行于走廊南山的东西流向河段河谷宽阔,流域内坡度低、地形起伏小;而自河流流向转折处至出山口,河谷变得极为狭窄,坡度增加、地形起伏变大。本文基于对黑河流域的地貌分析及河道纵剖面研究的结果推测,黑河早期沿现今甘州河和八宝河河道沿东西方向流动,后由于走廊南山山前河流对原本东西向的黑河的袭夺,导致黑河转而向北流入河西走廊。目前黑河上游可能处于对河流袭夺事件的调整阶段。(3)走廊南山南北两侧河流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和地貌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南侧的河流河道平缓而其北侧的支流河道相对较陡。本文通过排除区域岩性和构造作用对该区河道纵剖面的影响,认为走廊南山南北两侧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在存在的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不同侵蚀基准面的影响。走廊南山南侧黑河支流受控于相对较高的基准面,基准面相对下降不明显,河流下切慢,导致南侧河流出现较小的陡峭指数;而北侧的河流以海拔较低的河西走廊为基准面,由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持续活动,基准面相对持续下降,河流下切速率快,表现为较陡的河流纵剖面形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王乃瑞,韩志勇,李徐生,陈刚,王先彦[4](2015)在《河流纵剖面陡峭指数对庐山构造抬升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庐山是位于江南造山带北缘的断块山,其抬升过程对于认识本区的构造演化至关重要。利用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参数可以定量估算相对的构造抬升速率。基于5 m分辨率的DEM提取了庐山9条主要河流的纵剖面,依据坡度—面积图确定了裂点类型,结合地质图判别出裂点成因,并利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计算了稳定态河段的陡峭指数以及凹曲度。结果显示,庐山的河流基本呈过渡态,以发育数量不等的裂点为标志;垂阶型裂点的形成主要与岩石强度不均一有关,而坡断型裂点是侵蚀基准面下降产生的。坡断型裂点以下的基岩河段具有较大的陡峭指数,表明庐山经历了从早期低抬升速率到晚期高抬升速率的转变。庐山受快速抬升影响的河段,陡峭指数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庐山整体抬升过程中南部、北部的抬升速率存在一定差异,亦可能是岩性不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张志刚[5](2015)在《白龙江流域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地形指标的发展对于构造运动的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白龙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与西秦岭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对该流域地貌是否处于构造隆升与河流侵蚀的均衡状态,以及内部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如何等问题尚缺乏细致研究。基于Arcgis9.3与ASTERGDEM数据,提取了白龙江流域32条支流的纵剖面,拟合其最佳函数形态,并利用基岩侵蚀模型提取了各个支流的标准化陡峭指数、凹曲度及拟合系数值,来揭示白龙江流域河流对构造运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河流拟合函数以指数函数为主,河流大多发育处于侵蚀作用强烈阶段;中上游地区标准化河流陡峭指数值较下游地区偏大,凹曲度值和拟合系数中上游较下游值偏小,反映了白龙江流域中上游与下游构造活动强度的差异性;32条支流的凹曲度大部分小于均衡状态经验平均凹曲度值(0.49),表明白龙江流域地貌形态发育大部分还没有达到均衡阶段。(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怀湘,王兆印,陆永军,余国安[6](2013)在《下切性河流的床沙响应与纵剖面调整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河流中一些下切性河流具有独特的河床演变规律,如不规则形式的纵剖面等。通过现场调查、资料统计和GIS分析等方式,探讨了河道自然下切过程中河床演变相关机理及其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定量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下切性河流系统存在床沙的响应与补偿机制,是河流系统由下切转为平衡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响应调整后深切河段的床沙能消耗更多侵蚀能量,从而维持高比降的陡坡河道。因此,下切深度的沿程分布与一些特殊的纵剖面形态有关。经统计发现,流量与床沙(下垫面条件)是最重要的纵剖面控制性因素,引入量纲一参数可与比降建立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6期)

赵洪壮,李有利,杨景春,吕红华[7](2009)在《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取分析天山北麓10条河流的纵剖面,通过函数拟合纵剖面形态特征,同时运用基岩侵蚀力模型来研究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发育演化过程,来揭示河流纵剖面的发育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天山北麓河流地貌地形发育阶段处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前均衡状态时期。塔西河的纵剖面凹曲度最大,向东西两侧河流凹曲度依次降低,乌鲁木齐河与四棵树河凹曲度最小,河流的凹曲度(θ)和河道坡度(KS)的数值分布规律与所对应构造部位晚更新世以来的抬升速率和地壳缩短速度相一致,排除时间、气候因素和基岩性质影响因素后,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形态变化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张会平,张培震,吴庆龙,陈正位[8](2008)在《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同时晚新生代黄河的发育和演化也提供了研究高原构造隆升扩展以及黄河侵蚀下切过程的理想场所。黄河水系通过调整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在垂向上响应不同的构造隆升以及河床岩性的变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利用基岩河道河流水力侵蚀模型(stream-power incision model)为依托,尝试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构造活动在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上的表现。分析发现,在循化-贵德地区岩性分布均匀的新生代盆地内部,黄河水系纵剖面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坡度-面积双对数图解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凸特征,即基岩河道的河床随时间的变化为正值,指示了基岩的隆升速率大于河流的下切侵蚀速率。在河流流经盆地内部不同岩性地区,特别是前新生界地层区,河流纵剖面也表现为一定的上凸特征,表明了新生界与前新生界地层岩性差异对河流纵剖面的控制作用。综合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是晚新生代强烈构造活动和岩性差异共同控制的结果,揭示了循化-贵德地区造山系统地形发育仍然处于前均衡或接近均衡状态,同时也从侧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整个高原隆升扩展的最新和最前缘部位的时空格局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陆中臣,李忠艳,陈浩,贾绍凤[9](2003)在《黄河下游河流下凹型纵剖面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纵剖面的研究对于河谷、河床过程的认识以及阶地成因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发育史的角度,采用凹度指标对黄河下游下凹型纵剖面成因进行剖析,给出了一种与前人不同的解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下凹型纵剖面与地质构造运动、地貌因素(比降)、河流加积、河口延伸、水流能量等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说是上述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03年05期)

[10](2002)在《2002(20卷)1期蒋忠信先生的《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最小功模式》勘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 2 0 0 2 (2 0卷 ) 1期蒋忠信先生的《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最小功模式》文中 ,部分公式中上角标的幂指数或积分域排版出现错误 ,现将误排的公式刊正如下 :公式编号误正(2 )h =H(s/S)N h =H(s/S) N(3)u =[2g((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河流纵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流水力侵蚀物理模型表明基岩河道纵剖面在均衡状态时表现为平滑上凹的形态,其特征反映了构造、基岩抗侵蚀能力和气候的作用;然而自然界河道纵剖面多呈现以裂点为特征的不均衡形态,不均衡的剖面形态以及裂点的研究同样可以对外力作用的变化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位于北祁连的走廊南山高海拔河道纵剖面普遍呈现不均衡形式且发育海拔较高的裂点。通过对裂点成因分析发现,这些裂点并不主要受控于岩性、气候、构造等因素,而反映了冰川作用遗留地形与河流地形的分界。这一结果说明在对河道纵剖面高海拔裂点进行分析时要考虑到古冰川遗留地形也会对现代河道纵剖面产生重要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造山带地貌演化以及控制因素提供了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纵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高效东,谢虹,袁道阳,苏琦,邵延秀.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河流纵剖面及其构造意义[J].地震地质.2019

[2].陈苗,胡小飞,王维.走廊南山河流纵剖面高海拔裂点的成因[J].地理学报.2018

[3].陈苗.走廊南山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反映的河流演化过程[D].兰州大学.2018

[4].王乃瑞,韩志勇,李徐生,陈刚,王先彦.河流纵剖面陡峭指数对庐山构造抬升的指示[J].地理学报.2015

[5].常直杨,王建,白世彪,张志刚.白龙江流域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J].山地学报.2015

[6].刘怀湘,王兆印,陆永军,余国安.下切性河流的床沙响应与纵剖面调整机制[J].水科学进展.2013

[7].赵洪壮,李有利,杨景春,吕红华.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

[8].张会平,张培震,吴庆龙,陈正位.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

[9].陆中臣,李忠艳,陈浩,贾绍凤.黄河下游河流下凹型纵剖面成因分析[J].泥沙研究.2003

[10]..2002(20卷)1期蒋忠信先生的《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最小功模式》勘误[J].山地学报.2002

标签:;  ;  ;  ;  

河流纵剖面论文-高效东,谢虹,袁道阳,苏琦,邵延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