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节目主持人、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谈节目主持人、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王玲玲

(郸城县电视台河南周口477100)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在现场采访设问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提问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重视提问,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

一、记者身份的把握

采访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提问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应该成为把握提问分寸的尺度。记者只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数万观众,不能有丝毫个人情感的渲泄。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应切忌居高临下的态度及使用质问、喝斥式的提问。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人,记者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及平和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

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记者和主持人要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里所说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有双重含义:(1)是要与被采访者的视线相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特殊情况除外,如病人在病床上接受采访),防止一方过高,一方过低,否则会拉大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采访时不会流畅;(2)是要与被采访者在心理和人格上处于同一水平线。

二、采访对象身份的把握

在现场采访中,记者是提出问题的人,要把握好方向的主动权。然而,采访成功又不完全取决于记者,所需的主要内容是采访对象的回答。采访对象形形色色,要以了解、熟知新闻事件的有关人、当事人或知情人为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把自己摆在和采访对象平视一致的立场上。但同时要根据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的被采访人进行适当、适宜、适度的调整,包括提问疏密程度和非语言符号使用上的微调。

三、语言风格的把握

提问语言的风格应因人因事而异,应与被采访者的身份、知识层次以及环境相吻合。采访普通群众宜使用口语,当然在正规严肃的场合,语言也要相当规范化,并注意修辞和逻辑,否则将影响采访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把自己摆在和采访对象平视一致的立场上,记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尽管对是非曲直有自己的见解,尽管内心充满激情,但这些都不宜流露在表面。如跟随工商执法人员去采访假牛奶制造窝点时的提问:“你知不知道你造假?”“这是违法你知道吗?”等等,全部用质问的口气。记者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工商执法者,采访也变成了质问审讯了。作为记者可以这样的方式提问:“这些假牛奶一旦流入社会,你知道它尤其对儿童和老人能造成多大的危害吗?”“如果你的亲戚朋友乃至亲人食用了这种牛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回应?”等等。

再者,采访提问的语言要讲究艺术性。记得有次下乡采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到山坡上看修路后,平铺直叙地问:“看修路啊?高兴不高兴?修了路可就方便了对吧?”自然老人就只能回答:“是啊,高兴,方便。”后来一想就采取了下面的问答:“大爷,今天下着小雨,您老这么大岁数了不在家享福上这山坡上干什么来了?”一句话立马勾起了老人说话的兴趣:“来看修路呀。”紧接着我又反问:“修路有什么好看的?“孩子,这你就不懂了,过去……现在……”老人赞扬这修路好处的话自然而然的一泻而出。两种提问效果截然不同。所以说,记者要形象生动地运用语言技巧,激起每一个采访者述说的愿望。

四、提问技巧的把握

1.开门见山。这种提问很常用,一般用于不怎么复杂的新闻事件中。如“请您谈谈事情的经过”,“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等等。

2.巧妙发问。记得我在应聘电视台主持人时是最后一个出场,其中的一道考题便是现场采访。我直接对主考官说我就采访你,主考官点头说行,但是从他的眼分明看出一种不耐烦,毕竟是已经考了一下午了,而我对他也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主考官是一位年轻而有才气的制片人,仅此而已,便对他说,您对您做过的节目都很满意吗?为什么?主考官微微愣了一下,笔者紧问,您的下个目标是什么?是继续做好更多的电视节目,还是准备做电视台的台长或广电局的局长?一下便正中了被采访者的要害,引起了被采访者的注意。

3.化大为小。例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敬一丹赴大西北采访沙漠荒漠化时,她看到方园几百平方公里见不到一丝绿意。在一个采访现场,敬一丹突然听到围观群众中有一位青年妇女叫她的女儿一声“沙沙”。这时,敬一丹立刻把话筒转向青年妇女。问:“请问你女儿叫什么名字?”答:“沙沙”。问:“带草字头的还是不带草字头的。”回答:“沙子的沙。”问:“女孩为啥取沙子的沙这个字呢?”答:“你看,俺这前面是沙子,后面是沙子,出门是沙子,进门是沙子,啥时才没沙子,就取了这个名字。”这时敬一丹看到妇女怀里还抱一个女孩,又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答:“翠翠。”问:“为啥叫翠翠?”答:“想让俺这能长出绿树来。”问的具体,答的精彩,句句扣题,要比描写沙子如何如何厉害精彩得多。

4.出奇制胜。例如,1993年冬季的一天,以色列总理拉宾首次访华,中央台《东方时空》记者水均益采访了他。这位曾率领以色列大军同阿拉伯各国征战沙场的前以色列总参谋长,习惯以最简短的语言回答各种问题。对记者来说,拉宾算得上是不合作的。正如所料,采访开始,拉宾果然不太合作,回答的既短又外交。水均益问他:“几百年前,许多犹太人来到了中国,他们为中国人带来了各种商品和写在羊皮纸上的《圣经》,几百年后,您作为一个犹太国家的领袖,又来到中国,这次您带来了什么?”这次,现场发生了变化。拉宾用少见的认真和热情回答了包括这个问题在内的以后的每一个问题,并且在采访最后,面对摄像机,说出了“犹太人和中国人,我们是朋友”这样的话。这里,水均益就用了出奇制胜的提问方法。其实,水均益为了找这个由头,曾半夜打电话,请教专家查《圣经》、翻《古兰经》才得到的。

5.旁敲侧问。在采访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被采访者心理太紧张或太激动,面对镜头不知从何谈起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主持人要和被采访者沟通,松驰现场气氛,使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可借助某些中介或者找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会建立朋友般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这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再者,提问之前,对问题的筛选和表达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在采访中运用旁敲侧问、迂回式的提问方式,与被采访者沟通,寻找到对方的兴奋点,这样的效果比其他的方式更感人、更真切,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6.激将法。记得有一次到厂里去采访厂长的模范事迹。刚开始的时候,职工们纷纷争讲干部如何带领他们大干苦干,可是当记者打开了摄像机,提着话筒采访时却一言不发,这时我们就放下了手中的设备,和大家平心静气地唠起了家常,这种与工人交朋友的方法立即缩短了记者和工人之间的距离。讲话投机后,我们故意激怒职工,讲厂长的“坏话”,说厂长的干法是小题大做,像他这样干是蠢干。听到这儿职工们不让了,个个站出来为厂长申辩。这时我们打开摄像机机头,拍下了所需的全部素材,播同后真实感人,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

五、采访形式的把握

有一次我和同事下乡采访,村里的老百姓都在村头闲聊,我们也顺势凑上去聊了起来,聊到高兴的时候话题特别的多。可当准备开录的时候,大家都变得安静起来。后来我告诉大家说,你们先放松一下,我们不录的,机器就放这,等大家觉得行了再录,而实际上我们的机器一直是开着的。可他们一听没录,马上放松了很多,我也很自然的和他们又聊了起来,不觉中采拍内容已拿到,效果很好。人的心理在封闭状态下必然是壁垒森严,让其无拘无束则无话不说,这种“暗采”形式常能收到预期效果。在采访中,还有一类就是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需要记者在短时间内整理现场的各类线索,同时选择一位恰当的人回答自己的问题。突发事件的采访须注意采访的紧急性,记者应尽快地找到当事人或知情人,采访提问要开门见山,简短扼要。

主持人或记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观众,是观众的代言人。观众对新闻事件或事物的认识是随着主持人的思维和提问循序渐进的,所以主持人心中一定要有观众,要代表观众,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因为主持人也不是完人,他处在“外行里的内行,内行里的外行”这样的特殊位置上,要把观众所想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切中要害。提问是采访中天天见面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平和的采访心态和平视的采访态度给成片带来的效果是充实而不偏激,而受众的感受是可信度高,媒体的舆论导向因此基础扎实,提问的重要性因此可见。

标签:;  ;  ;  

谈节目主持人、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