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采用颈椎运动负荷实试验,诱导颈性眩晕的发生,观察诱发症状。同时利用可动态监测脑血流量变化的技术—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同步动态监测颈性眩晕患者左右两侧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量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颈性眩晕患者60例进行NIRS监测:1.病人端坐,头颈保持自然位置。将2个光源发射探头分别固定在受试者后枕部枕外隆突左右各2cm处。2.令被监测者颈椎分别连续进行其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前后屈伸运动及左右旋转运动各10次(频率:1次/秒)。同时动态观测并记录被监测者有无诱发症状及NIRS的曲线变化。3.令被监测者分别持续保持颈椎最大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体位各2分钟,同时动态观测并记录被监测者有无诱发症状及NIRS的曲线变化。4.透过脑组织的吸收光经过接受探头导入光电倍增管或光敏二级管,使光强度变化转换成电子信号,经过微机处理分别显示出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血红蛋白(Hb)、总血红蛋白(tHb)数值。动态监测被检测者左右两侧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HbO2、Hb、tHb的变化。结果:1.本组观察6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5例,分别占25%和75%,男:女为1:3。2.男性在31-4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为4人,占26.67%;女性在51-6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为16人,占35.56%。41-60岁年龄段女性发病占62.23%,超过女性总数的1/2;而31-50岁阶段男性发病占46.67%,接近男性的1/2。3.颈性眩晕症状以眩晕为主(100%),其次为恶心、心悸、出汗、颈肩痛分别占70.00%、60.00%、58.33%、56.67%。4.颈椎X线检查结果:本疾病组60例患者中,颈椎不稳定者有51例,占85%。颈椎不稳定节段集中在C4/5、C5/6,占60.78%。5.屈伸运动对左右两侧tHb值的影响比较,P<0.01,提示在做屈伸运动时,左右两侧tHb值差异极显著。而旋转、过屈、过伸运动对左右两侧tHb值的影响比较,P>0.05,提示在做旋转、过屈、过伸运动时,左右两侧tHb值没有差异性。6.病程在5年以下的颈性眩晕患者,屈伸运动左右两侧tHb值经统计学分析,P<0.05,左右两侧tHb值差异显著;病程在5年以上的颈性眩晕患者,屈伸运动左右两侧tHb值经统计学分析,P>0.05,左右两侧tHb值差异不显著。结论:1.颈性眩晕患者的左右两侧的脑血容量变化、脑血流量的变化不同,且右侧的变化较左侧显著,推断右侧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更容易受累,脑血流量的变化较左侧显著。2.颈性眩晕的眩晕程度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3.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病因之一,本研究中不稳定节段主要集中在下颈椎节段。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5)
- [2].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1)
- [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发生后循环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03)
- [4].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诊疗进展[J]. 海南医学 2020(13)
- [5].弥漫性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比较分析[J]. 浙江医学 2020(15)
- [6].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及近期随访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7)
- [7].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09)
- [8].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 2019(04)
- [9].卒中茶后——谁最先发现基底动脉环(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02)
- [10].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3例的临床特点[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06)
- [11].探讨脑干梗死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06)
- [12].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医学 2016(12)
- [1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15例临床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17(01)
- [14].1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并文献复习[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01)
- [15].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起病特征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性[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7(05)
- [16].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分析[J]. 海南医学 2017(09)
- [17].关于椎基底动脉走行变异或者发育异常的临床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6)
- [18].多模影像条件下诊断基底动脉闭塞1例报告[J]. 北京医学 2017(05)
- [19].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 2017(06)
- [20].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 2017(03)
- [21].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03)
- [22].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9)
- [23].有呃逆表现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1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0)
- [24].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08)
- [25].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7)
- [26].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J]. 天津医药 2016(09)
- [27].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3)
- [28].椎-基底动脉压迫导致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J]. 广东医学 2014(21)
- [29].横长比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作用[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01)
- [30].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05)
标签:颈性眩晕论文; 近红外光谱仪论文; 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论文; 血流量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