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乔凤伶

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乔凤伶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

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乔凤伶[1](2008)在《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和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对血栓形成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遗传学方面进一步去探索与发现新的基因缺陷,加强分子标志物的使用和发展,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已经是未来血栓学领域的重要方向。故(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08年05期)

哈力达·亚森,高丽霞,王鸿利,许风雷,陈瑢[2](2007)在《抗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PCR)现象在新疆正常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及在血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APCR法对414例正常人进行APCR敏感比率(n-APC-SR)(<0.68)和APCR阳性(<2.0为阳性)率测定。结果:APCR发生率正常人中为6.28%,其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中分别是12.00%、8.40%、8.35%及4.80%。且各少数民族与汉族APC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CR现象可能在新疆地区正常少数民族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人种地域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何文娟,胡豫,张小平,魏文宁,郭涛[3](2007)在《冠心病患者活化蛋白C敏感率及抵抗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活化蛋白C敏感率(APC-SR)并计算活化蛋白C抵抗(APCR)阳性率,探讨APC-SR及APCR在CH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56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耳鼻喉科住院的患者54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C-SR,计算APCR阳性率;同时采用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蛋白C、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CHD患者APC-SR平均值(2.44±0.18)显着低于对照组(2.68±0.15)(P<0.01);CHD组APC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CHD组APC-SR<2.4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C、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在CH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低水平APC-SR与CHD的发病相关,可考虑将该指标作为CHD危险人群的筛查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7年20期)

何文娟,胡豫,张小平,魏文宁,郭涛[4](2007)在《冠心病患者中活化蛋白C敏感率改变及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中活化蛋白 C 敏感率及活化蛋白 C 抵抗阳性率,探讨活化蛋白 C 敏感率及活化蛋白 C 抵抗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活化蛋白 C 敏感率(APC-SR),并分别计算病例组与对照组活化蛋白 C 抵抗阳性率。结果冠心病患者中活化蛋白 C 敏感率平均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7年S1期)

沈介明,熊立凡[5](2004)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导致活化蛋白C抵抗(APCR)是引起深静脉血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它与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性尚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为探讨APCR和VLeiden突变在中国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以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为基础的APCR法对61例急性脑缺血性中风的住院患者和39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1-01)

沈介明,熊立凡[6](2004)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凝血因子V Leiden(FVL)突变导致活化蛋白C抵抗(APCR)是引起深静脉血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它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尚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为探讨APCR和FVL突变在中国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4-01)

郑延松,郑秋甫[7](2004)在《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化蛋白C抵抗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APCR现象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期刊2004年02期)

胡燕青,陈方平,解勤之,蹇在伏,王光平[8](200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获得性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与抗磷脂抗体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获得性活化蛋白C抵抗 (APCR)和抗磷脂抗体的发生率 ,探讨APCR与SLE患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以及SLE患者血栓形成中 ,APCR与抗磷脂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APC -APTT法 ,dRVVT -LA法 ,ELISA法及PCR_酶切法分别对 30例SLE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进行APCR及狼疮抗凝物 ,抗心磷脂抗体和FVLeiden突变检测。结果 :SLE病人APCR阳性率 (14/30 ,46 .6 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30 ,3.3% ,P <0 .0 0 5 )。SLE患者无一例FVLeiden突变。APCR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 (6 /14,42 .85 % )明显高于APCR阴性患者 (1/16 ,6 .2 5 % ,P<0 .0 5 )。狼疮抗凝物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 (6 /12 ,5 0 % )明显高于其阴性患者 (2 /18,11.1% ,P <0 .0 5 )。结论 :获得性APCR和狼疮抗凝物均是SLE患者合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但获得性APCR的发生与抗磷脂抗体的存在无关 ,表明获得性APCR的发生并非抗磷脂抗体抑制蛋白C通路导致凝血异常及致血栓形成的唯一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薛冠华[9](2000)在《静脉血栓形成与抗活化蛋白C现象(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起静脉血栓形成(Venousthrombosis,VT)的病因很多,其中抗活化蛋白C现象(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迄今所知的最主要原因。APCR存在着地区种属差异。本文主要就静脉血栓形成与APCR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0年02期)

吴竞生,周志中,李向培,厉晓梅,陈育华[10](2000)在《抗磷脂血栓综合征与获得性抗活化的蛋白C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抗磷脂抗体(APA),抗活化的蛋白C(APCR)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APL-T)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PL-T血栓发生机制。方法以ELISA检测ACA(IgG,IgM,IgA);APTT检测LA;APTT+/-APC检测APCR。结果20例患者符合APL-T诊断。根据病因分类,100例SLE患者中14例为继发性APL-T;16例“原因不明”血栓与习惯性流产患者中6例为原发性APL-T。根据抗体分类,20例患者中12例LA阳性为狼疮抗凝因子血栓综合征(LA-T);20例患者中12例ACA阳性为抗心磷脂抗体血栓综合征(ACA-T)。根据临床症状分类,20例患者中7例静脉血栓为Ⅰ型APL-T;3例脑梗死为Ⅱ型APL-T;1例静脉血栓合并脑梗死,习惯性流产为Ⅳ型(混合型)APL-T;9例习惯性流产为V型APL-T。ACA,LA与APL-T相关;APCR与APL-T密切相关。结论APA、LA引起获得性APCR可能是APL-T血栓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华血液学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PCR)现象在新疆正常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及在血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APCR法对414例正常人进行APCR敏感比率(n-APC-SR)(<0.68)和APCR阳性(<2.0为阳性)率测定。结果:APCR发生率正常人中为6.28%,其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中分别是12.00%、8.40%、8.35%及4.80%。且各少数民族与汉族APC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CR现象可能在新疆地区正常少数民族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人种地域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乔凤伶.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和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研究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8

[2].哈力达·亚森,高丽霞,王鸿利,许风雷,陈瑢.抗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

[3].何文娟,胡豫,张小平,魏文宁,郭涛.冠心病患者活化蛋白C敏感率及抵抗现象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

[4].何文娟,胡豫,张小平,魏文宁,郭涛.冠心病患者中活化蛋白C敏感率改变及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

[5].沈介明,熊立凡.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C].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6].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7].郑延松,郑秋甫.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4

[8].胡燕青,陈方平,解勤之,蹇在伏,王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获得性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与抗磷脂抗体的检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

[9].薛冠华.静脉血栓形成与抗活化蛋白C现象(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0

[10].吴竞生,周志中,李向培,厉晓梅,陈育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与获得性抗活化的蛋白C现象[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

标签:;  ;  ;  ;  

抗活化蛋白现象论文-乔凤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