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痿病研究

《黄帝内经》痿病研究

论文摘要

中医痿病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有关“痿”的名词、术语庞杂繁复,其概念、病因病机、症状认识、治疗方法等方面与《黄帝内经》(以下皆称《内经》)痿之原貌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作为基本概念的“痿”,对其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从而导致了痿病的症状、病机、治疗等方面的不同认识。在痿病学的浩瀚文献中,选取极有研究价值的《内经》作为研究对象,对痿病学的特征从痿病文献的源头上去分析,充分把痿的概念、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文献中的经典原始内容,通过文献学方法、逻辑学方法(包括分析归纳演绎等),哲学、历史等手段将原始文献还原分析并整理,以得到能供现代痿病学所能借鉴参考的资料。《内经》痿的含义与现代痿病具有很大差异,考察《内经》有关痿的叙述,发现其含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痿”者“萎”也,以病变部位枯萎瘦削或人体内部津液枯萎为特征,即机体任何部位的枯萎瘦削皆属痿病。二、指软弱无力、功能不用,可伴有挛急强直或麻木不仁、肌肉濡渍等多种症状。《内经》痿的症状表现与现代痿病亦有出入,筋脉挛急强直、肌肉疼痛、肌肤麻木不仁、男女性功能障碍等在现代痿病中未见有所表述,而被划归入其他疾病的症状表现中。此外,《内经》根据痿的不同症状将痿分成许多类,如痿蹙、筋痿、肉痿、脉痿、骨痿、痿厥、阴痿、痿易、风痿等等。这些病名有些现代已不常用,而有些病名延用至今,但其含义与现代有很大区别,故当现代治疗痿病引用上述一些病名的治疗方法时,首先应明确二者的内涵与外延是否相同。痿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丰富的描写,其病因除感受风、热、湿、燥等外邪因素外,《内经》重点提出了情志致痿,表明惊恐、悲哀、所愿不得等情志因素均能导致痿病的发生,而这一点在现代痿病文献中少有提及。除此之外,社会地位的变迁导致痿病的发生,为现代研究痿病的病因提供了些视野。病机方面,“五脏气热”、“气血不足”、“经脉为病”成为《内经》痿病的重要病机。其次,还有“营卫不和”、“下气不足”等病机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治疗方面,《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现代治疗痿病亦多尊崇于此,但考《内经》有关原文发现,本句话的含义与现代人们所理解的有很大差异,“治痿独取阳明”并非是《内经》所认为的治疗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五脏使人痿”,治疗痿病从五脏出发,“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才是《内经》之本意。其次,尚有一些根据病因病机来论治的治疗方法,如“调和营卫”、“补益下气”等并未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故现代痿病治疗不妨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尝试与探索,为痿病的治疗开辟出新途径。总之,通过对《内经》有关痿的研究,提示我们现今痿病专业的研究人员应该扩大目前的痿病学研究的层次和范围,不断发掘和探索《内经》中痿病的有关理论,更好地指导现代痿病的治疗。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正文
  • 1 痿病概念辨析
  • 1.1 历代医家对痰病概念的认识
  • 1.2 《内经》痿的含义
  • 1.2.1 症状层次
  • 1.2.2 病机层次
  • 1.2.3 病位角度
  • 1.2.4 功能状态角度
  • 2 痿的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1.1 内因
  • 2.1.2 外因
  • 2.2 病机
  • 2.2.1 五脏气热
  • 2.2.2 气血不足
  • 2.2.3 营卫不调
  • 2.2.4 下气不足
  • 2.2.5 经络为病
  • 2.2.6 阳明为病
  • 3 痿病的症状及分类
  • 3.1 痿的症状表现
  • 3.1.1 感觉
  • 3.1.2 形态
  • 3.1.3 运动功能
  • 3.2 痿病的分类与证型特征
  • 3.2.1 "五脏-五体"痿
  • 3.2.1.1 痿躄
  • 3.2.1.2 筋痿
  • 3.2.1.3 脉痿
  • 3.2.1.4 肉痿
  • 3.2.1.5 骨痿
  • 3.2.2 其他
  • 3.2.2.1 痿厥
  • 3.2.2.2 阴痿
  • 3.2.2.3 痿痹
  • 3.2.2.4 风痿
  • 3.2.2.5 痿易
  • 4 痿病的诊断
  • 4.1 体征
  • 4.2 病人感觉
  • 5 痿病治则治法分析
  • 5.1 治痿独取阳明
  • 5.2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 5.3 筋脉骨肉各得其旺时
  • 5.4 从病因病机论治
  • 5.4.1 清解五脏气热
  • 5.4.2 补益下气
  • 5.4.3 调合营卫
  • 5.4.4 补益气血
  • 6 痿病的辨证要点
  • 6.1 辨五脏
  • 6.2 辨气血
  • 6.3 辨干湿
  • 6.4 辨部位
  • 7 与痿相关问题的讨论
  • 7.1 痿、痹不当以有无疼痛为辨
  • 7.2 关于"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 7.3 关于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明清医案探索痿病的用药规律[J]. 江苏中医药 2020(05)
    • [2].裘昌林益疏并举治疗痿病经验撷菁[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10)
    • [3].通经益髓法在痿病治疗中的应用[J]. 吉林中医药 2009(05)
    • [4].痿病临床研究述评[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3)
    • [5].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痿病现代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4)
    • [6].浅析柴胡桂枝汤治疗痿病经验[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01)
    • [7].程丑夫教授治疗痿病1例体会[J]. 中医药导报 2008(06)
    • [8].从中医脾胃论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2)
    • [9].艾灸联合知-信-行模式在痿病癃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5)
    • [10].基于五体理论辨治痿病——中医脑病理论与临床实证研究(一)[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1)
    • [11].研究探讨中医通经益髓法对痿病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9)
    • [12].痿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8)
    • [13].《素问·痿论》补荥通俞针刺方法的古代文献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03)
    • [14].基于经典从治痿独取阳明之再探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9)
    • [15].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中医辨治体会[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5)
    • [16].从“因痹致痿”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 北京中医药 2017(01)
    • [17].以有无疼痛辨痿证、痹证之浅析(综述)[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02)
    • [18].痿躄病名探赜[J]. 中医药学报 2014(01)
    • [19].痿病治法述要[J]. 辽宁中医杂志 2008(04)
    • [20].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8)
    • [21].“渐进性右下肢萎缩无力”疑难病例讨论[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3)
    • [22].“渐进性右下肢萎缩无力”疑难病例讨论[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2)
    • [23].程丑夫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痿痹经验[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24].中西医结合内科“痿病”篇教学方法探讨[J]. 中医药导报 2013(09)
    • [25].痿病探微[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07)
    • [26].运动神经元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02)
    • [27].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名病机治疗思路探讨[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03)
    • [28].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中医标准化诊疗[J].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6(08)
    • [29].《黄帝内经》“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阐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01)
    • [30].古文献痿病方药频数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9)

    标签:;  ;  ;  ;  ;  

    《黄帝内经》痿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