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Sn基薄膜负极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循环性能

锂离子电池Sn基薄膜负极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循环性能

论文摘要

开发新型的高容量、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价格低廉的负极材料是发展大型化和微型化锂离子电池的重点之一。具有高容量和适中嵌锂电位的Sn基合金被广泛研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但是,电极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们认为,多相多尺度复合结构的Sn基合金薄膜负极可以兼顾容量和循环两方面的性能。本文以发展薄膜锂离子电池负极为目的,主要制备出多种具有多相多尺度复合结构的Sn基合金薄膜负极,重点研究电极结构对循环性能改善的作用及机理。首先,以电子束蒸发沉积的Sn-Cu合金薄膜为研究对象,探讨多相多尺度结构对电极容量和循环性能的影响。未退火Sn/Cu薄膜负极虽具有较高的首次放电容量和库仑效率,但由于界面结合不好,循环稳定性差。200℃真空退火后,Sn/Cu薄膜形成Cu3Sn/Cu6Sn5两相复合结构,循环稳定性明显改善。然而,退火处理导致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大,使得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Cu3Sn/Cu6Sn5复合薄膜负极的可逆容量较小。在Cu集流体上直接沉积的Sn/Cu6Sn5薄膜负极具有多尺度多相复合结构,单晶Sn微颗粒分散在纳米Cu6Sn5相基体中。Sn/Cu6Sn5复合薄膜具有较高的Li+扩散系数和放电容量,以及优良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作用:其一,纳米Cu6Sn5相基体及Sn微粒形成的复合结构有效地减缓电极的体积变化和应力释放;其二,在特定电位下,Sn和Cu6Sn5相不同时反应,因此两相起到相互保护和抑制体积过度膨胀的作用。其次,为了克服Sn基金属间化合物负极材料的不足,我们率先开展了互不溶Al-Sn合金的负极性能研究。电子束蒸发沉积的Al-Sn合金薄膜仍保持互不溶组织特性,并具有纳米Sn颗粒分散于Al基体中的两相复合结构。研究发现,在Al基体中均匀分散有适量的Sn相可以有效改善Li+在其中的扩散动力学。因此,Al-Sn薄膜具有优于纯Al和纯Sn薄膜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不同成分的Al-Sn薄膜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能,中Sn成分的Al-x wt%Sn(40≤x≤60)合金负极能同时兼顾容量、结构稳定性和嵌锂/脱锂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性能,因此它们具有良好的负极性能。Al-40%Sn薄膜负极中的Sn相有两种不同的形貌特征,形成特殊的多尺度纳米相复合结构,它的稳定可逆放电容量为600mAh/g。再次,我们研究了另一种互不溶体Sn-C复合薄膜负极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以TiNi合金作为石墨的熔融媒介,可较容易实现非晶碳在薄膜中的电子束蒸发沉积,获得Sn-C-Ni复合薄膜负极。Sn-C-Ni复合薄膜中的活性物质颗粒具有多尺度与核/壳结构,其内核为单晶Sn微粒,外壳为纳米Sn和Ni粒子分散于sp2非晶碳中形成的复合物。它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较低,1/10C和12C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872和472 mAh/g;在1C倍率下4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仍超过600 mAh/g。多尺度核/壳结构有效提高了复合薄膜负极的结构稳定性和Li+扩散动力学;非晶碳基体及其中的Ni纳米粒子有效抑制了纳米Sn相的团聚,从而提高复合薄膜负极的循环稳定性。最后,我们首次将TiNi形状记忆合金与Sn基电极材料相结合,设计出多种结构的Sn-TiNi复合薄膜,尝试利用NiTi合金相的应力诱发相变与超弹性来实现Sn负极循环性能的改善。通过一步共溅射法,可制备出非晶TiNi与Sn相复合的薄膜,其微观结构为多尺度Sn颗粒均匀分散于非晶TiNi合金基体中。该结构薄膜负极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和突出的高倍率放电性能。1C倍率的稳定容量为520mAh/g,经过40次循环后15C的可逆容量仍高达372mAh/g。这是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非晶TiNi相作为活性物质Sn及LixSn相的良好连接导体,且有效阻止纳米Sn颗粒的团聚。其二,复合薄膜中Sn相的纳米尺度有效缩短了Li+在其中嵌入和脱出的扩散路径。其三,Sn相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在电极中的快速浸润和提高Li+的扩散动力学。采用分步溅射的方法,我们成功制备出三明治结构的B2-NiTi/Sn/a-TiNi(简称B2/Sn/a)薄膜负极,并用它验证了B2-NiTi相的超弹性对Sn电极循环性能的改善作用。电极放电时B2-NiTi层能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而产生超弹性。得益于B2-NiTi层的超弹性对Sn层体积膨胀效应的限制和容让作用,B2/Sn/a薄膜负极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0.7C和2.7C倍率充放电时,100次循环后电极的可逆容量分别为630和500mAh/g。B2-NiTi合金相改善Sn负极循环性能的作用机理可述如下:当电极放电时,Sn→LixSn转变产生的体积膨胀应力诱发NiTi发生马氏体相变和超弹性应变。因此,Sn和LixSn的应变能部分转化为NiTi合金的相变能和应变能,同时,容让Sn的部分体积膨胀,电极膜层的破坏程度小。当电极充电时,LixSn→Sn转变导致LixSn和NiTi相中的应力释放,马氏体相逆转变为母相,NiTi相的弹性应变回复对Sn相产生压缩的作用,使裂开的Sn闭合,抑制粉化。上述Sn和NiTi相变的协同作用克服了Sn负极的体积膨胀效应。基于相同的作用机理,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和超弹性也将可以用于改善Al、Si、Sb等金属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1.3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性
  • 1.4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要求
  • 1.4.1 正极材料
  • 1.4.2 负极材料
  • 1.5 锂离子电池Sn 基薄膜负极的研究进展
  • 1.5.1 Sn-Li 合金材料的特性
  • 1.5.2 薄膜负极的特点
  • 1.5.3 单质Sn 金属薄膜负极
  • 1.5.4 Sn 合金薄膜负极
  • 1.5.5 Sn 基氧化物薄膜负极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Sn-Cu 薄膜负极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3Sn/Cu6Sn5 多相复合薄膜负极的比较研'>2.3 Sn/Cu 与Cu3Sn/Cu6Sn5多相复合薄膜负极的比较研
  • 2.3.1 退火处理对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2.3.2 多相复合结构对循环性能的改善作用
  • 3Sn/Cu6Sn5 薄膜负极的不可逆反'>2.3.3 Cu3Sn/Cu6Sn5薄膜负极的不可逆反
  • 6Sn5 复合薄膜负极'>2.4 多尺度结构Sn/Cu6Sn5复合薄膜负极
  • 6Sn5 相的复合结构'>2.4.1 Sn 微粒与纳米Cu6Sn5相的复合结构
  • 2.4.2 Li+扩散动力学与嵌锂/脱锂反应特性
  • 2.4.3 多相多尺度结构对循环性能的改善作用
  • 2.4.4 充放电循环对薄膜负极结构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相复合互不溶Al-Sn 合金的嵌锂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Al-Sn 薄膜负极的纳微复合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3.1 Al 相与Sn 相的纳微复合结构特征
  • 3.3.2 循环伏安特性与Li+扩散动力学
  • 3.3.3 Al-Sn 合金薄膜负极的低阻抗特性
  • 3.3.4 Al-Sn 合金薄膜负极的良好循环性能
  • 3.4 成分对Al-Sn 复合薄膜容量和循环性能的影响
  • 3.4.1 Sn 含量对Al-Sn 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2 Sn 含量对循环稳定性、容量与形核电势的影响
  • 3.4.3 Al-Sn 合金薄膜负极的成分设计
  • 3.4.4 Al-40wt%Sn 薄膜负极的嵌锂/脱锂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n-C-Ni 多尺度核/壳结构薄膜负极及其循环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Sn-C-Ni 复合薄膜负极的多尺度核/壳结构
  • 4.4 Sn-C-Ni 复合薄膜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 4.4.1 嵌/脱锂反应特征与循环性能的改善
  • 4.4.2 Sn 相多尺度与核/壳结构的作用
  • 4.4.3 非晶碳及其中的Sn、Ni 纳米颗粒的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弹性TiNi/Sn 复合结构与电极容量衰减的消除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共溅射Sn-TiNi 复合薄膜负极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 5.3.1 多尺度Sn 相与非晶TiNi 的复合结构
  • 5.3.2 非晶TiNi 基体对薄膜负极循环性能的改善作用
  • 5.3.3 退火处理对Sn-TiNi 薄膜负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5.4 B2-NiTi 层对Sn 负极循环性能的改善作用与机理
  • 5.4.1 B2/Sn/a 薄膜负极的制备与微观结构
  • 5.4.2 Li-Sn 与NiTi 相变的应力计算
  • 5.4.3 B2/Sn/a 薄膜负极的优良循环性能
  • 5.4.4 薄膜负极充放电过程中B2-NiTi 层的马氏体相变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Sn基钙钛矿太阳电池界面缺陷密度的模拟与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8)
    • [2].SN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分析与改进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2)
    • [3].类铑Sn~(5+)离子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理论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32)
    • [4].Sn对镁及镁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材料导报 2017(19)
    • [5].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株基质蛋白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水产学报 2013(09)
    • [6].一个六阶图F与Sn的笛卡尔积交叉数[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7].不溶性阳极电镀锡溶液中补充Sn~(2+)的方法[J]. 电镀与精饰 2015(09)
    • [8].不同Sn含量氧化铟锡靶材的制备及其第二相特征[J]. 硅酸盐学报 2020(06)
    • [9].Sn对耐候钢高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下耐蚀性能的影响[J]. 金属热处理 2017(02)
    • [10].铜及磷脱氧铜不同磷含量对Sn发射光谱法测定时的影响[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18)
    • [11].Sn~(5+)离子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J]. 甘肃科技 2013(21)
    • [12].烟酸与陶瓷中Sn离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9(12)
    • [1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胎圈钢丝镀层中Sn的含量[J]. 金属制品 2011(02)
    • [14].基于容斥原理的群Sn中累计计数问题的探讨[J].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15].不同表面活性剂对Sn基底表面银纳米粒子薄膜的原位生长及其光学性能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6].基于SN结构的事件流并行数据库加载均衡策略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9(01)
    • [17].SN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及最佳轻烃回收条件研究[J]. 石化技术 2015(07)
    • [18].高邮凹陷SN地区火成岩蚀变带预测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19)
    • [19].Sn对蠕墨铸铁显微组织和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J]. 铸造 2016(02)
    • [20].大型家电零售企业区域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SN云商集团福州区域为例[J]. 福建交通科技 2014(06)
    • [21].Sn对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 铸造技术 2014(08)
    • [22].SN公司客户关系稳定性保持研究[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5)
    • [23].强组态相互作用对Sn离子谱线分布的影响[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9(01)
    • [24].Sn粘附的304不锈钢应力腐蚀行为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5(24)
    • [25].基于现金流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以家电零售企业SN公司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10)
    • [26].时间银行模式在农村互助养老长效运行机制中的探索——以苏北SN县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7)
    • [27].W与Sn对货油舱用钢在模拟环境中耐蚀性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6(04)
    • [28].非结构网格粒子输运Sn并行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0(10)
    • [29].日本SN系列注塑机控制系统改造[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12)
    • [30].溅射时间对Sn薄膜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J]. 电池工业 2009(03)

    标签:;  ;  ;  ;  ;  

    锂离子电池Sn基薄膜负极的多相多尺度结构与循环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