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千年北京寻呼市场“动真格”了(论文文献综述)
朱龙祥[1](2019)在《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每一次技术的更迭都会对网络信息传播造成重大影响。随着Web2.0时代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自己生产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自媒体应运而生。这种情况下,囿于没有新闻采访权而缺乏原创能力的部分商业网站开始建立自己的一体化内容创作平台,利用自身强大的传播优势吸引广大自媒体作者入驻,增强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的影响力。然而,在商业网站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以及自媒体传播系统规制还未完全建立的双重影响下,自媒体作者的加入增强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方面的失范现象。面对我国商业网站内容一体化创作平台的建立及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问题频发的现状,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参照,探讨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中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本文第一章对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做了简要叙述,并以百度首页推荐新闻为例,分析了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的现状。第二章则从新闻选题、内容创作及传播机制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过程中普遍出现的恶意炒作、有偿新闻、伪原创、“标题党”、“信息茧房”、娱乐化等问题。第三章中从治理主体的视角出发,就商业网站自身、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共治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出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则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使用多样治理工具、建立内外合作治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于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失序现状治理的思考。本文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对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中问题的呈现、问题原因的分析及问题治理的思考,旨在为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提出新的思考,使商业网站新闻信息得以自由流通,保障商业网站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权及网络受众的知情权等。
王平[2](2014)在《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和法治建设的成败。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因素,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薄弱和缓慢,日益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所在,而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则是中国农村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文化基础。因此,加强农村普法和涉农法制传播,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普法宣传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中国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的进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条件的日益改善和普法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农村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电视媒介越来越成为农村普法传播的主渠道。关于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不容忽视。那么,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究竟有多大影响作用?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如何运用电视法制信息传播更有效地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这既是本研究之难点,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本选题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个案,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农民具有的法律意识水平状况、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动机、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态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尚处于低水平状况,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有一定的成效,但因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其培育作用却是很有限的。虽然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与关注度并不低,对传播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评价也给予充分肯定,但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实效性、舆论监督等功能的发挥评价相对偏低。从电视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容上看,电视有关农村立法、执法、司法及基层民主与自治等方面的报道普遍存在数量偏少、题材偏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法理性缺乏、深度不够、多元化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因而,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在农民法律意识培育方面所发挥的实际效能不够强。当然,影响电视涉农法制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媒介自身方面因素、受众方面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如何提升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效果?本文认为,首先应提升电视从业人员的主体意识、素质和责任感,加强电视涉农法制传播内容、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其次,应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及素养;再次,作为国家法制信息的实质传播者和普法决策者的政府,应与时俱进,更新普法“治理”理念,加强电视等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构建电视等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等。总之,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当前农村普法传播主渠道的电视媒介的职责和作用亟待加强。
徐宇[3](2012)在《行政垄断认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反垄断法》实施三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部法典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行政性垄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切入点,阐释了行政垄断认定标准的条件,提出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多层次途径来反行政垄断。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中,首先对垄断的概念进行论述,引出行政垄断概念的出现背景。并通过分析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经济垄断、国家垄断、政府干预等相关概念的辨析来进一步认清行政垄断。第二章中,对行政垄断认定标准分为主体标准、行为标准和结果标准。在主体标准中首先从国内学术界对行政垄断主体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学者观点中的利弊,进而引入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外相关规定的有益经验。并通过深入分析22个典型案例为基础,最终得出行政垄断主体适格的标准为1、主体的行政性2、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行政职权3、只能是直接实施者或者主要实施者;在行政垄断行为标准中对于学界一直以来的以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标准提出质疑,通过对22个典型的行政垄断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行政垄断的行为标准为行政违法行为。具体体现为1、滥用行政权力2、超越行政权力3、行政失职(行政不作为);在行政垄断结果标准中总结出行政垄断的结果标准为1、行政垄断限制公平竞争2、行政垄断导致低效率,阻碍经济发展3、行政垄断损害政府公信力。第三章中,提出了对反行政垄断的展望。首先在立法上完善,建议在将来制定的《反垄断法》中单设一条专门规定行政垄断主体问题,将行政垄断主体以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来加以规定。对于行政垄断的行为标准应该重新界定,即行政垄断的行为是指行政违法行为,主要体现为滥用行政职权、行政越权、行政失职(行政不作为)等违法行政行为。其次要严格执法,在执法领域,执法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执法。最后在司法方面,司法救济机制作为反行政垄断的最终救济途径。因为,依靠执法官员的自觉学习、觉悟提高、道德升华等来实施法律、保护公共利益,就如同目前从“三鹿奶粉”到“染色馒头”等公共食品卫生事件中我们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失声一样,是根本靠不住的。因此必须要依靠司法途径作为最终的保障手段。
李林瑾[4](2011)在《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简称湖南电信)作为一大型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建设,其中,岗位晋升策略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公司对人才吸引、挽留、使用和选拔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受公司以“人治”代替“制度管理”的陈旧思想、岗位晋升未实现常规化管理并且与公司战略和目标管理脱节等原因的影响,原晋升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晋升岗位分类模糊、晋升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晋升考核方法主观性过强和晋升流程不规范。而且,随着组织结构扁平化导致晋升空间减小与知识型员工晋升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司又面临新的挑战,核心人才流失严重也成为公司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对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策略重新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晋升体系设计必须遵循的相关原则,优化策略着重从晋升岗位、晋升考评标准和晋升流程三方面着手来完善现有晋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晋升岗位的整合与分类、晋升通道优化、晋升比例和岗位等级的限制、晋升考评基本条件、择优条件和考评方法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公平、公开的晋升流程。最后论文提出了新的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优化策略的保障实施措施:完善员工业务竞赛与比武、动态岗位等的培训;健全员工工作绩效考评系统;从薪酬、工作、情感三方面加强激励保障;完善岗位设置,将岗位与目标管理匹配设计并将固定岗位与动态岗位设置相结合;构建支持晋升考评的企业文化等,以保障新的晋升策略顺利实施。岗位晋升策略的设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项目,需要不断的完善。同时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和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晋升体系提供一个参考。
杨建国[5](2005)在《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汉语词典学界和中文信息处理界重“词”轻“语”的现象,对词组研究、熟语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熟语单位”(Idiom Unit,IU)的概念。所谓“熟语单位”,就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功能相当于熟语的结构单位,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被人们经常当作一个词来使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或凝固表达式。我们判别IU的三条原则为:是否“结合紧密,使用稳定”;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IU的长度一般为7±2);流通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IU理论上包括一切具有熟语性的词语组合单位。本文讨论的IU范围包括三字格中的惯用语和“差不多、靠不住、来不及”这样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结构串;四字格中的成语和新固定短语;简称略语、插入语和字母词语等。 本研究选用的是《人民日报》2001—2003三年的文本,约8000万字。文章以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为指导,以流通度理论为基础,以年平均流通度阈值(0.5)作为主要筛选依据,运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熟语单位”(IU)进行了初步的提取研究;并对部分提取结果的噪声环境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对于IU的提取,我们采取的策略和基本步骤是: 1、利用点号和“的、是、在、和、了、有”等高频词(字)将文本化短;自动提取时牺牲包含切分点的字符串,该部分字符串另行补救。 2、数据格式转换。将切分得到的形式上“完整”的2—8字串转为数据库格式。 3、统计3—5字串的频度、散布度和流通度。 4、用字符串全年的平均流通度阈值进行筛选。 5、对5音节(含)以上字串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对其中的3字串、4字串和符合“N+N”、“N+V”、“V+N”、“V+V”等语法组合规则的相邻字符串(二元组)进行抽取;再对抽取的字符串重复上面的第3和第4步。 6、对筛选得到的字符串进行噪声剔除,全部进行重新切分并词性标注,然后运用静态规则模板(共30条规则)再次过滤。 7、借助辅助手段对熟语单位进行直接抽取。 8、得到3—5字格熟语单位表(约13,500条)。 本文还对提取出来的2001年的5,500个三字格、2002年的6,500个四字格做了简单的分类和例示性的分析说明。重点考察了具有熟语性的短语。三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和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两类,验证了冯胜利有关三音节组合的论断:音节为“1+2”式的是短语,音节为“2+1”式的是韵律词。 四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N+V”式和“V+N”式。N和V之间存在复杂的语法、语义以及音节制约关系。关于“N+V”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定中关系的“N+V”式四字格熟语性最强,数量也最多:状中关系次之,主谓关系的四字格熟语性最弱,且N与V之间存在离散性。关于“V+N”式,我们发现:第一,“V+N”式四字格如果表示通名,它往往是或者容易成为一个NP习惯性搭配。第二,“V+N”式四字格中的N如果是比较抽象的双音节名词,则这类四字格构成的NP其熟语性相对较强。第三,“V+N”式四字格中的V如果是双音节述宾式动词,那么这种“双音节述宾式动词+宾语”形成的NP熟语性很强。 本文还从应用的角度对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对流行语的科学评定和字母词语的规范发表了意见。
刘云[6](2002)在《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书面篇章由篇章名称和篇章内容组成,研究篇章内容里的自然语句语法的文章较多,研究篇章名称语法的文章比较少见。而篇名的重要性对于篇章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文专门研究汉语篇名的篇章化,也就是一个自然语句在充当篇名的时候要做哪些变化以适应篇名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引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论题、目标、意义和研究素材,这一部分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铺垫。阐述了本文选用“篇名”而不用“标题”的理由,本文研究的论题和目标,并详细地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包括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思路,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素材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第三、四、五、六章的综述,表明本文对篇名的总体认识,主要论述了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从篇名与篇章内容的关系、篇名对时体的选择、篇名的语序和篇名的词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篇名的称名性;从篇名自身、篇名的理据、篇名的历史和篇名的倾前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篇名的话题性。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篇名的简省性,从七个方面探讨了篇名的吸引性。最后,在篇名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篇名语句与自然语句的差异提出了本文的核心内容——篇章化,指出了篇名篇章化的动因和手段。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这一章还专门选取七音节篇名作为个案来看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第三章专门论述隐含,首先从并列结构的隐含、孤立结构的隐含、不完全结构的隐含、分句的隐含和某些特殊格式的隐含五个方面宏观地探讨隐含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具体地从形式标记、类型和动因三个方面探讨了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结构,从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两个方面探讨了隐含型孤立结构,从复句关系词语的单用、复句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以及篇名的话题性对关联词语使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隐含型复句。 第四章专门论述省略,首先从时体助词“了”的省略、结构助词“的”的省略、介词的省略和量词的省略等四个方面宏观地探讨省略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从韵律要求和韵律解释的角度详细探讨了篇名中的省略介词的述宾带宾结构。 第五章专门论述移位,首先从纯粹的语用因素和格式的需要等两个方面宏观地探讨移位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从结构、音节因素和组成因素等方面具体探讨了移位的粘合式偏正结构。 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标记,本文把标记分为语词标记和标点标记两类。首先宏观地阐述了语词标记的确认和作用,接着具体地从词性、结构、位置和频率方面探讨了语词标记,最后还分析了篇名的一个中标记“话”。对于标点标记,重点研究了其中的冒号和省略号。 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语,主要对本课题工作的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二、新千年北京寻呼市场“动真格”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千年北京寻呼市场“动真格”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一 概念界定 |
二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 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
二 网络新闻传播治理研究综述 |
三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现状 |
第一节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发展概述 |
一 转载传播: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商业网站 |
二 变相生产:商业网站内容创作平台出现 |
第二节 百度首页推荐新闻传播现状分析 |
一 调查说明 |
二 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
第二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中的问题 |
第一节 新闻选题突显功利思想 |
一 恶意炒作污染网络风气 |
二 有偿新闻妨碍舆论公正 |
第二节 内容创作专业性缺失 |
一 伪原创侵犯原作者版权 |
二 “标题党”欺骗受众注意力 |
第三节 传播机制过度迎合受众 |
一 “信息茧房”窄化受众视野 |
二 娱乐化扩大数字鸿沟 |
第三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失范现象的成因 |
第一节 商业网站缺乏自律 |
一 内容生产门槛低 |
二 “山寨”审核 |
第二节 政府监管“职能堕距”现象严重 |
一 监管理念落后 |
二 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三节 社会共治主体缺位 |
一 行业组织功能缺失 |
二 受众监督途径不畅 |
第四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失范现象治理的思考 |
第一节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
一 商业网站——秩序治理首要主体 |
二 政府部门——秩序治理“同辈中的长者” |
三 行业组织——政企互动的桥梁 |
第二节 使用多样治理工具 |
一 以法治网 |
二 以德治网 |
三 以“技”治网 |
第三节 完善内外合作治理机制 |
一 完善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内部治理机制 |
二 改善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外部监督权限分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本选题研究现状 |
四、本选题的主要概念 |
五、研究内容、目标与假设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与动因 |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轨迹 |
二、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动因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现状分析 |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当前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农民的电视媒介接触及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地点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 |
三、样本的人口统计结构 |
第二节 农民对电视媒介的接触状况 |
一、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为电视 |
二、对电视传播的参与度很低 |
三、对新闻类节目较为关注 |
四、电视媒介是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 |
第三节 农民具有的法律意识水平状况 |
一、法律知识甚为缺乏 |
二、对法律的认同程度不高 |
三、缺乏亲近法律的情感 |
四、对法律的价值作用评价较低 |
五、立法主体意识和法律要求意识淡薄 |
第三章 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动机 |
第一节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状况 |
一、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度总体上不低 |
二、更喜欢以案说法、涉案剧等类节目 |
三、有着长期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历史 |
四、更看重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制信息 |
五、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制“信息沟” |
第二节 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动机分析 |
一、关注法制信息有着较强的实用性特点 |
二、接触涉案信息的主要动机是消遣娱乐 |
三、不少农民的接触动机较为含糊被动 |
四、主动学习动机有待调动或激发 |
第四章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态度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态度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
第二节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意义及形式的评价 |
一、充分肯定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 |
二、传播形式要达到农民满意程度尚有差距 |
第三节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可信度和实效性的评价 |
一、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信任度不高 |
二、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实效性的评价较低 |
第四节 农民对电视涉农法制舆论监督功能的评价 |
一、对涉农法制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满意度低 |
二、现实法治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态度评价 |
第五章 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各因子水平的影响 |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法律知识因子影响较大 |
二、接触程度、动机、态度等对法律意识各因子影响明显 |
三、亲身经历等对法律意识各因子有更重要的影响 |
第二节 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整体分析 |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的和潜移默化的 |
二、不同类型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各异 |
三、内容相关性强的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影响力也较强 |
四、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效能发挥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因素综合分析 |
一、性别、文化程度等个体因素影响法律意识水平 |
二、现实法治环境对法律意识水平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
三、薄弱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影响法律意识生成 |
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或不完善 |
五、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
第六章 从传受双方探析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缺失 |
第一节 电视媒体:涉农法制传播目标、内容等的不足 |
一、涉农法制传播目标导向的模糊不清 |
二、针对农村选题总量欠缺,为农服务倾向不足 |
三、传播内容缺乏“法理性”、“实效性”及深度 |
四、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等不强 |
五、涉农法制传播者主体意识及素质的欠缺 |
第二节 农民: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的不足 |
一、法律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缺乏 |
二、权利主体意识及精神淡薄 |
三、自救型主体人格不足 |
四、媒介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较低 |
第三节 政府:保障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机制缺失 |
一、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及制度保障机制缺乏 |
二、涉农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尚缺乏法制性保障 |
三、涉农法制传播的人才生成、培养与激励机制不足 |
四、推动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不强 |
第七章 从传受双方探析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策略 |
第一节 电视媒体:明确培育目标,提升传播效能 |
一、明确对农培育目标,转变对农普法理念 |
二、在栏目设置或改版等上体现出为农服务倾向 |
三、提升传播内容的“法理性”、“实效性”及深度 |
四、针对农民接受特点,注重传播形式的“民生化” |
五、提升从业者对农普法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及素质 |
第二节 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培育主体意识及素养 |
一、突出法对农民的权利价值和作用 |
二、培养农民理想法信仰和法律怀疑精神 |
三、注重对农民自救型主体人格的培育 |
四、培养农民媒介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 |
第三节 政府:加强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机制建设 |
一、与时俱进,更新普法“治理”理念 |
二、加强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 |
三、加强涉农法制传播的人才生成、培养与激励机制 |
四、构建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2: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3:睢宁县办理媒体反映事项问责暂行办法 |
后记 |
(3)行政垄断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行政垄断基本理论 |
一、 行政垄断的概念 |
(一) 垄断 |
(二) 行政垄断概念的出现 |
二、 行政垄断与相关概念之比较 |
(一) 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 |
(二) 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 |
(三) 行政垄断与国家垄断 |
(四) 行政垄断与政府干预 |
第二章 行政垄断的认定标准 |
一、 行政垄断主体标准 |
(一) 国内学术界对行政垄断主体的不同观点 |
(二) 国外相关规定的有益借鉴 |
(三) 行政垄断主体适格的标准 |
二、 行政垄断行为标准 |
(一) 行政滥用职权 |
(二) 行政越权 |
(三) 行政失职(行政不作为) |
三、 行政垄断结果标准 |
(一) 行政垄断限制公平竞争 |
(二) 行政垄断导致低效率,阻碍经济发展 |
(三) 行政垄断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
第三章 对反行政垄断的展望 |
一、 对行政垄断的立法完善 |
二、 在行政垄断中严格执法 |
三、 建立行政垄断的司法救济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岗位晋升涵义 |
1.2.2 岗位晋升职业化理论 |
1.2.3 岗位晋升公正性理论 |
1.2.4 岗位晋升激励理论 |
1.2.5 岗位晋升其他相关理论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
2.1 湖南电信公司概况 |
2.2 湖南电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2.2.1 员工队伍状况 |
2.2.2 公司组织结构 |
2.2.3 公司岗位体系 |
2.2.4 公司薪酬体系 |
2.2.5 员工工作绩效考评体系 |
2.3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
2.3.1 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现状 |
2.3.2 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3 问题成因分析 |
2.3.4 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3章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优化策略 |
3.1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设计目标与特征 |
3.1.1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设计目标 |
3.1.2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设计特征 |
3.2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设计原则 |
3.2.1 岗位针对性原则 |
3.2.2 考评指标分层量化原则 |
3.2.3 工作绩效主导原则 |
3.2.4 可上可下原则 |
3.3 湖南电信公司中层管理岗位优化设计 |
3.3.1 中层管理岗位整合与分类 |
3.3.2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通道优化设计 |
3.3.3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比例控制 |
3.3.4 晋升岗位等级限制 |
3.4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考评标准优化设计 |
3.4.1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考评基本条件优化设计 |
3.4.2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考评择优条件优化设计 |
3.4.3 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考评指标计算方法优化设计 |
3.5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流程优化设计 |
第4章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优化策略实施保障 |
4.1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保障措施框架设计 |
4.2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岗位设置保障 |
4.2.1 岗位与目标管理匹配设计 |
4.2.2 固定岗位与动态岗位设置结合 |
4.2.3 岗位权限设置优化与完善 |
4.3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日常工作绩效考评保障 |
4.3.1 实施分层分类针对性考核 |
4.3.2 引入基于 KPI 的绩效考评体系 |
4.3.3 加强绩效考评沟通 |
4.4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员工培训保障 |
4.4.1 完善业务竞赛与比武培训体系 |
4.4.2 健全动态岗位干中学制度 |
4.4.3 优化员工培训效果测评制度 |
4.5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激励保障 |
4.5.1 薪酬激励 |
4.5.2 工作激励 |
4.5.3 情感激励 |
4.6 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的企业文化保障 |
4.6.1 构建以工作绩效主导的岗位晋升考评文化 |
4.6.2 强化员工公平竞争意识 |
4.6.3 营造和谐的能上能下升迁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
1.1.1 词组(短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1.2 熟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1.3 熟语单位的界定 |
1.1.4 “熟语单位”的范围 |
1.2 本研究的目标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2 本研究的难点 |
1.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熟语单位提取研究 |
2.1 语料的选取 |
2.2 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 |
2.3 词语自动提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2.4 我们对中文信息处理及汉语的认识 |
2.5 提取熟语单位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6 辅助提取手段分析 |
2.7 部分结果验证及相关分析 |
2.8 小结 |
第三章 三字格、四字格熟语单位研究 |
3.0 已有的研究 |
3.1 三字格概况 |
3.11 三字格里的词 |
3.12 三字格里的语 |
3.2 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的三字格 |
3.3 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的三字格 |
3.4 四字格概况 |
3.41 四字格里的词 |
3.42 四字格里的语 |
3.5 “N+V”式的四字格 |
3.6 “V+N”/“V+V”式的四字格 |
3.7 小结 |
3.8 附论5字格 |
第四章 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研究 |
4.1 流行语研究 |
4.11 “流行”的界定 |
4.12 关于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 |
4.13 流行语的科学认定 |
4.14 余论 |
4.2 字母词语研究 |
4.21 引言 |
4.22 基于词典的字母词语的分类及相关分析 |
4.23 基于报纸语料库的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举隅 |
4.24 关于字母词语规范的两点思考 |
4.3 插入语研究 |
4.31 已有的研究 |
4.32 插入语对中文信息处理的作用 |
4.33 报纸语料中部分插入语的频次考察 |
第五章 简称考察研究 |
5.1 引言 |
5.2 简称的界定 |
5.21 定义 |
5.22 简称的性质 |
5.3 简称的分类 |
5.4 固定简称 |
5.41 固定简称的构成方式 |
5.42 固定简称的形成规律 |
5.43 固定简称的使用特点 |
5.5 临时简称 |
5.6 通过形式标记提取的简称例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6.2 熟语单位的应用价值 |
6.21 熟语单位与对外汉语教学 |
6.22 熟语单位与辞书编纂 |
6.3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
6.31 存在的问题 |
6.31 熟语的确定 |
6.31 熟语单位的自动提取 |
6.31 熟语的标注规范 |
6.32 下一步工作 |
6.32 熟语单位的外部功能及其语义研究 |
6.32 建立实用的分类、分级语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两本新词语词典所收的部分新词语比较 |
附录2 基于大学生的词语语感测量 |
附录3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2字串 |
附录4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3字串 |
附录5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4字串 |
附录6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5字串 |
附录7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6字串 |
附录8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7字串 |
附录9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8字串 |
附录10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3字格熟语单位 |
附录11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4字格熟语单位 |
附录12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5字格熟语单位 |
附录13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熟语单位 |
附录14 2001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5 2002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6 2003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7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
附录18 部分“V+V”实例 |
附录1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录的简称词条 |
附录20 2002年《人民日报》中的部分简称 |
附录21 本文所使用的标记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论 |
1.1 本文的论题和目标 |
1.1.1 题解 |
1.1.2 论题 |
1.1.3 目标 |
1.1.4 意义 |
1.2 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
1.2.1 已有的研究 |
1.2.2 本文的思路 |
1.2.3 本文研究的素材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
2.1 篇名的性质 |
2.1.1 引言 |
2.1.2 称名性 |
2.1.3 话题性 |
2.2 篇名的特点 |
2.2.1 简省性 |
2.2.2 吸引性 |
2.3 篇名的篇章化 |
2.3.1 引言 |
2.3.2 篇名语句和自然语句的差异 |
2.3.3 自然语句篇章化的动因 |
2.3.4 篇章化的手段 |
2.4 一个个案:七音节篇名 |
2.4.1 七音节篇名的使用情况 |
2.4.2 七音节篇名的结构特点 |
2.4.3 七音节篇名体现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
第三章 篇章化手段之一——隐含 |
3.1 隐含与篇章化 |
3.1.1 隐含在篇名中的表现 |
3.1.2 隐含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
3.2 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 |
3.2.1 引言 |
3.2.2 隐含型并列的形式标记 |
3.2.3 隐含型并列的类型 |
3.3 篇名中的隐含型孤立结构 |
3.3.1 引言 |
3.3.2 孤立结构的结构类型 |
3.3.3 孤立结构的语义类型 |
3.4 汉语篇名的话题性与复句关系词语 |
3.4.1 引言 |
3.4.2 篇名中复句关系词语的单用 |
3.4.3 篇名中复句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 |
3.4.4 篇名的话题性对关联词语使用的影响 |
3.4.5 余论 |
第四章 篇章化手段之二——省略 |
4.1 省略与篇章化 |
4.1.1 省略在篇名中的表现 |
4.1.2 省略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
4.2 述宾结构带宾语的韵律解释 |
4.2.1 引言 |
4.2.2 韵律要求 |
4.2.3 韵律解释 |
4.2.4 后缀 |
第五章 篇章化手段之三——移位 |
5.1 移位与篇章化 |
5.1.1 移位在篇名中的表现 |
5.1.2 移位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
5.2 粘合式偏正结构 |
5.2.1 引言 |
5.2.2 结构和音节因素 |
5.2.3 组成因素 |
5.2.4 余论 |
第六章 篇章化手段之四——标记 |
6.1 语词标记 |
6.1.1 语词标记及其作用 |
6.1.2 语词标记面面观 |
6.1.3 一个个案分析:篇名的中标记“话” |
6.2 标点标记 |
6.2.1 添加标点 |
6.2.2 删略标点 |
6.2.3 一个个案:篇名中的冒号 |
6.2.4 一个个案:篇名中的省略号 |
6.3 其它 |
第七章 结语 |
7.1 对本课题工作的总结 |
7.2 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不足 |
7.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新千年北京寻呼市场“动真格”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研究[D]. 朱龙祥. 郑州大学, 2019(08)
- [2]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例[D]. 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3]行政垄断认定标准研究[D]. 徐宇. 苏州大学, 2012(10)
- [4]湖南电信公司晋升中层管理岗位策略优化研究[D]. 李林瑾. 湖南大学, 2011(12)
- [5]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 杨建国.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 [6]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 刘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