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论文摘要

工业化作为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性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各个国家(地区)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重要动力,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是中国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工业化可追随到清末的“洋务运动”,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工业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不相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①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之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很长的时期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支撑,社会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环境,创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相区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八再次论述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这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综合运用经济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的演变历程,分析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到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畸形工业化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后从消费需求引导的工业化转型到提出并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开创过程,在继承与创新、扬弃与超越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处理好的几大关系。第一章“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文献综述”,主要是围绕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就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国外学者从新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就工业化的道路选择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研究焦点集中于党的领导人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方法阐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分析与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对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则从以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形成不同的理论。第二章“工业化道路的国际比较”,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比较分析从中归纳出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主要有:(1)无论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曲折,产业结构中轻、重工业之间都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基础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力量;(3)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各企业对平均利润率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协调、完善了社会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第三章“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变迁(1949—1978)”,主要分析了1949—1978年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特征,并从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客观地评价了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1978-)”,主要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看: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7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92—2002年);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总结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阐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第五章“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及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应该着重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包括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等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关于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研究
  • 二、我国学者关于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工业化道路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早期的工业化模式
  • 一、英国工业化发展模式
  • 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 三、德国、日本的工业化模式
  • 第二节 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 一、俄国早期的工业发展
  • 二、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现
  • 三、俄罗斯的后工业化
  • 第三节 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 一、巴西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 二、韩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 三、新加坡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各国工业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
  • 一、轻、重工业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 二、基础工业既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强力推进器
  • 三、世界市场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演变(1949—1978)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道路探索
  • 一、建国前工业化的发展轨迹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 第二节 “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 一、以苏联为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
  • 二、工业化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 第三节 工业化道路的畸形发展(1957—1978)
  • 一、超常规的工业化道路——“超英赶美”
  • 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以钢为纲”
  • 三、全面参与的工业化力量——“同时并举”
  • 四、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 第四节 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 一、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 二、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方针
  • 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四、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若干重要思想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197-)
  •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78~1992年)
  • 一、工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 二、调整过程中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 三、工业化发展道路变化的原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992~2002年)
  • 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 二、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点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
  • 一、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点
  •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 第五章 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
  • 第一节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 一、信息化的概念
  •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影响
  •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 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 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
  • 第三节 工业化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一、现代化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
  • 二、工业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 一、虚拟经济的定义
  • 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 第五节 工业反哺农业
  • 一、工农业发展关系的“两个趋向”
  • 二、工农业发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 三、不同的主体在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作用
  • 四、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