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渗流井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改进渗流井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论文摘要

近年来,渗流井以其高产、低耗、好管理、供水总体成本相对较低等众多优势被人们认可,在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相应的计算模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现有计算模型存在着剖分节点数过多,不能计算多个渗流井同时工作时的出水量,不能有效刻画辐射管不规则分布等不足,从而限制了模型的进一步运用。为此,改进渗流井计算模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渗流井取水机理的物理模拟及计算模型研究”和“非管井集水建筑物取水机理的物理模拟及计算模型研究”以及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黄河谷地南河底水源地地下水勘查”,以陈崇希提出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理论为基础,将含水层刻画为单一的连续介质,井管刻画为由一系列离散的管道和节点组成的井管,然后以“井管—含水层之间的交换量”为耦合点,将离散的井管和有限差分网格耦合起来,建立了改进的渗流井计算模型。该模型存在以下优点:(1)剖分节点数较现有模型少。为了模拟渗流井复杂的结构,前人以“等效渗透系数”为耦合点,刻画井管时需加密剖分,建立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剖分节点数很多。本文改建的计算模型,将井管分离出来,以“井管—含水层之间的交换量”为耦合点,与有限差分网格耦合,剖分节点数大大减少。(2)水源地采用渗流井开采方案时,往往需布设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渗流井。现有模型剖分节点数过多,不能有效计算多个渗流井同时工作的出水量。改建的模型,剖分节点数少,能有效计算多个渗流井同时工作的出水量。(3)刻画辐射管更加精确。改建的模型在计算“井管”和含水层之间的流量交换时,考虑了辐射管管壁材料和过滤网的渗透系数,很好地刻画了辐射管的不规则分。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改建模型对水源地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眼渗流井(每眼井带有5个硐室)是众多开采方案中较理想的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取水方式。并通过论证,渗流井开采有充足的补给资源量保证,在经济技术上可行,开采方案合理。研究成果在计算渗流井允许开采量及后期施工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渗流井取水机理及计算模型
  • 2.1 渗流井的结构
  • 2.2 渗流井井流特征
  • 2.3 渗流井取水计算模型
  • 2.3.1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2.3.2 管流水力特征
  • 2.3.3 井管-含水层间的交换量
  • 第三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
  • 3.1.4 水文
  • 3.2 地质条件概况
  • 第四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4.1 地下水类型与赋存条件
  • 4.1.1 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潜水
  • 4.1.2 三叠系碎屑岩类裂隙潜水
  • 4.2 含水层特征及富水性
  • 4.2.1 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 4.2.2 三叠系碎屑岩类裂隙潜水含水层
  • 4.3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4.3.1 黄河河谷区
  • 4.3.2 低山丘陵区
  • 4.4 水化学特征
  • 4.4.1 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潜水
  • 4.4.2 三叠系碎屑岩类裂隙潜水
  • 4.4.3 黄河地表水
  • 4.5 水动态特征
  • 4.5.1 黄河地表水动态特征
  • 4.5.2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
  • 5.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5.3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
  • 5.4 地下水开采技术
  • 5.5 允许开采量计算
  • 5.6 推荐开采方式及允许开采量
  • 5.7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保证程度论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认知计算模型在教育领域的构建及应用综述[J]. 当代职业教育 2020(03)
    • [2].指数函数膜计算模型的自动设计方法研究[J]. 四川电力技术 2015(03)
    • [3].模糊膜计算模型与应用研究综述[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4].资源学科科学计算模型共享研究与实践[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08)
    • [5].炉渣黏度测量与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J]. 钢铁 2020(08)
    • [6].隐蔽故障计算模型审定要求分析[J]. 电光与控制 2019(07)
    • [7].混合原油密度计算模型[J]. 油气储运 2020(11)
    • [8].复合粒计算模型研究进展[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9].社区环境下基于节点交互和主题的影响力计算模型[J]. 电子学报 2020(03)
    • [10].自动扶梯能效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15(12)
    • [11].计算模型视野下的心理数量表征与处理[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2].矢量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模型及关键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21)
    • [13].基于分布式的自律计算模型研究与设计[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02)
    • [14].多根并排时全玻璃真空管接收太阳辐射量计算模型与实验验证[J]. 节能 2016(09)
    • [15].基于量纲理论的煤层瓦斯压力计算模型的优化[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05)
    • [16].云计算模型在机械设备远程故障诊断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2(01)
    • [17].水电站地下隧洞换热计算模型比较[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05)
    • [18].云计算模型在构建海上绿色IT数据中心的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06)
    • [19].云计算关键技术及基于Hadoop的云计算模型研究[J]. 软件导刊 2010(09)
    • [20].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计算模型[J].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9(12)
    • [21].一种基于动态显著性的人眼注视点移动计算模型[J]. 电子学报 2019(12)
    • [22].不同潜在蒸发计算模型在本溪地区蒸散发计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 地下水 2020(01)
    • [23].基于舒适度分析的计算模型简化方法[J]. 建材世界 2019(03)
    • [24].节流压井套压精确计算模型研究[J]. 石油矿场机械 2014(12)
    • [25].一种广义分子计算模型及其在NP问题中的应用[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4(11)
    • [26].改进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算模型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27].基于虚拟化的普适性云计算模型研究[J]. 科技通报 2012(06)
    • [28].基于遗传算法的飞行器计算模型顺序求解规划[J]. 机械工程师 2008(11)
    • [29].粘弹性阻尼器的计算模型分析研究[J]. 山西建筑 2008(27)
    • [30].基于滚珠过盈量的滚珠丝杠副预紧力计算模型[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0(06)

    标签:;  ;  ;  ;  ;  

    改进渗流井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