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苏联是抗日战争初期援助中国最得力的国家。苏联这样做当然有着明确的目的:要中国尽全力牵制日本,使苏联免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政府为了寻求帮助,与苏联建立了较好的关系。但在这种良好关系下,却隐藏着中苏政府间的互不信任。由于苏联在抗战初期表现出对中国相对慷慨,所以在中国知识界看来,苏联是中国“真正的友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得到了中国知识界极高的赞誉。他们把苏联看作世界和平的柱石与中坚力量;歌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称赞苏联对中国及世界各国,尤其是被压迫民族的借鉴与鼓舞作用。当然,赞美只是一方面,其另一方面是对苏联的期待。他们期待苏联能与中国进一步合作,期待苏联能够与中国签订互助条约,期待苏联能够直接对日作战。然而,苏联自感所处形势不佳,因而其对外政策由积极推进世界革命转变为防护本土安全为主。苏联所希望的是各大国互相削弱,同时本国免于卷入战争之中。基于此,苏联只愿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对中国提供必要的物质援助,而不愿与中国签订“互助条约”。这让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感到失望。而且,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有着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苏联在后来也有着与德国瓜分波兰以及侵略芬兰等行为。中国知识界对这些受侵凌国家的境况深有同感,对其表示深切的同情。这样也就逐渐地产生了对苏联的不满甚至憎恨,同时也加深了对苏联本质的认识。由于对苏联已不抱希望,中国知识界对其的关注度慢慢减少。苏联在其心目中也变成了一种不良的形象。中国知识界对苏联评价的变化,虽然受到中苏两国关系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苏联的行为导致了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