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分段论文-吕澜清

断层分段论文-吕澜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分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动断层,分段,地震滑坡,分布规律

断层分段论文文献综述

吕澜清[1](2019)在《活动断层分段性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以龙门山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活动断层所控制的地震滑坡的分布、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有助于活动断层发育区的防灾减灾、工程选址等一系列人类工程活动的开展[1-2]。本文收集了诸多活动断裂带上的地震滑坡的实例,对比分析了附近滑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处于映秀—北川断裂带错列、转折和末端等部位的5个锁固段,在地震发生时形成5个次级震源,产生巨大的地震场地加速度;②5个锁固段的陡峭地势为滑坡的发生埋下了隐患;③由于受到强烈构造活动作用的影响,区内发育多条次级断裂、褶皱,且岩层陡倾,岩体破碎,为滑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四川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2期)

闫高明,申玉生,高波,郑清,范凯祥[2](2019)在《穿越黏滑断层分段接头隧道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次大地震震害调查表明,隧道穿越断层处是受地震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此,基于地震动能量的传播与释放特征,建立了一种穿越断层隧道结构抗减震的设计理念,并提出了一种穿越断层隧道节段接头形式。以跨断层龙溪隧道为依托,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单一错动方式与断层错动-震动综合加载方式下带有接头的衬砌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证明:强震作用下,地震波对穿越断层隧道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断层错动-震动综合加载方式是合理的;新型接头能够自身适应性变形协调减轻隧道结构震害,节段间接头的设置改变了隧道的变形形态,提高隧道整体抗震能力;同时减小了衬砌的环向破坏,消弱了节段间地震力的传递,实现了衬砌震害的局部化。由于接头的设置,上盘隧道结构震害集中在距断层1.8倍洞径的范围内,下盘处隧道衬砌震害集中在距断层1.2倍洞径范围内;上盘的衬砌震害主要是由错动-震动联合作用造成的,而下盘衬砌震害主要受地震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云强,罗纲,尹力,石耀霖[3](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系统的大地震迁移概率及断层滑动速度的分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叁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断层系统的地震循环,得到了人工合成的万年时间尺度的地震目录.根据模拟的地震目录,并结合古地震数据,计算分析了大地震(MW≥7)在研究区各个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探讨了黏度、高程、统计时间长度等因素对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和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上的发生概率的影响,并且初步调查了海原断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层带的大地震破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继区域最近两次大地震(1920年海原断层带上的M8.5海原大地震和1927年香山天景山断层带上的M8古浪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大地震(MW≥7)发生在海原断层上的概率最大,约为51%~81%;其次是在香山天景山断层上,概率约为9%~37%.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上地幔黏度大小,对大地震在各个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概率的影响较小;而研究区的高程载荷对地震迁移则有显着的影响:高程载荷易于使得海原断层地震活动减弱及香山天景山断层的地震活动增强.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断层带的地震活动与断层滑动速率分布的分段性显着;大地震在断层带上的破裂位置并不固定,呈现不均匀性;并暗示了断层几何形状对地震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分布与大地震破裂位置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德波,邬光辉,朱永峰,陶小晚,陈利新[4](2019)在《塔里木盆地深层走滑断层分段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以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走滑断层是发育在克拉通内部稳定区的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对于深部储层形成与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哈拉哈塘油田4 140km2叁维地震资料,在高精度相干切片提取与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对研究区奥陶系走滑断层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讨论了分段性对于储层发育与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整体格局为由北东、北西向断层组成的纯剪机制下形成的共轭走滑断层,单条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符合Riedel剪切模型,主干断层周围主要发育R剪切分支断层。(2)根据走滑断层不同部位构造样式、应力状态的差异,建立了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分段发育模式。走滑断层端部为应力发散区,多表现为马尾状构造,可分为伸展型和挤压型马尾状构造。走滑断层内部由线性段、斜列迭覆段、分支断层段、辫状构造段组合而成。线性段呈线性延伸,剖面上为孤立的高陡直立断层。斜列迭覆段分为拉张型迭覆段和挤压型迭覆段,其类型受控于次级断层旋向与阶步的关系。分支断层段多为斜交压扭样式,羽状断层发育较少。辫状构造段内部断垒与断堑交错发育,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3)不同段具有不同的储层发育特征。马尾状构造段、斜列迭覆段、辫状构造段储层最为发育,分支断层段储层较为发育,线性段储层相对不发育。(4)综合储层发育位置、油源断裂与分支断层配置关系、局部构造高3方面因素,建立了6类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油气富集模式。R剪切分支断层与主干断层夹持部位、压扭段内部、马尾状分支断层高部位是北部潜山-顺层岩溶区最为发育的3种油藏富集模式;压扭段内部、张扭段是南部断控岩溶区油气更富集的部位。论文成果认识对于完善克拉通盆地稳定区小滑移距走滑断层分段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受控于走滑断层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麻雪丽,巢佰崇[5](2018)在《2007年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地震断层分段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4月1日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发生Mw 8.1大地震,目前给出的断层模型不唯一。简单模型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复杂模型没有合理解释。利用珊瑚礁垂直形变数据,依据矩形元位错理论,运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实验测试修正模型参数,得到新的所罗门群岛俯冲带Mw 8.1地震断层模型。由该模型模拟得到的破裂面滑移分布,数据覆盖区域与设定破裂面滑移分布拟合较好。在板块形变分布上,反映出的上部板块变形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孙译,赖晓玲,李松林[6](2018)在《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分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围陷波(Fault zone trapped waves)又称为断层通道波、断层导波、槽波,是波在断层的两个边界内侧多次反射并相干迭加而形成的。围陷波既然是由断层带内低速介质和高速围岩之间的相干多次反射波构成的,那么其振幅和频率就强烈地依赖于断层带内介质的物理性质和断层的几何形态。所以观测、分析和模拟断层围陷波能够确定断层的深部细节。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随后强余震不断,并且2013年4月20日(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康凯[7](2018)在《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断层诱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急倾斜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过程中冲击显现频发,发生地点均有断层等地质构造。但目前我国对急倾斜特厚煤层在回采时断层诱发冲击矿压的机理尚不明确,为此,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防治相结合等手段,研究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断层的诱冲规律及防治技术。统计分析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断层附近的强矿震及冲击特征。断层与煤层斜交时:工作面临近断层,矿震能量和频次急剧增加;当工作面通过断层,矿震能量和频次逐渐降低;断层与煤层平行时:矿震能量和频次变化较小。由此根据断层与急倾斜煤层的局部位置关系,将断层分为叁大类:顶板侧平行煤层的断层、底板侧平行煤层的断层和斜交煤层的断层。理论分析了断层的动静载诱冲机理,在静载应力场下建立了断层滑移准则,得出当断层和煤层夹角a为35°时,静摩擦系数u_静等于0,断层最容易滑移。从动载角度分析建立了顶板失稳模型,总结出当断层与煤层夹角小于90°时顶板更容易失稳;当断层与煤层夹角大于90°时,顶板更为稳定。数值模拟研究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叁种类型断层的诱冲规律。顶板侧平行煤层的断层:距煤层5m位置断层不会出现滑移;距煤层15m位置断层回采至十分层时滑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大;距煤层24m位置-50m位置断层基本不会引起滑移;顶板侧距煤层5m位置的断层对顶板应力的影响较小,距煤层15m位置的断层在回采至十五分层时顶板应力达到最大,距煤层24m,30m,40m,50m位置的断层影响下的顶板应力随着采深的增加而增加。底板侧平行煤层的断层:断层面的剪应力在采深影响下变化不大,法向正应力增加,断层不会发生滑移;底板侧距离煤层5m-35m位置的断层,底板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均随着采深的增加而增加,十五分层时底板应力达到最大,回采至二十分层时,底板发生破断,垂直应力降低。斜交煤层的断层:当工作面临近断层,采深对断层的活化程度由大到小为:30°>15°>75°>60°>45°>105°>90°;当工作面通过断层,不同夹角的断层活化程度均较低;回采首分层至五分层时,断层对顶板应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30°>15°>45°>60°>75°>105°>90°;回采至十分层时,60°斜交断层对顶板影响最大;回采至十五分层时,工作面内煤体已无断层切割。根据研究成果,确定了窑街叁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的断层区域的监测及防治方案,采用钻屑法、支架阻力观测法及微震法和顶板预裂爆破、煤体卸压爆破及底板爆破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依霖[8](2017)在《断层分段生长定量表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南开发区南二、叁区西部是大庆长垣上构造最复杂的区块,断裂多方位发育(NNW、NNE和NEE),本论文以叁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在井-震联合解释的基础上,首先,应用断层断距--距离曲线和断层面断距等值线,确定断层的生长类型:分段生长断层和孤立生长断层;其次,准对NNW向分段生长断层,应用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定量判别图版,校正断层平面组合的可靠性。最后,结合断点数据和地震属性资料,落实NEE向断层解释的可靠性。断层垂向分段生长具有普遍性,岩石能干性是导致断层垂向分段生长的直接原因,因此控制着垂向分段生长的形成过程。因此,本文从断层垂向分段生长形成机制出发,参考层序旋回特征、岩石力学特征和砂地比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提出砂泥互层层序中砂地比是划分力学层序的重要标志之一,控制着岩石能干性的差异。应用层序旋回特征和砂地比研究,认为南二、叁区西部主要发育叁套弱能干性力学层序:分别是萨III8-III10沉积单元、高II2-II3沉积单元和高Ⅳ7-Ⅳ18沉积单元。结合断层垂向迭覆带几何学特征和岩层旋转的关系、断层埋深-断距曲线、断层面断距等值线图以及断点数据等地震-地质证据,可以有效识别断层在垂向上分段生长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断层垂向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井-震联合对重点断层进行垂向分段生长地震精细解释。以断层分段生长理论为基础,结合油田开发动态研究,认为断层分段生长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3方面应用:断层平面分段生长组合控制有效封闭断层区的形成,影响注采连通关系;断层垂向分段生长有效指导“一井多断”解释,从而提高断点组合率;断层垂向分段生长控制断层边部定向井布署的安全距离。(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21)

孙思敏,季汉成,王建伟,章惠,陈亮[9](2016)在《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边界断层为例,应用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图和地层厚度图,分析不同地质时期边界断层垂直位移沿走向变化,对边界断层分段生长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种过程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西南庄断层在沙叁段沉积期可分为东、中、西3个相对独立的断层,它们间呈侧列式分布,在断层段迭覆处发育转换斜坡;沙一段沉积时期,3个断层段连接并出现了统一趋势,同时高柳断层以北的断层段开始废弃。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各断层段连接形成统一断层,但仍表现出分段特征,在断层分段处形成横向褶皱,同时高柳断层以北的断层段废弃。横向褶皱和转换斜坡是下盘碎屑物质进入盆地的通道,是有利储层发育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杨佳玲[10](2016)在《275~#与276~#断层组合关系及分段生长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边部剩余油较为富集,逐步成为重点挖潜对象,挖潜目的层多为断裂系统复杂、断层较为密集的区域,而目前对此类区域的构造认识仍不够明确,导致各类措施的风险较高。本文通过对典型复杂断裂区275~#断层区域进行井震结合构造研究,确定了区域内断层间的组合关系,同时通过平面与剖面相互印证的解释方法确定了275~#断层的分段生长特性,并以此重新厘定275~#断层的空间形态,进而认清整个区域的构造情况。(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23期)

断层分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次大地震震害调查表明,隧道穿越断层处是受地震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此,基于地震动能量的传播与释放特征,建立了一种穿越断层隧道结构抗减震的设计理念,并提出了一种穿越断层隧道节段接头形式。以跨断层龙溪隧道为依托,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单一错动方式与断层错动-震动综合加载方式下带有接头的衬砌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证明:强震作用下,地震波对穿越断层隧道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断层错动-震动综合加载方式是合理的;新型接头能够自身适应性变形协调减轻隧道结构震害,节段间接头的设置改变了隧道的变形形态,提高隧道整体抗震能力;同时减小了衬砌的环向破坏,消弱了节段间地震力的传递,实现了衬砌震害的局部化。由于接头的设置,上盘隧道结构震害集中在距断层1.8倍洞径的范围内,下盘处隧道衬砌震害集中在距断层1.2倍洞径范围内;上盘的衬砌震害主要是由错动-震动联合作用造成的,而下盘衬砌震害主要受地震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分段论文参考文献

[1].吕澜清.活动断层分段性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以龙门山地区为例[J].四川有色金属.2019

[2].闫高明,申玉生,高波,郑清,范凯祥.穿越黏滑断层分段接头隧道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9

[3].孙云强,罗纲,尹力,石耀霖.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系统的大地震迁移概率及断层滑动速度的分段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

[4].马德波,邬光辉,朱永峰,陶小晚,陈利新.塔里木盆地深层走滑断层分段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以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走滑断层为例[J].地学前缘.2019

[5].麻雪丽,巢佰崇.2007年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地震断层分段模型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18

[6].孙译,赖晓玲,李松林.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分段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8

[7].康凯.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断层诱冲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8].李依霖.断层分段生长定量表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7

[9].孙思敏,季汉成,王建伟,章惠,陈亮.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16

[10].杨佳玲.275~#与276~#断层组合关系及分段生长特征分析[J].化工管理.2016

标签:;  ;  ;  ;  

断层分段论文-吕澜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