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大流原理的城市模式分析

基于最大流原理的城市模式分析

论文摘要

城市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对城市的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的传统研究主要建立在欧式几何及还原论科学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城市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个典型的复杂系统,难以用还原论的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建模和实验研究,因此对城市化和城市集聚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且面临种种困难,这就呼吁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出现。本文从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以及特点出发,提出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总结了传统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的理论——最大流原理: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复杂系统总是寻找一种优化过程使得系统在给定的约束或代价下所获得的广义流最大。即城市系统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广义城市流。论证得到最大流原理是复杂城市系统中的哈密顿原理、能够体现城市系统的“竞争”与“自然选择”、与经典热力学理论主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本文提出城市结构和模式是城市研究的核心问题,广义城市流的集聚过程是城市发展演化的基本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最大流原理优化思想从统计力学角度建立了复杂城市系统演化发展的新模型,建立了城市系统的统计系综和势函数,得到了城市系统演化的重整化方程。新模型从微观动力学角度反映了宏观城市系统的分形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理。本文将新模型应用于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天津滨海新区和广州市分析城市的结构和模式形成过程以及发展演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这两个城市(地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发展了与理论模型相对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利用统计力学建立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理论基础,使得这一数值计算方法与理论模型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分析网络训练的模式识别与城市演化模式形成过程的统一性、模式对应的分形结构、数值实现方法的算法准则,得到量化城市模式参量的方法。通过实例,利用城市统计数据,在Matlab环境下展开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数值计算分析,对城市模式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模式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工作的创新和不足,为进一步的城市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参考思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复杂性科学及其特点
  • 1.1.1 复杂性科学简介
  • 1.1.2 复杂性科学特点
  • 1.2 复杂城市系统
  • 1.2.1 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点
  • 1.2.2 传统城市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从经典理论到最大流原理
  • 2.1 对哈密顿原理的拓展
  • 2.1.1 哈密顿原理简介
  • 2.1.2 复杂城市系统中的哈密顿原理—最大流原理
  • 2.2 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在统一性
  • 2.2.1 进化论的形成过程
  • 2.2.2 复杂系统中的“自然选择”
  • 2.3 对经典热力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2.3.1 经典热力学理论简介
  • 2.3.2 与经典热力学理论的一致性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复杂城市系统中的最大流原理
  • 3.1 城市演化发展新模型—最大流原理
  • 3.1.1 城市系统的非平衡统计力学模型
  • 3.1.2 开放城市系统的非平衡相变及随机方程的导出
  • 3.1.3 城市系统演化的重整化方程及其求解
  • 3.2 新模型的数值实现方法—SOM(Self-Organizing Map)网络
  • 3.2.1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与最大流原理
  • 3.2.2 模式识别与模式形成
  • 3.2.3 模式对应的分形结构
  • 3.2.4 数值实现方法中的算法准则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城市模式演化分析
  • 4.1 影响城市模式的因素
  • 4.1.1 人口对城市模式的影响
  • 4.1.2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重组
  • 4.2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模式及其模拟
  • 4.3 模式与尺度的分形分析
  • 4.4 滨海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广州城市模式分析
  • 5.1 纵向——25 年城市模式分析
  • 5.2 横向——次级模块的影响分析
  • 5.2.1 2000 年广州市分区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 5.2.2 2001 年广州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比较
  • 5.2.3 2002 年广州市各区(县级市)非农化水平影响分析
  • 5.3 广州市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 5.4 广州区空间组织优化思考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1.1 主要内容
  • 6.1.2 课题的意义及创新
  • 6.1.3 不足与建议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智慧城市系统构成及相关问题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7(01)
    • [2].地理——生态过程视角的城市系统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05)
    • [3].智慧城市系统工程与架构[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10)
    • [4].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14)
    • [5].复杂城市系统视角下的人居环境共享特征探析[J]. 当代建筑 2020(03)
    • [6].基于地理一生态过程的城市系统格局分析[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16)
    • [7].城市GIS的应用、发展与机遇[J]. 电子制作 2013(23)
    • [8].虚实互动的平行城市:基本框架、方法与应用[J].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9(03)
    • [9].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智慧城市的互动发展研究[J].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15(04)
    • [10].世界城市系统研究述评——基于网络结构视角[J]. 江苏社会科学 2013(01)
    • [11].基于水循环视角的海绵城市系统及研究要点解析[J]. 地理学报 2020(09)
    • [12].城市系统和气候变化耦合关系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 环境工程 2015(06)
    • [13].城市碳循环系统机制解析与核算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9)
    • [14].城市系统微观模拟中的个体数据获取新方法[J]. 地理学报 2011(03)
    • [15].当代中国城市层级体系的变迁特点分析——基于2001年和2011年地级市的观察[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01)
    • [16].浙江省氮排放量评估及减氮潜力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16(03)
    • [17].城市系统中的竞争与协同机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06)
    • [18].用物联网、大数据打造金延安智慧城市系统[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7(08)
    • [19].城市系统灾害恢复力研究综述[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9)
    • [20].对智慧城市及其标准化的再认识[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9(08)
    • [21].现代城市系统及其信息空间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开发研究 2013(04)
    • [22].现阶段我国城市层级格局的主要特点及政策意涵分析——基于城市组织和整合功能的视角[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 [23].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系统[J]. 通讯世界 2019(01)
    • [24].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10)
    • [25].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06)
    • [26].北京2030发展展望和对策建议[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04)
    • [27].智慧城市系统工程探讨[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03)
    • [28].从智慧城市到自觉城市[J]. 城市设计 2017(03)
    • [29].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天津市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11)
    • [30].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控制——一种系统论视野下的解读[J]. 探索 2010(01)

    标签:;  ;  ;  ;  ;  

    基于最大流原理的城市模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