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随着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传输容量和带宽的需求,是中国联通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DWDM技术的发展和兴起,对在现有光缆传输系统中实现更大容量的传输提供了可能。密集波分复用DWDM利用现有的光缆资源,使每根光纤上传输更多路信号,极大地提高了通信容量,降低了通信建设和运行成本。本文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光纤通信、波分复用技术(DWDM)的原理、系统器件等,描述了DWDM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光源技术、光放大技术、前向纠错技术、动态增益均衡技术、色散补偿技术。对影响DWDM系统的因素-色散、非线性效应及光纤的损耗进行了讨论。详细对DWDM传输网络的设计进行了介绍,包括总体设计、系统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方法、传输网络的管理、网络保护、网络性能。结合中国联通石太干线传输系统工程的实际,提出了其具体的建设方案,包括波长数目、传输速率、光纤类型、光放的设置、色散补偿模块的设置以及光信噪比的计算等。建立了一个综合统一的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效的传输通信网络。DWDM系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光纤带宽资源,使得在未来几年内无需考虑光纤的问题,只需在上面加挂SDH设备即可。达到了DWDM技术在中国联通石太干线上的充分应用,为在已有光缆网络中采用DWDM技术,快速高效的搭建高速骨干传送网提供了实践经验。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引言1.1 项目的背景及其意义1.1.1 项目的背景1.1.2 项目的意义1.2 项目的相关理论基础1.2.1 三种解决带宽瓶颈的方法1.2.2 WDM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3 项目的目标和任务1.4 论文内容安排第二章 DWDM系统的关键技术2.1 光源技术2.1.1 激光器的调制方式2.1.2 波长稳定技术2.2 光放大器2.2.1 半导体光放大器(SOA)2.2.2 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2.2.3 光纤喇曼放大器(FRA)2.3 前向纠错技术(FEC)2.3.1 带内FEC技术2.3.2 带外FEC技术2.3.3 超强FEC(SFEC或AFEC)技术2.4 动态增益均衡技术2.5 色散补偿技术2.5.1 色散补偿光纤技术(DCF)2.5.2 光纤光栅补偿技术2.5.3 单膜光纤中偏振膜色散补偿(PMD)技术2.6 DWDM器件第三章 DWDM传输网络的设计3.1 影响DWDM系统的因素3.1.1 色散3.1.2 非线性效应3.1.3 光纤的损耗3.2 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考虑3.2.1 设置路由,确定系统的制式和网络拓朴结构3.2.2 光纤选型原则3.2.3 设备选型原则3.3 系统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方法3.3.1 损耗受限系统3.3.2 色散受限系统3.4 网络管理3.4.1 网络管理系统3.4.2 网元管理3.4.3 网元管理系统的保护3.5 网络保护3.6 网络性能3.6.1 误码性能3.6.2 抖动性能3.7 供电方式第四章 中国联通石家庄—太原DWDM传输系统方案4.1 当前网络现状分析4.1.1 当前网络现状及不足分析4.1.2 方案选择4.2 方案综述4.3 方案具体设计情况4.3.1 通路组织原则4.3.2 光纤选择4.3.3 局站设置4.3.4 波长数目确定及波道配置4.4 设备系统的选型和介绍4.4.1 设备系统的选型4.4.2 系统结构4.4.3 系统支持的传输代码4.4.4 光纤放大器4.4.5 机架结构4.4.6 公务系统4.4.7 网管系统4.4.8 时钟同步系统4.4.9 供电系统4.4.10 接地要求4.5 本设计方案的适用性第五章 中国联通石家庄—太原DWDM传输系统的实现与网络性能分析5.1 综述5.2 衰耗受限及光放的配置5.2.1 光放站的设置5.2.2 光放大器的配置5.3 色散受限距离及色散补偿5.3.1 色散受限距离5.3.2 色散补偿原则5.3.3 本项目色散补偿情况5.3.4 色散补偿模块参数5.3.5 色散补偿位置5.4 偏振模色散(PMD)限制5.4.1 偏振模色散(PMD)受限距离的计算5.4.2 差分群时延(DGD)的计算5.5 光信噪比(OSNR)计算5.5.1 单个EDFA产生的自发辐射噪声5.5.2 级联线路光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累积5.5.3 级联光放大器系统的每通道光信噪比的计算5.5.4 结论5.6 系统实现情况的验证第六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附录五附录六附录七附录八附录九附录十附录十一缩略语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干线传输论文; 应用论文;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