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药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褐家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基因,抗药性
抗药性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邓良利,孙毅,田汶佳[1](2016)在《成都地区抗药性褐家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编码基因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成都市褐家鼠抗性种群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编码基因变异情况,为监测和控制害鼠抗药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法扩增成都地区褐家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编码基因并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成都地区褐家鼠种群抗性率为13.6%;抗性种群中存在4个类型的有义突变,总体突变率52.9%。结论成都地区褐家鼠抗性种群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编码基因产生了有义突变,可能与当地长期持久的抗凝血灭鼠剂选择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6年12期)
汤秋玲[2](2015)在《我国桃蚜田间种群抗药性和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作物害虫,主要通过直接取食植物汁液或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长期以来,桃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频繁使用农药,桃蚜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等多种杀虫剂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以田间桃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测定方法系统监测了2011-2014年我国桃蚜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通过增效剂实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桃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氯氰菊酯或啶虫脒处理田间试验区桃蚜,研究了10个田间试验区桃蚜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并通过构建桃蚜种群生命表,研究了桃蚜对氟啶虫胺腈的亚致死效应及其抗性风险评估,最后,通过微卫星标记对我国桃蚜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叶片药膜法系统监测了2011-2014年我国11省市62个桃蚜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等10种杀虫剂抗性水平,并与室内敏感品系毒力基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桃蚜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多种水平的抗性(RF=2.69-472),其中62.9%和22.6%种群对效氯氰菊酯分别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和极高水平抗性;对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F=15.3-123),其中72.1%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至高等水平抗性(RF=4.1-139.3),其中55.2%种群为高抗水平;对联苯菊酯的敏感性不同(RF=1.0-306.5),其中19.1%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抗蚜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F=0.09-102),其中50%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氧化乐果产生了由低到极高水平抗性(RF=6.6-279),其中30%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21.7%种群对灭多威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毗虫啉(RF=0.3-2853),32.8%种群对吡虫啉敏感,34.4%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6.6%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或极高水平抗性,河北隆尧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2853;对啶虫脒产生了各种水平抗性(RF=0.03-168.7),其中41.9%种群对啶虫脒处于敏感水平,24.2%种群对啶虫脒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1.3%种群产生了高或极高水平抗性;100%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水平(RF<1)。2011-2014年,我国桃蚜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总体产生了中高等水平抗性,但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江苏、上海、山东和河北等华东华北地区桃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高于贵州、四川和青海等西南西北地区。2.通过增效剂实验、酶活性测定、酯酶扩增和L1014F kdr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我国田间桃蚜抗药性机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田间桃蚜种群中PBO对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氧乐果、抗蚜威和吡虫啉具有增效作用,最高增效比为1.82-23.3,DEM对抗蚜威增效1.38倍,DEF对高效氯氰菊酯增效1.34倍。(2)2011-2014年32个桃蚜田间种群中,其中有30个种群的平均羧酸酯酶活性(16.83-50.72 mOD/min/头)显着大于敏感种群(11.39 mOD/min/头),只有2013年的北京种群(16.12 mOD/min/头)和河北故城种群(16.11 mOD/min/头)的羧酸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没有显着性差异。(3)45个桃蚜田间种群的单头酯酶扩增频率都显着高于室内敏感种群(5%),其中有29个桃蚜田间种群中单头酯酶扩增频率为100%,其余16个种群中单头酯酶扩增频率为25-97.5%,且全部为FE4酯酶扩增,暂未发现E4酯酶扩增。(4)45个桃蚜田间种群中有10个种群未发生L1014F突变,为敏感纯合基因型,有30个种群发生杂合突变,基因型突变频率为2.7-96.73%,还有5个种群所检测的个体全部发生杂合突变,RS基因型频率为100%,暂未发现RR纯合抗性突变。以上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FE4酯酶扩增、L1014F(kdr)突变等多种抗性机制联合作用导致了我国桃蚜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多种类型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3.通过叶片药膜法测定2011-2012年10个田间试验区氯氰菊酯或啶虫脒药剂处理后桃蚜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研究了田间药剂处理对试验区桃蚜抗性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田间处理对2011年河北宽城、辽宁大连、辽宁绥中和2012年四川青神4个试验区桃蚜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几乎没有影响,但对2012年其余6个试验区药后桃蚜对9种药剂中的1-2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有所提高。4.氟啶虫胺腈LC25处理桃蚜后,对F0代成虫寿命和繁殖率均无显着影响,对F1代各若虫历期、成虫寿命和成虫产蚜前期也没有显着影响,但能显着延长F1代成虫前期和繁殖期,从而增加总产蚜量,F1代的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都显著降低,但净生殖率R0和总繁殖率GRR却显着增加,且平均世代时间T和总产蚜前期TPOP显着延长。表明氟啶虫胺腈LC25处理桃蚜对当代生殖没有刺激作用,但对其子代的生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产生跨代亚致死效应,能够产生毒物兴奋效应,存在产生再猖獗和抗性的风险。5.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设计10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我国7个省市的8个桃蚜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8个桃蚜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其中河北宽城、山东青岛、天津西青种群多样性最高,其次为福建宁德、江苏宜兴、贵州贵阳、江苏盐城种群,四川成都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我国桃蚜8个地理种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河北宽城和江苏宜兴种群间分化程度最低,FST为0.0714;山东青岛和河北宽城种群(FST=0.1061),山东青岛和江苏宜兴种群(FST=0.1090)之间为中度分化;四川成都和江苏盐城种群间达到极度分化(FST=0.4271),8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95.71%),且各位点的平均基因流Nm=0.7343<1,不足以抵抗遗传漂变等因素,从而导致了遗传分化。8个桃蚜地理种群中,最大的奈氏遗传距离(DA)出现在四川成都和江苏盐城种群之间(DA=0.6257),这可能是高山导致四川成都和江苏盐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地理隔离,当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河北宽城和江苏宜兴种群之间(DA=0.1563)。(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3](2013)在《美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已变异有抗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外媒报道,美国1项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已出现变异,具有抗药性,而且变异后其传播能力并没有减退。日前,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对两种常用的抗禽流感药物达菲(Tamiflu)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张梦然[4](2013)在《基因变异使H7N9对达菲产生抗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科学家日前发现,抗药性H7N9流感具有高度传染性。正是一种基因变异,使得新出现的H7N9感病毒对达菲(Tamiflu,是治疗H7N9流感唯一有效的药物)产生抗药性,而不影响病毒在动物之间传播的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1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3-12-11)
[5](2013)在《H7N9病毒出现抗药性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病毒"神药"达菲一直是H7N9病毒的"克星",然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证实:个别患者在达菲抗病毒治疗19 d后,仍在其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到H7N9病毒核酸,表明该病毒已出现基因突变和耐药趋势。5月29日,该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上。为解释上述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不寻常"现象,袁正宏(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孙国根[6](2013)在《H7N9病毒出现抗药性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孙国根)抗病毒“神药”达菲一直是H7N9病毒的“克星”,然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证实:个别患者在达菲抗病毒治疗19天后,仍在其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到H7N9病毒核酸,表明该病毒已出现基因突变和耐(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3-05-30)
王芊[7](2009)在《黑龙江省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灰霉菌抗性菌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移培养9代,对多菌灵、速克灵、乙霉威的抗性程度没有降低,说明不同抗性的灰霉菌菌株对多菌灵、速克灵、乙霉威的抗性具有较稳定的遗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8-07)
中新[8](2008)在《病毒也会受到病毒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科学家发现,病毒也会受到病毒感染,这有助于解释为何病毒的转换基因和变异速度会如此迅速。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法国地中海岸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从冷冻库分解出来的巨型病毒,被一个较小的病毒感染。这种命名为Sputnik的病毒,能够从宿主病毒(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报》期刊2008-08-12)
曲明静,许新军,韩召军,姜晓静[9](2007)在《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变异抗药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昆虫对其产生抗药性。乙酰胆碱酯酶是昆虫对这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的靶标酶,昆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乙酰胆碱酯酶的基因表达量上升,或基因突变而导致其敏感性下降。文章简要论述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发生变异而导致的抗药性,分析了变异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7年02期)
张建军,纪兆林,徐敬友,陈夕军,童蕴慧[10](2005)在《灰葡萄孢对腐霉利的抗性诱导及抗药性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腐霉利敏感的灰葡萄孢在紫外线、亚硝基胍和腐霉利诱导下均可产生抗腐霉利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4.13× 10-7、2.52×10-7和1.90×10-7。抗、感腐霉利菌株菌丝细胞融合可导致融合后代抗性水平的变异。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和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抗性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低抗菌株中有45.5%的菌株抗性下降甚至丧失,而高抗菌株仅有13.0%抗性水平下降。从抗性稳定的高抗菌株中分离出455个单孢,其中有11.O%的单孢菌株抗性水平下降。不同灰葡萄孢菌株对诱导因子敏感性有明显差异,获得的抗性菌株其抗性持久性也不相同。XY6-1最易产生抗药性突变,从中得到的抗性菌株仅有3.4%菌株的抗性水平下降;而DF2-2是突变率较低的菌株,但其抗性菌株有57.1%的抗性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抗药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作物害虫,主要通过直接取食植物汁液或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长期以来,桃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频繁使用农药,桃蚜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等多种杀虫剂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以田间桃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测定方法系统监测了2011-2014年我国桃蚜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通过增效剂实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桃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氯氰菊酯或啶虫脒处理田间试验区桃蚜,研究了10个田间试验区桃蚜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并通过构建桃蚜种群生命表,研究了桃蚜对氟啶虫胺腈的亚致死效应及其抗性风险评估,最后,通过微卫星标记对我国桃蚜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叶片药膜法系统监测了2011-2014年我国11省市62个桃蚜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等10种杀虫剂抗性水平,并与室内敏感品系毒力基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桃蚜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多种水平的抗性(RF=2.69-472),其中62.9%和22.6%种群对效氯氰菊酯分别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和极高水平抗性;对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F=15.3-123),其中72.1%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至高等水平抗性(RF=4.1-139.3),其中55.2%种群为高抗水平;对联苯菊酯的敏感性不同(RF=1.0-306.5),其中19.1%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抗蚜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F=0.09-102),其中50%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氧化乐果产生了由低到极高水平抗性(RF=6.6-279),其中30%种群产生了高水平抗;21.7%种群对灭多威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对毗虫啉(RF=0.3-2853),32.8%种群对吡虫啉敏感,34.4%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6.6%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或极高水平抗性,河北隆尧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2853;对啶虫脒产生了各种水平抗性(RF=0.03-168.7),其中41.9%种群对啶虫脒处于敏感水平,24.2%种群对啶虫脒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1.3%种群产生了高或极高水平抗性;100%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水平(RF<1)。2011-2014年,我国桃蚜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总体产生了中高等水平抗性,但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江苏、上海、山东和河北等华东华北地区桃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高于贵州、四川和青海等西南西北地区。2.通过增效剂实验、酶活性测定、酯酶扩增和L1014F kdr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我国田间桃蚜抗药性机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田间桃蚜种群中PBO对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氧乐果、抗蚜威和吡虫啉具有增效作用,最高增效比为1.82-23.3,DEM对抗蚜威增效1.38倍,DEF对高效氯氰菊酯增效1.34倍。(2)2011-2014年32个桃蚜田间种群中,其中有30个种群的平均羧酸酯酶活性(16.83-50.72 mOD/min/头)显着大于敏感种群(11.39 mOD/min/头),只有2013年的北京种群(16.12 mOD/min/头)和河北故城种群(16.11 mOD/min/头)的羧酸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没有显着性差异。(3)45个桃蚜田间种群的单头酯酶扩增频率都显着高于室内敏感种群(5%),其中有29个桃蚜田间种群中单头酯酶扩增频率为100%,其余16个种群中单头酯酶扩增频率为25-97.5%,且全部为FE4酯酶扩增,暂未发现E4酯酶扩增。(4)45个桃蚜田间种群中有10个种群未发生L1014F突变,为敏感纯合基因型,有30个种群发生杂合突变,基因型突变频率为2.7-96.73%,还有5个种群所检测的个体全部发生杂合突变,RS基因型频率为100%,暂未发现RR纯合抗性突变。以上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FE4酯酶扩增、L1014F(kdr)突变等多种抗性机制联合作用导致了我国桃蚜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多种类型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3.通过叶片药膜法测定2011-2012年10个田间试验区氯氰菊酯或啶虫脒药剂处理后桃蚜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研究了田间药剂处理对试验区桃蚜抗性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田间处理对2011年河北宽城、辽宁大连、辽宁绥中和2012年四川青神4个试验区桃蚜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几乎没有影响,但对2012年其余6个试验区药后桃蚜对9种药剂中的1-2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有所提高。4.氟啶虫胺腈LC25处理桃蚜后,对F0代成虫寿命和繁殖率均无显着影响,对F1代各若虫历期、成虫寿命和成虫产蚜前期也没有显着影响,但能显着延长F1代成虫前期和繁殖期,从而增加总产蚜量,F1代的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都显著降低,但净生殖率R0和总繁殖率GRR却显着增加,且平均世代时间T和总产蚜前期TPOP显着延长。表明氟啶虫胺腈LC25处理桃蚜对当代生殖没有刺激作用,但对其子代的生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产生跨代亚致死效应,能够产生毒物兴奋效应,存在产生再猖獗和抗性的风险。5.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设计10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我国7个省市的8个桃蚜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8个桃蚜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其中河北宽城、山东青岛、天津西青种群多样性最高,其次为福建宁德、江苏宜兴、贵州贵阳、江苏盐城种群,四川成都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我国桃蚜8个地理种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河北宽城和江苏宜兴种群间分化程度最低,FST为0.0714;山东青岛和河北宽城种群(FST=0.1061),山东青岛和江苏宜兴种群(FST=0.1090)之间为中度分化;四川成都和江苏盐城种群间达到极度分化(FST=0.4271),8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95.71%),且各位点的平均基因流Nm=0.7343<1,不足以抵抗遗传漂变等因素,从而导致了遗传分化。8个桃蚜地理种群中,最大的奈氏遗传距离(DA)出现在四川成都和江苏盐城种群之间(DA=0.6257),这可能是高山导致四川成都和江苏盐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地理隔离,当最小遗传距离出现在河北宽城和江苏宜兴种群之间(DA=0.156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药性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邓良利,孙毅,田汶佳.成都地区抗药性褐家鼠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编码基因的变异[J].医学动物防制.2016
[2].汤秋玲.我国桃蚜田间种群抗药性和遗传变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3]..美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已变异有抗药性[J].中国食品学报.2013
[4].张梦然.基因变异使H7N9对达菲产生抗药性[N].科技日报.2013
[5]..H7N9病毒出现抗药性变异[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6].孙国根.H7N9病毒出现抗药性变异[N].健康报.2013
[7].王芊.黑龙江省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变异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8].中新.病毒也会受到病毒感染[N].大众科技报.2008
[9].曲明静,许新军,韩召军,姜晓静.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变异抗药性机制研究[J].昆虫知识.2007
[10].张建军,纪兆林,徐敬友,陈夕军,童蕴慧.灰葡萄孢对腐霉利的抗性诱导及抗药性变异[J].扬州大学学报.2005
标签:褐家鼠;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基因; 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