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詠史组诗研究

宋代詠史组诗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來,宋代詠史詩的研究有所升溫,但還是主要對詠史名家的作品進行賞析,或對其整體藝術特色進行宏覲分析,而對宋代詠史組詩豐富的思想意蕴、多樣的藝術表現及較高的文獻價值等卻很少有涉足者,更沒有專門從未代燦爛而富有特色的文化視角來探討詠史組詩創作及其在詠史創作史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的論文。而事實上,宋代詠史組詩的創作在整個宋代詠史詩的創作中更具有時代特色。今據《全宋詩》統計有宋一代的詠史詩有7349首,據《全宋詩訂補》統計另有詠史詩41首,共計7390首,其中包括聯章詠史組詩448題。而大中型的詠史组詩原有50種,現存31種,小型詠史組詩更是数量眾多。從創作群體看,上至皇帝宰輔,下至普通文人都有詠史组詩的創作;從吟詠內容看,既有古代史、近代史,還有當代史及家史,而詠經、詠子之作更具特色。形式上既有傳統的五、七言古體、樂府體、五、七言近體,還有新創的集句體、楚辭體及六言體詠史組詩。有鑒於此,本文以宋代詠史組詩為切入點,綜論其傳承與接受,梳理其發展概貌,深入考察其與宋代社會政治、科舉考試、訓蒙教育、史官文化以及其他文體、藝術之間密切而微妙的互動關係,並探討其所具有的文獻價值。本論文的主體部分由緒論篇、思想篇、藝術篇、敘錄篇、校證篇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緒論篇,由兩章組成。第一章先界定詠史詩之概念和範疇,從数量規模及具體內容方面界定本文具體論及的詠史組詩,接著回顧宋代詠史詩的研究現狀並概述本文旨趣;第二章先有條理地追溯宋前詠史詩的發展進程,次介绍宋代詠史詩的整體發展情況,最後詳述宋代大中型詠史組詩的發展概貌。第二部分為思想篇,由八章組成。從宋代歷史文化的廣闊視野出發,考察社會政治、史官文化、思想學術、科舉教育、地理之學及通俗文藝等與詠史詩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期揭示這種文學現象產生發展的深層原因。第一章主要研究宋代政治與詠史詩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时序”,宋代的最高統治者不僅重視編僎前代史書,以古鑒今,而且以極大的熱情廣泛閱讀經史書籍並大量賦寫詠史詩。上有所好,下必趨焉,因此,宋人喜史、愛史、寫史、詠史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在帝王的愛好提倡和时代學風的影響下詠史創作成為才、學、識兼備的知識分子的標誌,備受尊敬,從而出現了許多大中型詠史組詩。此外,宋人強烈的忠君愛國思想和歷史責任感,使他們的詠史詩呈現出焦慮憂患、慷慨激昂及頗具現實性的鮮明特色,無形中折射出宋代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變遷。第二章側重探討宋代史官文化與詠史詩的互動關係。詠史詩的創作以史學的發達為前提,反過來,詠史詩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動著史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宋人編撰的大暈史著為統治者和普通民眾提供了優秀的歷史教科書,推動了兩宋歷史教育的發展,為詠史創作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態也滲入到了詠史創作中,使詠史詩正傳播和接受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與史論、史評等史學論著融合的特色,並成功地完成了由抒情言志到論史鑒世,從资鑒勸誡到訓蒙教育,從文人雅賞到市井娛樂的功能轉换。第三章重點分析宋代科舉考試與詠史詩之關係。科舉考試中經史內容的強化,提高了士子窮經研史、創作詩賦的熱情,為詠史詩創作的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氛网,而詠史詩創作又間接為科舉考試服務,它不僅有效地訓練了舉子構思布篇的藝術技巧及對經史知識運用掌握的嫺熟度,而且為創作新穎動人的應制詩賦先行熱身。文人競相以歷史學識相標尚,他們的歷史理性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遠遠超過了前人,所關注的歷史内容也更加全面深刻,共同促成了史論體、翻案體詠史詩的極大繁榮。第四章著重論述宋代蒙學教育與詠史詩的密切關係。宋代的教育發展遠超前代,在科舉考試的指揮棒下,經史教育在宋代頗受重視,各級教育工作者都進一步強化了經史教學,並且在繼承唐代詠史詩體蒙學教材編撰的基礎上也創作了一系列的詠經、詠史體訓蒙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動了詠史詩創作的發展和繁榮。第五章集中探討宋代學術思想與詠史詩創作的互動關係。宋代統治者對儒、釋、道兼容並蓄的態度使學術文化較前代更為發達,而思想文化的特色也表現在宋人詠史創作的各個方面,其中以理學、佛學、道學的影響較大。理學要求史學灌輸封建名分及封建倫理道德,對詠史創作主旨、人物歸類訐價及史學思想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宋代理學家還用詠史詩來闡發經學義理,以史證經,凸現了時代特徵。在三教合一的時代思潮影響下,宋代士大夫浸染釋、道,並以之貫通其人格及文學創作,以詠史詩的形式來詮釋和體現三教合一的思想觀念:而釋、道人物也往往博通經史,好論古今治亂得失,創作了不少詠史詩。第六章深入探析宋代方誌與詠史詩之間頻繁的互動關係。宋代地理之學大興,地方誌编撰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統合古今,多列古跡祠墓、亭臺山水等目,為詩人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旅遊導向,而文人雅士亦以詩言地理,每於一邑古跡,一區名勝,各有所题,自注其下,往往使丘壑增色,山河生輝。兩宋时期據文獻可稽的史地雜詠多達二十四種,在命題、體制及風格上,承晚唐五代大型咏史织詩的餘風流韻,多以地名為題,詩作已漸漸由純粹的詠史轉向了憑(?)古跡和略顯一方文獻,開創以聯章組詩形式紀詠地理古跡之新體。它們的刊刻流傳無形中成為歷史名勝之傳媒,而地方誌在修撰時也有意大量引此類詩歌為證,又增強了歷史名勝的人文底蕴。再加上史地雜詠有资後世編纂地方誌時考證之用,在為方誌廣泛引用的基礎上,其史地價值也逐漸被讀者所了解認識,其至漸漸融入地理著述中。二者形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地互動關係。第七章只體論述宋代孝文化與詠史詩之間的關係。宋代統治者非常重視利用孝經教化百姓,用父子之情來鞏固君臣之義,使孝成為兩宋影響最大的基本道德規範。因此,宋代出現了計多“篤孝”人物和孝文化著作。以詠史題材歌頌歷代孝道和孝行的聯章組詩當以林同《孝詩》、方昕《集事詩鑒》為集大成,不僅補充和發展了儒家經典中孝道觀念,而且在教化普及孝悌文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謂有韻之孝史。第八章主要分析宋元講史平話及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與詠史詩之間的關係。宋代史官文化的發達及詠史詩的繁榮為講史藝人演說歷史創造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並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再加上宋賢邵雍、司馬光、蘇軾、楊萬里、劉克莊等人的詠史詩與宋元講史及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目的和软化功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從而在講史平話及歷史演義小說中被廣泛引用,而講史平話及歷史演義小說又成為史官文化和詠史詩傳播的载體。第三部分為藝術篇,由三章組成。第一章從宏觀上集中論述宋代詠史詩在主題思想、命題方式、體裁創新、題材擴展及藝術手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二章為大型詠史組詩個案分析,精選王十朋、劉克莊、林同、鄭思肖、陳普五人的詠史詩集,具體探討各家在詠史詩創作方面的主要藝術成就。第三章以曾極、方信儒的作品為典型個案,以點帶面,探析宋代史地雜詠的藝術特色。第四部分為敘錄篇,由兩章組成。為了能比較全面地勾勒出宋代大中型詠史組詩或詩集創作的概貌,本文不僅在收集大量第一手文獻资枓的基礎上對宋代現存的大中型詠史組詩的作者生平、版本流傳、主要思想內容及學術價值進行梳理及考證;還對那些原作已佚但還有零散篇章及相關資料的大中型詠史組詩進行了整理搜羅。敘錄所論及的作者及其时代,參考《全宋詩》的斷限,在章節安排上,先考證現存較全的,次輯考散佚之作:而每章又以類相從,先詠史詩集,次史地雜詠、詠史宫詞、詠經子之作,每一小類又以時代先後為序。在敘錄撰寫過程中陸續發现的零章斷篇只要是《全宋詩》及《全宋詩訂補》遺收的,均補輯附于文後。第五部分為校證篇,通過對文字校勘、本事笺證,力求為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宋代詠史組詩而提供文字準確可靠、閱讀利用方便的文本。本篇所搜集的現存或獨立成卷或有單行本的大中型詠史組詩,盡可能選取現存善本,參校其他版本,凡遇異文訛字,為保持底本原貌一律不改,出校指出,如果明顯有誤,則加案斷,以【校記】別之;凡原作有自注或他人之注者,僅在其下指出本事出處,以【今案】指出;原作既無自注,又無他注者,則為其略作解題或笺注,以【解题】或【箋證】別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篇
  • 本篇旨趣
  • 第一章 本文旨趣
  • 第一節 引言
  • 第二節 詠史述義
  • 第三節 已有研究回顧
  • 第四節 本文研究構想
  • 第二章 宋前及宋代詠史詩發展綜述
  • 第一節 宋前詠史詩發展
  • 第二節 宋代詠史詩發展概貌
  • 第三節 宋代詠史組詩概觀
  • 思想篇
  • 本篇旨趣
  • 第一章 宋代政治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重視經史,以古鑒今
  • 第二節 重視人才,不次提拔
  • 第三節 重視史學之鑒戒作用
  • 第四節 詠史組詩創作與宋代政治的相輔相成關係
  • 第二章 史官文化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宋前史學
  • 第二節 宋代史學
  • 第三節 歷史知識普及
  • 第四節 詠史組詩創作反映的史官文化因素
  • 第三章 宋代科舉教育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科舉考試內容
  • 第二節 史學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
  • 第三節 科舉視野下的歷史教育
  • 第四章 宋代蒙學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宋前蒙學的內容和目標
  • 第二節 宋代蒙學教材
  • 第三節 詠史組詩與訓蒙之關係
  • 第五章 宋代學術思想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儒釋道三教之關係
  • 第二節 理學與詠史組詩創作
  • 第三節 經學與詠史組詩創作
  • 第四節 三教合一在詠史組詩創作中的體現
  • 第六章 宋代方誌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宋前方誌
  • 第二節 宋代方誌
  • 第三節 方誌與詠史詩
  • 第七章 宋代孝文化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孝文化的歷史變遷
  • 第二節 孝文化與孝故事的吟詠
  • 第三節 詠孝詩歌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
  • 第八章 講史平話及歷史演義與詠史組詩
  • 第一節 說話之起源
  • 第二節 史官文化與講史小說
  • 第三節 講史平話與詠史詩的密切關係
  • 結語
  • 藝術篇
  • 本篇旨趣
  • 第一章 宋代詠史詩的藝術概貌
  • 第二章 宋代詠史組詩的藝術特色
  • 第一節 王十朋《詠史詩》的思想藝術
  • 第二節 劉克莊《雜詠》的創作藝術
  • 第三節 林同《孝詩》的思想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
  • 第四節 鄭思肖《一百二十圖詩集》的思想藝術
  • 第五節 陳普《詠史》的思想內容及體製特點
  • 第三章 宋代史地雜詠藝術
  • 第一節 唱歎有致,各顯神通
  • 第二節 詩詠史地,詠古慨歎
  • 第三節 考證古跡,薈萃人文
  • 結語
  • 敘錄篇
  • 本篇旨趣
  • 第一章 存世的宋代詠史組詩與詠史詩集敘錄
  • 第一節 詠史組詩與專集
  • 第二節 史地雜詠專集
  • 第三節 詠史宮詞組詩
  • 第四節 詠經子組詩與專集
  • 第二章 散佚的宋代詠史組詩與詠史詩集輯目敘錄
  • 第一節 詠史組詩與專集
  • 第二節 史地雜詠專集
  • 校證篇
  • 本篇旨趣
  • 第一章 夏竦《奉和禦制讀十七史詩》校證
  • 第二章 宋高宗《李龍眠畫宣聖及七十二弟子像贊》校證
  • 第三章 張九成《論語絕句》校證
  • 第四章 王十朋《詠史詩》校證
  • 第五章 方昕《集事詩鑒》校證
  • 第六章 劉克莊《雜詠》校證
  • 第七章 林同《孝詩》校證
  • 第八章 陳普《詠史》校證
  • 第九章 陳普《四書絕句》校證
  • 第十章 鄭思肖《一百二十圖詩集》校證
  • 附錄
  • 宋代詠史詩人及其詠史作品量化一覽表
  • 參考文獻
  • 後記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史官文化对《左传》叙事架构的影响[J].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2].近三十年《国语》与史官文化研究综述[J]. 文艺评论 2015(04)
    • [3].思想渊薮——史官文化[J]. 神州 2012(16)
    • [4].商周史官文化的式微与教育的多元兴起[J]. 菏泽学院学报 2018(03)
    • [5].老子与史官文化[J]. 华夏文化 2011(03)
    • [6].从史官到史民[J]. 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4(11)
    • [7].“史民文化”与“史官文化”[J].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1(03)
    • [8].“史民文化”与“史官文化”[J]. 炎黄春秋 2011(01)
    • [9].古代文化中哪些问题对书法的影响重大?[J].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3(05)
    • [10].“史民文化”的衰落和勃兴[J]. 粤海风 2011(03)
    • [11].先秦“书写”研究简论[J]. 书画世界 2011(03)
    • [12].司马迁对先秦天官传统的继承与发挥[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3].顾准史学思想的特点[J]. 学理论 2009(31)
    • [14].先秦史官概况及其特点[J]. 华夏文化 2014(04)
    • [15].子书崛起与书籍变革[J]. 文史哲 2016(05)
    • [16].论宋代咏史诗繁荣的史官文化背景[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
    • [17].“外史”名义的历史变迁[J]. 求索 2014(04)
    • [18].刍议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与文化[J]. 现代国企研究 2015(20)
    • [19].方言背后的权力话语[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2)
    • [20].先秦叙事散文繁荣的原因[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12)
    • [21].练习32 模拟试题(2)[J]. 语文月刊 2017(12)
    • [22].史传观念对小说命名的影响[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23].弱者生存之道——老子谋略思想探析[J]. 中原文化研究 2016(03)
    • [24].论中国早期“学”、“术”的产生与发展[J]. 江苏社会科学 2013(01)
    • [25].史佚考论——兼论《周书》、《周颂》、《周易》的编撰者[J]. 北方论丛 2008(06)
    • [26].论秦的三次文化转型[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27].“刺史”不能写成“刺使”[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1(02)
    • [28].史传文学中“秉笔直书”小谈[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S2)
    • [29].先秦视阈下的《尚书》历史思想[J]. 理论月刊 2012(10)
    • [30].先秦史官文化与《左传》所载梦象[J]. 北方论丛 2009(02)

    标签:;  ;  ;  ;  ;  

    宋代詠史组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