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压不稳定论文-陈悦,宋健

斜压不稳定论文-陈悦,宋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压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纬向基本气流,δ效应,斜压不稳定,波速

斜压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悦,宋健[1](2018)在《δ效应下的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广的β平面近似下(δ效应)对大气的两层模式研究了一般非纬向基本气流情况下的斜压不稳定.给出了基本气流斜压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纬向基本气流情况下,δ效应(球面效应)会使斜压不稳定更明显,β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产生斜压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8年17期)

张萌,杨萍,许小峰,王式功[2](2018)在《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斜压不稳定理论是中高纬度地区天气尺度扰动生成和发展的机制,是继长波理论之后大气动力学上的又一重大进展,对现代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斜压不稳定理论发展的时间脉络,阐述了赵九章、查尼和伊迪在斜压不稳定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了3位科学家各自的研究特点及历史贡献。赵九章1946年发表在《Journal of Meteorology》上的论文,最早提出了"斜压不稳定"这一概念,给出了不稳定的临界波长,并阐述了在不稳定扰动情况下能量的转换,以及不稳定波对大气环流带来的可能影响,尽管得出的不稳定临界波长与观测差别较大,但其对波-流相互作用的讨论在当时是超前的。查尼于1947年采用滤波和尺度分析等方法,将大气扰动方程简化为一个可以求解的系统,推导出大气稳定状态的判据,建立了斜压不稳定理论,其结果与实况比较接近;并据此把准地转模式成功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实践中,促使数值天气预报获得首次成功。1949年,伊迪在查尼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简化方法,得到了更为简洁的模型。最后,通过对比他们的研究思路,重点分析了赵九章未能使得斜压不稳定理论提前一年建立的原因:由于其研究思路始终局限在大气水平运动上,忽略了斜压系统发展中散度项的贡献,因而未能抓住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本质,致使其最终与斜压不稳定理论的成功建立失之交臂,其论文本身存在的一些亮点也因此被后人忽视。(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岑瑞婷[3](2017)在《N层模式大气中地形效应以及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N层位涡方程出发,首先无量纲化位涡方程,得到各位面上的位涡方程,在N位面上的涡度方程中考虑地形效应对Rossby孤立波的影响,用约化摄动法和时空伸长变换推导出地形效应作用下的Korteweg-de Vries(KdV)方程,说明地形对斜压Rossby孤立波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然后用N层准地转位涡方程研究了在一般非纬向基本气流情况下的斜压不稳定.本文主要研究N层模式大气中地形效应对Rossby孤立波产生的影响以及叁层模式大气的情况下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并指出纬向基本气流和简单的非纬向基本气流对不稳定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N层模式大气中斜压Rossby波以及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N层模式准地转位涡方程的推导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了非纬向基本流的斜压不稳定情况.第叁章本章节主要分叁部分内容:(1)N层模式大气中地形效应影响下的孤立Rossby波的位涡方程;约化摄动法导出在N层模式大气中含有地形效应的KdV方程以及地形效应下弱切变气流的Rossby孤立波及其解.(2)叁层模式大气中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以及基本气流状态对不稳定的影响.(3)最后总结本文的结论,并指出其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狄潇泓,许东蓓,肖玮,沙宏娥,谭丹[4](2017)在《“5.10”岷县短时暴雨斜压锋生特征和不稳定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和NCEP l°×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一次短时暴雨并引发山洪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致灾严重的局地性短时暴雨的影响系统斜压性显着,500 h Pa高空槽后较强冷平流和槽前暖湿平流强烈交汇,地面到500 h Pa锋生作用明显。从天气系统基本配置类型看,500 h Pa斜压槽、700 h Pa低涡切变及暖湿气流、地面冷锋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表明,中低层冷暖平流较强,锋生函数在10日午后明显增强,锋生函数正值区前侧出现强中尺度雨团,雨团朝锋生函数梯度方向移动。此次强对流过程中,大气为条件不稳定,700—300 h Pa温差达-49℃。斜压锋生作用的逐渐增强导致不稳定条件增强,进而导致上升运动发展,是产生本次短时暴雨天气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7年01期)

张萌[5](2016)在《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是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是大气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产出最为丰硕和集中的时期。其中,斜压不稳定理论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该理论的诞生揭示了中高纬地区天气尺度扰动生成和发展的机制,是继长波理论之后大气动力学上的又一重大进展,同时也是简化大气运动方程并最终使数值天气预报实践成功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之一。尽管距离该理论的提出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但它对现代天气预报的指导意义仍无可比拟。因此,饮水思源,非常有必要系统地梳理斜压不稳定理论在这一时期从提出到逐步发展、完善的历程,客观地正视相关领军科学家的历史贡献与不足,为深刻认识斜压不稳定理论的诞生过程、历史启迪和现实意义提供科学依据。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建立始于查尼(Jule Charney)的开创性工作,同时也包含了伊迪(Eric Eady)和赵九章等众多学者的重要贡献。本文在简述斜压不稳定理论建立的背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赵九章、查尼和伊迪在斜压不稳定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叁位科学家各自的研究特点,通过对比他们的个人经历及研究思路,重点分析了赵九章未能使得斜压不稳定理论提前一年建立的原因。基于对斜压不稳定理论来龙去脉的追溯,进而围绕该理论对大尺度大气运动稳定性问题、波流相互作用及数值天气预报等叁个方面的推进作用进行了简要综述,重点通过温带气旋个例分析阐述了斜压不稳定理论对天气预报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叁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重点分析了赵九章未能建立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原因:赵九章1946年发表在Journal of Meteorology上的论文,最早提出了“斜压不稳定”这一概念,文中给出了不稳定的临界波长,并阐述了在不稳定扰动情况下能量的转换,以及不稳定波对大气环流带来的可能影响,这在当时都是十分超前的思想。但由于其研究思路局限在大气水平运动上,最终导致其与斜压不稳定理论的成功建立失之交臂,其论文本身存在的一些亮点也因此被后人忽略。查尼于1947年采用滤波和尺度分析等方法,将大气扰动方程简化为一个可以求解的系统,推导出大气稳定状态的判据,建立了斜压不稳定理论;而且其“副产品”——准地转模式也被成功地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实践中,促使数值天气预报首次获得成功。1949年,伊迪在查尼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简化方法,得到了更为简洁的模型。将上述叁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研究思路和论文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对研究工作的创新有重要影响,而中国科学家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率先提出大气动力学中“斜压不稳定”这样的关键问题,实属不易,其理论贡献的历史价值应被给予肯定和重视。斜压不稳定理论对实际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详细分析斜压不稳定理论对相关领域(大尺度大气运动稳定性问题、波流相互作用、数值天气预报)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上,选择了3个天气实例进行具体应用与分析。利用NCEP/NCAR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分别生成于冬季海洋、夏季陆地和春季入海的3个温带气旋在初生、发展和成熟阶段的500hPa高度场和温度场配置,以及位势高度、温度、垂直速度和水平散度的垂直剖面结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斜压不稳定在温带气旋的初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3个天气个例表现出的垂直结构也与伊迪和查尼研究给出的理论模型非常相似。最后,在对比叁位科学家有关斜压不稳定理论的代表着作,并利用实例加以验证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斜压不稳定理论对科研创新的启发和指导意义:(1)某一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学科或技术的发展;(2)某一科学成果的出现离不开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积累和铺垫;(3)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偶然得到的“副产品”有时会在推动学科发展上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9-01)

陈国森,黄荣辉,周连童[6](2013)在《热力耗散激发的丝绸之路遥相关的斜压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丝绸之路遥相关的内动力机制。由于丝绸之路遥相关可以认为是亚洲急流上的罗斯贝定常外波模态,因此本文用准地转3层模式来研究罗斯贝外波的内动力学。研究表明,对比观测,准地转3层模式能够很好地抓住罗斯贝定常外波模态的基本特征。理论分析表明,弱的热力耗散可以使准定常外波模态变得不稳定。要激发外波模态的不(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3-07-17)

钟琦,钟青[7](2010)在《物理守恒保真计算与理想斜压不稳定波模拟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斜压不稳定是大气波动动力学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离散数值方案对斜压不稳定发展的描述能力是模式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模式改进的重要依据。利用斜压原始方程全球谱模式,进行了Jablonowski-Williamson斜压不稳定理想试验,对传统计算方案和物理守恒律保真两方案进行了模拟结果比较,发现通过保持时间离散过程中的全能量守恒,物理守恒律保真方案能够有效地改进传统方案中斜压扰动发生时间延迟的问题,并且在同等条件下增大斜压扰动的发展强度。对涡动动能收支的分析表明,斜压扰动发生时间和发展强度的改进与能量转换的特征有直接联系;在传统方案的基础上,物理守恒律保真方案由于在时间离散中保持了整体物理守恒性质,能量转换率(尤其是斜压转换率)得到显着增强,从而增大斜压扰动的强度,消息改善与中尺度相关的梯度特征等。(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5期)

陶建军,余越昕,李朝奎[8](2008)在《圆形涡旋中心非对称扰动的斜压不稳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旋中的非对称扰动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流体运动现象,如不成熟飓风中出现的中尺度深厚对流云区(又称圆形抽气云CEC),热带风暴发展时的不对称性以及环流中心往往位于浓密云区的边缘等,都是涡旋中存在不对称扰动的表现形式。然而对于涡旋中非对称扰动的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文中从柱坐标下的斜压模式出发,研究了热带气旋等一类涡旋中心的非对称扰动的不稳定问题,结果表明:(1)与平直的基本流相比,涡旋中更容易出现斜压不稳定,扰动更容易发展;(2)不稳定可以使涡旋中的能量由基本场向扰动场转换,涡旋变得不对称。扰动是一种重力内波,其传播速度远小于基本流角速度,有些甚至逆基本流缓慢倒转;(3)在通常的稳定度参数条件下,发展扰动主要集中在高层,从结构上看,扰动的倾斜度大。当稳定度参数很小时,扰动可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倾斜度较小;(4)高层反气旋也可以激发出不稳定内波,这种扰动在低层表现明显。当稳定度参数较小时,扰动发展较快,并且也以很小的速度倒转。(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张兴强,邢建忠[9](2005)在《一次台风外围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正/斜压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正压—斜压联合不稳定分析计算方法在远距离台风暴雨中的应用。利用该方法对9711号台风暴雨过程实况以及MM4数值模拟结果对该次降雨过程不同时段、不同位置正斜压项作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初始时段降水主要是台风系统本身正压不稳定扰动引起的,随着台风与西风带系统的结合,南北出现2个雨区,属于正—斜压联合不稳定降水,北部雨区的斜压不稳定较明显,并且北部雨区的斜压不稳定有一个随高空急流增强而增强的趋势。由此可以证明远距离台风暴雨是正压—斜压联合不稳定的产物。斜压不稳定增强与高空急流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张兴强,孙兴池,丁治英[10](2005)在《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正/斜压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 /斜压联合不稳定计算方法,分析了由 9711号台风引起的远距离台风暴雨(实况及MM4模拟结果 )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位置的正 /斜压项。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初始时段的降水主要由台风系统本身正压不稳定扰动引起,随着台风与西风带系统的结合,其南北部出现了 2个雨区,均是正 /斜压联合不稳定的产物;北部雨区的斜压不稳定较明显,且有随高空急流的非纬向性增强而增强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斜压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斜压不稳定理论是中高纬度地区天气尺度扰动生成和发展的机制,是继长波理论之后大气动力学上的又一重大进展,对现代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斜压不稳定理论发展的时间脉络,阐述了赵九章、查尼和伊迪在斜压不稳定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了3位科学家各自的研究特点及历史贡献。赵九章1946年发表在《Journal of Meteorology》上的论文,最早提出了"斜压不稳定"这一概念,给出了不稳定的临界波长,并阐述了在不稳定扰动情况下能量的转换,以及不稳定波对大气环流带来的可能影响,尽管得出的不稳定临界波长与观测差别较大,但其对波-流相互作用的讨论在当时是超前的。查尼于1947年采用滤波和尺度分析等方法,将大气扰动方程简化为一个可以求解的系统,推导出大气稳定状态的判据,建立了斜压不稳定理论,其结果与实况比较接近;并据此把准地转模式成功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实践中,促使数值天气预报获得首次成功。1949年,伊迪在查尼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简化方法,得到了更为简洁的模型。最后,通过对比他们的研究思路,重点分析了赵九章未能使得斜压不稳定理论提前一年建立的原因:由于其研究思路始终局限在大气水平运动上,忽略了斜压系统发展中散度项的贡献,因而未能抓住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本质,致使其最终与斜压不稳定理论的成功建立失之交臂,其论文本身存在的一些亮点也因此被后人忽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压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陈悦,宋健.δ效应下的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2].张萌,杨萍,许小峰,王式功.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J].气象学报.2018

[3].岑瑞婷.N层模式大气中地形效应以及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7

[4].狄潇泓,许东蓓,肖玮,沙宏娥,谭丹.“5.10”岷县短时暴雨斜压锋生特征和不稳定条件分析[J].干旱气象.2017

[5].张萌.斜压不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

[6].陈国森,黄荣辉,周连童.热力耗散激发的丝绸之路遥相关的斜压不稳定[C].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3

[7].钟琦,钟青.物理守恒保真计算与理想斜压不稳定波模拟的改进[J].高原气象.2010

[8].陶建军,余越昕,李朝奎.圆形涡旋中心非对称扰动的斜压不稳定研究[J].气象学报.2008

[9].张兴强,邢建忠.一次台风外围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正/斜压不稳定[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10].张兴强,孙兴池,丁治英.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正/斜压不稳定[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斜压不稳定论文-陈悦,宋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