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两大话题。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有在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得到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因子,时空尺度都高度融合的复杂动态开放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要实现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制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城市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走生态城市之路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正确的选择。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查,结合呼和浩特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理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这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环境论的角度、生态系统的角度和生态工程的角度进行阐述。生态城市虽然具有城市的一般特征,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于是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持续性、区域性等特点。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说法与生态城市容易混淆,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健康城市等。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揭示了以上的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区别和联系,揭露了生态城市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接着对国际国内的生态城市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国际的成功案例很多,有美国的波特兰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在本文中,采用了最有代表性和可比较性较强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成功模式的研究,学习其可借鉴之处,有助于我们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少走弯路,拓展视野,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国际案例采用了巴西库里蒂巴市和人与环境共生型的生态城市日本。通过对比研究得出宝贵的经验: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基础,群众参与性的高低影响到建设的成败,具体方案的可操作性是关键。国内生态城市模式是以贵阳和威海为例,目的在于找出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生态城市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我国其他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意见。根据以上案例可得共性: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片面化。然后进入了文章的实证阶段-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首先定性的分析了呼和浩特的具体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历史等子系统。回顾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1999年10月,呼和浩特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总体要求,计划在10年之内把呼和浩特建成生态市。同时分析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城市绿地偏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价相对较高、消费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生态化的需要等。在定性研究完成后,又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呼和浩特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作了定量的研究。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费量和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这部分是实证研究和数据研究的结合。基于对呼和浩特的实地考察和历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得出呼和浩特生态赤字大于生态盈余,表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比内蒙古平均水平差,与其他地区的城市相比也有差距。第六部分是根据上述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模型的成功经验以及呼和浩特的具体情况得出呼和浩特生态建设的新模式-森林生态城市。为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森林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重点建设以下领域,包括自然生态建设、人文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以上领域的生态化建设对于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详述了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意见,希望对实际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从行政统筹系统保障措施、法律保障措施、经济保障措施和道德观念保障措施以及社会保障措施五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实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重视政府主导作用,搞好事前规划和事后评估;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等。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第三部分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模式进行了研究。生态城市模式的分类归纳为绿色环保生态城市、人与环境共生型生态城市、循环型生态城市、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目标相同,但实施起来又各有侧重。从案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并无直接关系。这为我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改变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发展节能、高效、保护资源的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我国很多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有指导意义。第五部分是数据论证。呼和浩特的生态城市建设开展已有几年,但相关文献不多,定量化的研究更是少见。笔者认为定量化是说明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来测量呼和浩特的可持续性。结果说明呼和浩特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为3.106932748平方公顷。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3.74倍,呼和浩特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政策建议研究,前面的六部分都是为它服务。因为政策措施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笔者依托行政、社会、经济、法律、观念五大保障系统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很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 [2].简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6(Z1)
- [3].试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6(01)
- [4].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 [5].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J]. 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6(02)
- [6].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J]. 武汉学刊 2016(01)
- [7].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15(Z2)
-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地名 2019(11)
- [9].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群)”推进高质量发展[J]. 办公自动化 2020(03)
- [10].奋斗创新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J]. 办公自动化 2020(10)
- [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 环境与发展 2020(07)
- [12].生态城市建设——以桂林为例[J]. 环境与发展 2018(12)
- [13].智慧生态城市的理念发展梳理与实践路径解析[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03)
- [14].2000年后中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及实施路径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1)
- [15].国外先进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10)
- [16].国际视域下中国的生态城市发展评估[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视界 2019(23)
- [18].基于六西格玛的生态城市精细管理[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7(06)
- [19].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杂志[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7(Z1)
- [20].《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欢迎订阅[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7(Z1)
- [21].关于实施智慧环保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J]. 应用能源技术 2018(04)
- [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化工研究 2018(03)
- [23].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和评价[J]. 现代商业 2018(10)
- [24].《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欢迎订阅[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02)
- [25].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杂志[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01)
- [26].《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欢迎订阅[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01)
- [27].我国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8)
- [28].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20)
- [29].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杂志[J].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6(03)
- [30].《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欢迎订阅[J].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