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对七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白背飞虱对七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论文摘要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为害我国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背飞虱在我国各稻区的发生面积和大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而,开展白背飞虱对各类新型和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或抗性研究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苯基吡唑类、氯化烟碱类、有机磷类、吡啶甲亚胺杂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等7类21种杀虫剂对2006年采自江苏南京江浦地区白背飞虱(JP06)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药剂中,噻虫嗪的毒力(LC50值为0.08 mg a.i./L)最高;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等也有很高的毒力,其LC50值为0.25-2.66mg a.i./L;其他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毒力较低,其LC50值大于14.412mg a.i./L。其中毒力高于高毒对照药剂甲胺磷的杀虫剂有18种,高于常用药剂毒死蜱的杀虫剂有8种。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类21种杀虫剂对2007年采自江苏南京江浦地区白背飞虱(JP07)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药剂中,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的毒力(LC50值为0.04-0.11 mg a.i./L)最高;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啶虫脒、氟虫腈、吡蚜酮、氯噻啉、毒死蜱、氟硅菊酯等也有很高的毒力,其LC50值为0.27-4.73 mg a.i./L;其他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毒力较低,LC50值都大于11.815 mg a.i./L。其中毒力高于高毒对照药剂甲胺磷的杀虫剂有15种,高于常用药剂毒死蜱的杀虫剂有9种。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异丙威及敌敌畏可作为田间药效试验或交替轮换应用的主要候选品种。2007年同2006年相比,年度间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吡虫啉、啶虫脒、氟虫腈等四种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上升;对毒死蜱、敌敌畏、丁硫克百威、速灭成等四种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下降,分别下降2.2、2.0、2.5、2.5倍;白背飞虱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年度间差异不明显。在室内饲养白背飞虱19代期间以稻茎浸渍法用吡虫啉筛选了18代,其LC50从筛选前的1.246 mg a.i./L增加到筛选后的3.519 mg a.i./L,抗性上升倍数为1.82倍,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0990。抗性预报的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上升10倍所需的代数随着选择压力的上升而减少,当选择压力为90%与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295和0.0990时,抗性上升10倍分别需要5代和10代。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化烟碱类吡虫啉与有机磷类毒死蜱、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以及烯啶虫胺与噻嗪酮在不同配比下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毒死蜱以比例5:1混配时,共毒系数为126.1;吡虫啉和噻嗪酮分别以比例1:5、1:3混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306.8、167.8,增效作用显著;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分别以比例1:1、3:1混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8.0、127.7。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吡蚜酮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南京江浦2007年种群(JP07)的毒力及不同代次白背飞虱3龄若虫对毒死蜱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吡蚜酮对白背飞虱的毒力增加;F1代和F2代白背飞虱3龄若虫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背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 1.1 白背飞虱的分布
  • 1.2 白背飞虱的危害
  • 1.3 与褐飞虱的关系
  • 2 白背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
  • 2.1 迁入虫量
  • 2.2 气候条件
  • 2.3 水稻品种和生育期
  • 2.4 栽培管理技术
  • 2.5 天敌
  • 3 白背飞虱抗药性及其机理
  • 3.1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
  • 3.2 解毒代谢增强
  • 3.3 靶标敏感性下降
  • 4 影响害虫抗药性发展的因素
  • 4.1 遗传因子
  • 4.2 生物因子
  • 4.3 操作因子
  • 5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 5.1 吡虫啉简介
  • 5.2 吡虫啉的主要防治对象
  • 5.3 吡虫啉的作用机制
  • 5.4 吡虫啉的抗性
  • 5.5 吡虫啉抗性机理
  • 5.6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现状
  • 6 白背飞虱的综合治理
  • 6.1 农业防治
  • 6.2 生物防治
  • 6.3 化学防治
  • 7 本文的立题背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寄主植物
  • 2.1.3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白背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稻茎浸渍法
  • 2.2.2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筛选、风险评估及预报
  • 2.2.3 药剂复配的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2006年南京江浦种群对7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 3.2 2007年南京江浦种群对7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 3.3 南京白背飞虱种群对21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间变化
  • 3.4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筛选、风险评估及预报
  • 3.4.1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选育
  • 3.4.2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估算
  • 3.4.3 不同测定方法下吡虫啉对白背飞虱的毒力比较
  • 3.4.4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发展的预报
  • 3.5 防治白背飞虱复配药剂的筛选
  • 3.6 吡蚜酮不同作用时间下的毒力比较
  • 3.7 不同饲养条件下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敏感性比较
  • 3.8 不同代次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白背飞虱对7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 4.2 南京白背飞虱种群对21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间变化
  • 4.3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室内抗性风险评估
  • 4.4 防治白背飞虱复配药剂的筛选
  • 4.5 白背飞虱的综合治理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白背飞虱对七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