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机理模型论文-白振华,徐纪栓,赵圳,李鹏,刘亚星

过程机理模型论文-白振华,徐纪栓,赵圳,李鹏,刘亚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程机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镀锡板,连退平整,焊缝印,机理

过程机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白振华,徐纪栓,赵圳,李鹏,刘亚星[1](2019)在《镀锡板连退平整过程焊缝印形成机理及其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往现场对于镀锡板连退平整过程中带钢表面焊缝印缺陷的本质与形成机理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经过大量的现场实验跟踪与理论研究,结合镀锡板平整过程中工作辊与带材受力及变形特点,采用微观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焊缝印缺陷的本质、形成与消失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过焊缝前后工作辊短期粗糙度衰减模型;其次,根据粗糙度复印与遗传理论,建立了焊缝印长度预测模型,并利用迭代法求解焊缝印长度;再次,分别研究了焊缝厚度、平整过焊缝过程中的轧制压力、过焊缝前轧辊粗糙度和平整过程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复印率4个因素对焊缝印长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将焊缝印预报模型应用到某1420镀锡板连退平整机组的生产实践进行验证,90%以上带材焊缝印长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喜怀[2](2019)在《新常态下高管团队运作过程对战略决策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正呈现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叁期迭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的高管团队(TMT)如何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有效规避风险做出正确战略决策,将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基于此,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以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为背景,以"叁位二维一体"的TMT团队互动为切入点,以TMT运作过程—战略决策绩效为主线,基于团队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科学的观点,构建TMT运作过程对战略决策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以期拓展TMT和战略决策的研究空间,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实践。(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邵玉倩,宗原,刘以安,刘登峰[3](2019)在《基于机理模型和模糊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的农杆菌发酵过程混合建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杆菌ATCC31749发酵法产凝胶多糖过程中产物质量浓度预测精度不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算法和机理模型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新方法。首先通过添加模糊加权思想和混合核函数方法对LSSVM算法进行优化,并用优化后的LSSVM求解农杆菌ATCC31749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结合鸟群算法对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寻优;然后拟合出溶氧体积分数和各参数之间的关联函数模型,并代入到动力学模型,建立起以溶氧浓度作为关键控制变量的发酵动力学模型;最后,用鸟群算法对模型进行寻优,寻找使得发酵产物浓度最大的最优溶氧过程控制策略。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提高,产多糖期溶氧体积分数控制为52%时,产物质量浓度最大,为48.85 g/L。该研究所建立的农杆菌发酵过程混合模型及其溶氧优化结果,为发酵工业上进一步通过最佳溶氧控制策略来提高多糖产量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李海宁,李诗倩[4](2018)在《电加工过程蚀除机理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提高机匣型面加工效率的工艺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GEAE高压涡轮机匣2060M40G04型面的电加工效率,解决镍基高温合金材料难加工问题,该文分别通过对石墨电极材料的应用和采用数控加工与电火花加工两种切削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加工工艺方法的分析和试验过程的描述,得出采用石墨电极材料进行电加工,降低电极的消耗,提高加工效率。通过试验,铜电极加工时间为50h,石墨电极加工时间42h,加工效率提高16%;同时对复合加工方法的概念引入和应用,充分发挥每种切削方式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了综合性价比高、整体加工性能得到提升的优势。从试验数据看,单独采用数控加工,总切削时间为40h,单独采用电火花加工,总切削时间为81h,而采用复合加工,总切削时间为20h,加工效率提高50%。从而得出结论为单一简单型面可采用石墨电极材料进行电加工,对于复杂型面可采用复合加工进行电加工来提高工效。(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8年S1期)

康嘉元[5](2018)在《聚合过程微观结构质量指标的机理模型再造及在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程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质量一直以来是我国流程工业企业的瓶颈问题。以代表流程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的聚烯烃行业为例,目前国内高端聚烯烃产品工艺基础薄弱、产能不足,严重依赖进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产品内在质量的深刻认识,而分子层面上的结构关系在本质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差异。产品微观结构质量指标导向的在线预测与监控,对于实现精确有效的产品质量控制、迈向高端产品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描述分子结构产品质量的过程机理模型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涉及产品微观结构和性能的过程模型通常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求解困难。如何对反映过程本质特性和产品微观结构的机理模型进行模型再造、命题重构、在线高效解算,对于聚合过程微观质量指标的在线预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产品微观结构质量导向的过程系统优化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研究面向优化计算的过程模型再造方法、面向在线应用的实时解算方法,解决聚合过程微观质量指标的在线预测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况如下:1.聚合体系热力学优化模型再造方法。针对聚合过程中热力学计算结构复杂、收敛困难等问题,从流程级模拟优化角度出发,研究高效模型化方法。具体来说,对于复杂模型,一种思路是在合理适用范围内对其进行约简,另一种思路是对其计算结构进行改造。本文分别从两种思路出发,对聚合体系热力学模型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非热力学意义上的快速物性计算代理模型,对聚合体系中常用的PC-SAFT状态方程进行约简,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建立了热力学意义上的叁次状态方程代理模型,从热力学角度对PC-SAFT状态方程进行约简;对传统PC-SAFT状态方程的计算结构进行改造,将其原有“模块调用-物性服务器”的模型转变为面向方程的全联立模型,提高了优化计算效率和收敛性。2.微观质量指标动态模型降阶方法。针对聚合产品微观质量指标模型规模庞大、计算耗时、难以反演优化的问题,从优化模型再造的角度出发,对微观质量指标模型进行约简、降阶。本文从微分方程组的动态特性出发,研究动态模型降阶方法,利用零空间映射对不同尺度的动态特性进行分离,对原有微观质量指标模型中链长-时间维度的依赖关系进行解耦,将超大规模(105以上)的粒数衡算方程组约简为数十维的微分代数方程组,极大地减少了计算复杂度,同时模型准确度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为微观质量指标的直接优化计算提供了可能。3.针对机理模型在线应用的快速可靠的计算方法。分子量分布是聚合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分子量分布在线软测量方法鲜有研究,原因主要在于能准确描述分子量分布演化规律的机理模型难以在线解算,而数据驱动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动态过程特性以及分子量分布。本文采用了一系列的模型化方法并建立了动态分子量分布实时软测量平台。为了解决机理模型在线求解耗时、难收敛的问题,提出了移动有限元-高等初值点求解算法,利用非线性规划解的灵敏度信息完成秒级精确预估,同时生成高质量的算法初值点增强实时求解的收敛性。整个算法形成了一个“在线预估-背景计算”的求解体系,与传统算法相比,其在线求解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4.面向微观结构质量指标的滚动时域预估方法。在线质量监测不仅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模型计算,还要求模型具有足够的适应性和外推能力。各种扰动和不确定性是在线监控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引入反馈的实时决策是应对干扰、提高模型预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论思想的哲学体现。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尺度信息的滚动时域预估方法,引入微观质量指标状态估计量,对模型中的参数和状态进行联合估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测量的有用信息,提高了过程参数的可估计性和微观质量指标的可观测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晓伟[6](2018)在《薄膜拉伸加工过程中的形变机理研究从定性结构表征到定量模型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性能薄膜在包装、电子、能源等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拉伸加工具有生产效率高,薄膜力学、光学性能优异,厚度波动小等优势,己发展成为高性能薄膜的主流加工方法。然而,国内电容器薄膜、锂离子电池隔膜、消光膜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均通过引进设备、原料、工艺的方式来实现,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其根源在于缺乏针对薄膜真实加工条件下物理原理的系统研究。建立模拟薄膜工业加工条件下半晶高分子形变模型对理解薄膜加工原理,指导薄膜工业加工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薄膜拉伸加工线速度非常之快,具有非平衡的特点;同时是一个多工艺步骤、多外场参数、多尺度结构复杂耦合的过程。然而,现有半晶高分子形变模型大多建立在离线、慢速或者体系达到平衡状态的条件下,同时,大多为现象性的描述,定量的理论计算仍然缺乏。模拟薄膜真实加工外场下加工原理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论文基于自制可模拟工业加工外场的薄膜拉伸装置,结合高时间、空间分辨的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原位研究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近工业加工条件下薄膜单向和双向拉伸加工原理。通过对拉伸过程中多尺度结构参数演化的解析,揭示出薄膜拉伸过程的结构演化机理;通过微观结构的应力应变分析,构建了半晶高分子形变定量模型,推动了对拉伸过程半结晶性高分子形变机理的理解和认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如下:1)结合自制的温度跳变拉伸装置和同步辐射原位小角和宽角X射线散射(SAXS和WAXS)表征,对等规聚丙烯薄膜进行50 ℃-150 ℃的单轴拉伸实验,获得结构演化路径。在温度空间中观察到叁种具有明显区别的结构演化路径,可以分别用叁种不同的形变模型描述:即无定形化,晶粒滑移和熔融再结晶。此外,应变-温度空间中精确的形貌结构相图也可以为加工条件的选择提供指导,以获得工业生产中单轴拉伸后的最佳结构。2)结合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散射和单轴拉伸,在远低于晶体平衡熔点的温度下研究聚乙烯-增塑剂共混膜的结构演变。通过定量分析晶体结构参数的演化规律,验证了体系塑性形变的机理是拉伸诱导熔融-再结晶。拉伸诱导晶体熔融的物理本质被证明是通过晶格变形储存的弹性能驱动的相变。另一方面,再结晶过程中的片晶的生长完全符合Lauritzen和Hoffman的动力学理论,证明这个过程完全是由温度控制的。本研究从热力学角度对长期备受争议的熔融再结晶模型提供了定量化模型解释。3)利用在线X射线散射记录各向同性高密度聚乙烯-增塑剂共混膜拉伸过程的结构演化,拉伸温度范围设定为包含工业生产的纵拉温度。观察到小角散射二维图从环、四点、六点到最终双小叶的转变。根据WAXS数据,观察到结晶度下降到最低点后单调增加,由此证明在拉伸过程中发生熔融再结晶。根据不同方位角WAXS衍射环的峰位移,获得了沿不同方向取向片晶的叁向应力。发现了不同方向片晶所承受应力和其熔融开始应变有非常强的关联:片晶应力达到临界值,晶体在小应变即开始发生熔融;而当此应力小于临界值,片晶开始发生熔融的应变增加。不同方位角片晶所承受应力不同,造成了其破坏的先后顺序,是四点SAXS图案的出现的结构根源。通过热力学分析,比较了体系弹性能和相变驱动力,验证了片晶应力诱导熔融的物理本质是弹性能驱动晶体向无定形的转变。4)通过共混-挤出-流延-双向拉伸的手段制备了不同聚乙烯含量的消光膜样品,通过雾度测试,证明表面粗糙的织态结构为控制薄膜雾度的关键。同时,通过比对各拉伸比下的形貌特征,发现静态结晶的相分离结构特征未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改变,证明了静态结晶实验对于消光膜加工的意义。利用偏光显微镜和热台联用的手段,研究了聚丙烯-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相分离和结晶行为,发现两种不同的分相型貌特征:单连续海岛状(聚乙烯含量0-30%)和双连续互穿结构(聚乙烯含量30-60%)。通过定量统计相畴尺寸,并关联体系消光性能,发现了决定体系雾度的两种结构基础:单连续相时体系聚乙烯相畴越大雾度越大,双连续相时聚乙烯比例越高雾度减小,说明结晶过程的两相应力相互作用对决定表面粗糙的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石翔友[7](2018)在《土壤冻融过程未冻水滞后效应实验、模型及机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在现代工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在低温环境下会经历冻结和融化,引起土体内未冻水和冰含量的变化,进而导致土体的力学与热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同时,土壤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孔介质材料,实验中发现的规律以及理论成果可以推广至其他种类的多孔介质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与研究价值。首先,进行了未冻水对土体冻结过程影响的解析计算研究。改进了已有的解析解答,证明了解析解中一系列描述等温线移动的参数的存在性及唯一性;同时提出了这些参数的稳健的计算流程。计算结果表明,未冻水存在会对温度场发展及冻结锋面移动有重要影响。然后,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未冻水测试系统在不同温度区间,对不同含水率的土体进行冻融循环过程的未冻水含量测试,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冻结和融化曲线,分析了未冻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温度路径和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未冻水滞后效应的影响。发现含水率高的土体在冻融过程中存在更高的滞后度,大温度区间进行的冻融循环过程也拥有更高的滞后度。随后,建立了冻土中未冻水与非饱和土中液态水的类比理论,结合前人利用土壤干燥曲线预测湿润曲线的模型,建立了五种由土壤冻结曲线预测融化曲线的实用方法。结合文献与本文实验的测试数据,对不同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找出了叁种预测结果较好的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可以用于以后未冻水相关问题的研究。最后,对已有的关于未冻水滞后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各种机理在建立数学模型时的处理方式。建立了由边界冻融特性曲线预测子冻融特性曲线的方法。首先,通过边界冻结特性曲线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获得孔隙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然后,通过边界融化特性曲线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获得冻融差异性因子的分布函数。之后,便可以进行子冻融特性曲线的预测,相关实验验证工作仍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朱崟莹[8](2018)在《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脱氮过程机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水环境问题与大气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因此,在污水处理厂工艺中,氮磷指标需要严格控制,生物除磷脱氮技术成为主流处理工艺。通过对曝气生物滤池(BAF,Biological Aeration Filter)反应过程机理模型的研究,实现对反应器沿程氮物质浓度与出水氮物质浓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课题以BAF反应器为载体,重点研究脱氮反应机理,建立应用于生物膜反应器中的多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模型,并结合数值软件AQUASIM进行模拟、校正与验证,从而实现对BAF中出水N物质浓度的预测。对传统两步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拓展,加入氧化亚氮(N_2O,Nitrous Oxide)产生途径,建立多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过程。基于反应过程机理,确定反应过程的化学计量学关系式与反应动力学表达式,确定反应参数数值,构建反应矩阵表达式,建立脱氮机理数学模型。基于AQUASIM软件平台,对典型工况(DO约4 mg/L,HRT约6 h,COD/TN约5:1)下的BAF中沿程氮物质浓度进行了初步模拟与校正。校核后模拟结果表明,NH_4~+,COD,NO_3~-,NO_2~-各自浓度模拟趋势与实测趋势吻合度均较高。其中,N_2O终点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重合,误差近似于零。通过改变进水C/N比,模拟两组不同C/N比条件(DO约4 mg/L,HRT约6 h,COD/TN约2:1或者8:1)下BAF反应器出水浓度值,实现BAF脱氮模型的验证。模拟结果表明,C/N=2时,除了出水NO_2~-浓度模拟值,出水COD、NH_4~+、NO_3~-和N_2O各自浓度模拟趋势与实测趋势基本一致,且数值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模拟结果较理想。C/N=8时,浓度模拟趋势与实测趋势基本一致,且数值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模拟结果较理想。本课题建立的BAF反应器中生物脱氮过程机理模型可以对反应器中物质浓度变化进行有效模拟,进一步研究BAF反应器中脱氮机理,为生物膜工艺的环境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余亮[9](2018)在《基于详细机理模型的乙烯预混气有/无滞止下燃烧过程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乙烯的衍生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同时,乙烯其如同甲烷一样,极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由此乙烯的燃烧过程,即可以作为一种能源燃料为人们所利用用于生产加工,又可能因为大型化工生产导致大量泄漏形成可燃气云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危害。因此对于乙烯燃烧行为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所以本文主要从本质角度摸清乙烯的燃烧规律以更好地利用乙烯能源。首先模拟开敞空间的乙烯燃烧过程,在确定模型代入详细机理的优异性后,再分析模型中初始气体的风速、当量比以及点燃方式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接着模拟小尺度的乙烯滞止燃烧情况。通过模拟软件CHEMKIN对乙烯的燃烧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当量比、喷嘴流速、惰性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比例对滞止火焰的影响,判断有稳定滞止面的实验条件。在CHEMKIN模拟结果和前人对热传输理论的研究基础下,应用FLUENT对该滞止火焰的二维燃烧情况进行模拟。将用两种方式模拟的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两种方法的模拟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将二维火焰情况与实验中滞止面燃烧情况比对,发现FLUENT能较好模拟出燃烧情况。最后,为了能够简化计算过程,本文使用CHEMKIN中自带的一款DRG机理简化方法,在CHEMKIN中原有的一个滞止火焰工程条件下对GRI 3.0机理进行机理简化。选用两种方法进行机理简化,将简化完成后得到的机理代入到CHEMKIN和FLUENT中。与在同种工况条件下与GRI 3.0机理的结果进行比较,温度、组分、速率情况是存在一些差异的,但总体上简化机理也能较好反映出滞止火焰的燃烧情况。(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梁甜,高丙朋,冯琳欢[10](2017)在《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氧化槽温度机理模型及温度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物氧化槽内的温度进行热量分析,建立氧化槽内热量机理模型,在热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外界载荷,建立基于时空域的不确定性温度场分布模型,通过对温度场分布模型的分析,为改进氧化槽结构及设计氧化槽温度控制系统提供指导策略。(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7年12期)

过程机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经济正呈现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叁期迭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的高管团队(TMT)如何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有效规避风险做出正确战略决策,将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基于此,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以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为背景,以"叁位二维一体"的TMT团队互动为切入点,以TMT运作过程—战略决策绩效为主线,基于团队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科学的观点,构建TMT运作过程对战略决策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以期拓展TMT和战略决策的研究空间,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实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程机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白振华,徐纪栓,赵圳,李鹏,刘亚星.镀锡板连退平整过程焊缝印形成机理及其预测模型[J].塑性工程学报.2019

[2].刘喜怀.新常态下高管团队运作过程对战略决策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邵玉倩,宗原,刘以安,刘登峰.基于机理模型和模糊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的农杆菌发酵过程混合建模与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4].李海宁,李诗倩.电加工过程蚀除机理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提高机匣型面加工效率的工艺方法探讨[J].中国测试.2018

[5].康嘉元.聚合过程微观结构质量指标的机理模型再造及在线预测[D].浙江大学.2018

[6].陈晓伟.薄膜拉伸加工过程中的形变机理研究从定性结构表征到定量模型计算[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石翔友.土壤冻融过程未冻水滞后效应实验、模型及机理分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8].朱崟莹.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脱氮过程机理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8

[9].余亮.基于详细机理模型的乙烯预混气有/无滞止下燃烧过程的模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梁甜,高丙朋,冯琳欢.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氧化槽温度机理模型及温度场的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7

标签:;  ;  ;  ;  

过程机理模型论文-白振华,徐纪栓,赵圳,李鹏,刘亚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