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伸运动论文-易春艳

前伸运动论文-易春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伸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下颌前伸矫治器,下颌运动轨迹,咀嚼肌表面肌电

前伸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易春艳[1](2016)在《OSAHS患者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运动轨迹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轻、中度OSAHS患者下颌前伸矫治器(M AD)治疗前后的下颌运动轨迹、咀嚼肌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前、后患者下颌运动轨迹、咀嚼肌表面肌电的变化情况,为明确下颌前伸矫治器对口颌系统的影响提供客观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9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口腔科就诊并采用MAD进行治疗的OSAHS患者2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5.10岁;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SAM axioquik recorder)检测每位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下颌边缘运动、叩齿运动、咀嚼运动的切点轨迹以及轨迹幅度;检测髁状突中心在矢状面、水平面及冠状面上的运动轨迹形态特征,前伸髁道斜度,矢状面非工作侧的侧方髁道斜度,水平面非工作侧的Bennett侧移角度。用肌电仪(Zebris EMG4)同步测量其双侧咬肌及颞肌前束表面肌电变化,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1.下颌前伸矫治器(MAD)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患者下颌切点边缘运动轨迹的光滑度、对称性、可重复性及吻合性均保持一致性。2.MAD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下颌切点最大张口运动、前伸运动和左右侧侧方运动轨迹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AD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患者双侧咀嚼运动下颌切点轨迹幅度均无变化(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冠状面的轨迹图像光滑、连续,规律性及重复性保持一致,患者冠状面咀嚼环宽度治疗前4.09±1.20mm,治疗后为4.14±1.2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AD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下颌髁状突中心在最大张口运动时,出轨与入轨曲线的重复性好,矢状面出入轨曲线分离程度在治疗前、后保持一致,运动方向稳定,轨迹在冠状面、水平面、矢状面上光滑,且治疗前后均无变化;侧方运动及前伸运动髁状突中心运动轨迹较对称,曲线光滑度、可重复性好,且治疗前与MAD治疗6个月后其轨迹形态、光滑度、可重复性保持较好一致性。5.MAD治疗前患者前伸髁道斜度36.22±0.57deg,矢状面非工作侧侧方髁道斜度41.02±1.24deg,Bennett角4.40±0.37deg,治疗后分别为36.23±0.56deg,41.02±1.23 deg,4.40±.36 de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MAD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下颌在边缘运动及咀嚼运动时双侧颞肌前束、咬肌肌电活动周期的规律性保持一致,单侧咬肌与颞肌协调性保持一致,双侧同名肌对称性保持一致。7.MAD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及咀嚼运动时双侧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轻、中度OSAHS患者MAD治疗6个月后,下颌切点边缘运动、叩齿运动、咀嚼运动轨迹及髁状突中心轨迹与治疗前相比,其光滑性、规律性、可重复性保持一致;其轨迹幅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戴用MAD对患者下颌运动功能未产生影响。2.轻、中度OSAHS患者MAD治疗6个月后,患者下颌切点咀嚼环形态及咀嚼肌EMG规律性、协调性均与治疗前保持一致,且双侧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峰值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戴用MAD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未产生影响。3.临床上通过下颌运动轨迹和咀嚼肌(EMG)综合分析得出,MAD治疗对轻中、度OSAHS患者口颌系统未产生影响,为口腔临床中OSAHS的诊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赵文霞,臧国栋,苏畅,姜大勇,朗坤[2](2015)在《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康复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观察组进行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治疗,对照组按传统的Bobath双手叉握起坐训练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对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及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后观察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37.2±5.80)分vs(30.5±6.52)分]、下肢Fugl-Meyer评分[(28.65±2.69)分vs(24.82±3.94)分]、Barthel指数[74.35±5.89 vs 66.53±8.12]、步行能力分级[(4.54±0.52)级vs(3.89±0.66)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荣博[3](2014)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和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前伸髁导斜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病人的前伸髁导斜度(SagittalCondylar Inclination,SCI)。通过锥形束CT图像数据推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病人的前伸髁导斜度,初步探讨锥形束CT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测量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前伸髁导斜度是否存在一致性;研究锥形束CT是否能直接替代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测量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前伸髁导斜度。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患者和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志愿者中,选择已确诊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病人22例(其中男4例,女18例),年龄在14—60岁,平均年龄32岁。使用奥地利GAMMA DENTAL公司生产的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分析软件GammaDental Software Version3for Windows(GDSW)测量受试者的前伸髁导斜度。使用德国KaVo公司的KaVo3D eXam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拍摄头颅部叁维图像。在Invivo Dental5.0软件中,利用叁维重建后的CBCT数据进行定点测量。选择颞下颌关节矢状位界面图像,采用中心点垂线测量法、两切线测量法和髁突长轴测量法叁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受试者的前伸髁导斜度,测量叁次,取平均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选取α=0.05,将CBCT测得的SCI与CADIAX测得的SCI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22名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前伸髁导斜度的测量,发现CBCT叁种测量方法即中心点垂线测量法、两切线测量法、髁突长轴测量法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P<0.05),而且两切线测量法和髁突长轴延长线测量法相关性更高。(2)对22名受试者前伸髁导斜度的测量:髁突前伸5mm时,CADIAX测得的左右两侧SCI平均值的95%可信区间为(52.450±7.545)°;两切线测量法测得的左右两侧SCI平均值的95%可信区间(39.527±6.604)°;髁突长轴测得的左右两侧SCI平均值的95%可信区间(41.590±7.371)°。CADIAX与两切线测量法、髁突长轴测量法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对22名受试者前伸髁导斜度的测量,髁突前伸5mm时CADIAX测得左右两侧SCI的95%可信区间为:右(52.494±6.459),°左(52.340±9.441)°;两切线测量法测得的左右两侧SCI的95%可信区间为:右(40.413±6.250)°,左(38.604±7.688)°;髁突长轴测量法测得的左右两侧SCI的95%可信区间为:右(41.045±6.926)°,左(42.090±8.825)°。CBCT测量的SCI小于CADIAX测量值,并且髁突长轴测量法测量的SCI与CADIAX测量值更接近。结论:22名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病人,通过CBCT图像数据推测的SCI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测量的SCI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CBCT中髁突长轴测量法测量的SCI与CADIAX测量值更接近。对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病人,临床上无CADIAX等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测量时,不可以使用CBCT通过特定软件推测的前伸髁导斜度直接代替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测量的前伸髁导斜度。(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郭英[4](2012)在《计算机化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对100例受试者前伸侧方髁导斜度测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髁突运动轴记录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测量牙列完整,口颌功能正常健康人的矢状面髁突倾斜度(Sagittal Condylar Inclination,SCI)。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分布规律,寻找符合辽宁地区青壮年的咬合指标规律。用最适合患者个性修复的SCI,对牙列(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9-21)

张若芳,白玉兴,厉松[5](2012)在《前方牵引对髁突前伸后退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Declaire氏前方牵引面弓治疗安氏Ⅲ类伴上颌后缩患者对髁突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和恒牙初期上颌后缩需前方牵引患者10例(年龄10~13岁。男性4名,女性6名)。采用Declaire氏前方牵引面弓,每侧牵引力量约为700g,每天戴用时间大于12h。在前方牵引前后采用CADIAX记录髁突运动轨迹,对前伸后退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双侧髁突前伸后退运动中矢状向位移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国际颅面生长发育与功能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9-19)

张若芳,白玉兴,厉松[6](2012)在《前方牵引对髁突前伸后退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德莱尔式前方牵引面弓治疗安氏III类伴上颌后缩患者对髁突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和恒牙初期上颌后缩需前方牵引患者10例(年龄10~13岁。男性4名,女性6名)。采用Declaire氏前方牵引面弓,每侧牵引力量约为700g,每天戴用时间大于12h。在前方牵引前后采用CADIAX记录髁突运动轨迹,对前伸后退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双侧髁突前伸后退运动中矢状向位移明显增加(P<0.05),最大位移显着增加(P<0.05);治疗后矢状倾斜度左侧关节明显减小(P<0.05),其余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前方牵引矫形力治疗后,髁突前伸后退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2年03期)

王晓卿[7](2012)在《计算机化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对个别正常(牙合)受试者前伸髁导斜度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髁突运动轴记录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axiograph,CADIAX)测量牙列完整,口颌功能正常健康人的矢状面髁突倾斜度(Sagittal Condylar Inclination, SCI)。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分布规律,寻找符合辽宁地区青壮年的咬合指标规律。用最适合患者个性修复的SCI,对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恢复其咬合关系。材料与方法:从本校大学生自愿者和门诊检查者中随机选取32名个别正常牙合[1]者(男16例,女16例),年龄18~33岁,平均25岁。用奥地利GAMMADENTAL公司生产的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测量受试者的SCI.与目前临床修复中多数使用的平均值或者半可调牙合架所采用的前伸髁导斜度(SCI)30°[2]平均值进行比较.同期采集受试者的头颅正侧位数字X片,用GAMMA公司的CADIAX软件分析,进行骨性关系的分类。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α=0.05水平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axiograph,CADIAX)对32名受试者的的测量,得到辽宁地区青壮年口颌功能正常牙列完整人群的部分矢状面髁突倾斜度(Sagittal Condylar Inclination,SCI)即前伸髁导斜度数据。32名受试者SCI的最大值为57.75,最小值为38.50,95%可信区间为46.58~50.74。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别,Angle错牙合分类这两个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男性SCI的95%可信区间为49.63~54.62,女性SCI的95%可信区间为42.73~47.66。AngleⅠ类SCI的95%可信区间为43.69~49.67。AngleⅡ类SCI的95%可信区间为48.54~54.24。结论:1)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测得的32名测试者的SCI数值与目前临床修复中多数使用的平均值或者半可调牙合架所采用的前伸髁导斜度(SCI)30°的平均值有统计学差异。2)性别,Angle错牙合分类这两个因素是造成SCI个体差异的因素。3)男性SCI的95%可信区间数值较女性偏大(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张端强,林焱[8](2011)在《安氏Ⅱ~1类患者下颌前伸运动时的接触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患者在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的接触情况,探讨前伸干扰情况的存在并分析其牙颌颅面形态结构的特点。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进行常规错畸形临床检查,并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前伸运动中的接触情况,根据前伸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扰分为A、B两组,测量两组样本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上表示牙颌颅面形态特点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本间比较显示,在Y轴角、MP-FH、U1-L1、A-ptm、上下牙弓前段长度的比值、磨牙近远中向指数上存在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显示,MP-FH是促成前伸干扰发生的危险因子,而A-ptm为其保护因子。结论 (1)高角的安氏Ⅱ1类错人群容易发生前伸干扰,较大的下颌平面角是干扰发生的危险因素。(2)上颌骨长度与前伸干扰的发生呈负相关,较小的上颌骨长度是干扰的发生危险因素。(3)磨牙尖对尖关系较完全远中关系更容易发生前伸干扰。(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9](2011)在《咬合高点对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干扰发生部位对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在50名志愿者的一侧下颌牙面制作人工咬合高点模拟干扰,利用Arcus DigMa叁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记录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两侧髁突在矢状轴、垂直轴和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分析咬合高点部位与两侧髁突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尝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咬合高点部位的后移,干扰侧髁突在矢状轴和垂直轴上的运动距离无明显规律,而非干扰侧髁突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运动距离均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水平轴上,双侧髁突均有向干扰侧偏斜的趋势。线性相关分析得到咬合高点部位与非干扰侧髁突在矢状轴上的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y^=6.911 6+0.042 07x1-0.030 25x2(δ=0.085 19,P<0.001);在垂直轴上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y^=4.205 0+0.046 07x1(δ=0.035 79,P<0.001)。结论前伸干扰影响髁突的运动轨迹,双侧髁突均向干扰侧偏斜,其中非干扰侧髁突的运动轨迹改变呈现线性规律。(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程蕙娟[10](2009)在《咬合高点对下颌前伸运动时髁突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下颌作前伸运动时咬合高点发生部位对双侧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用光固化树脂在50例志愿者的侧下颌前后牙上制作高度为1mm的咬合高点通过Arcus D gMa叁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检查下颌前伸运动中干扰侧和非干扰侧髁突运动轨迹随咬合高点的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并采用SAS 90软件包分析咬合高点的部位与下颌前伸运动中两侧髁突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尝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10-27)

前伸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康复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观察组进行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治疗,对照组按传统的Bobath双手叉握起坐训练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对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及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后观察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37.2±5.80)分vs(30.5±6.52)分]、下肢Fugl-Meyer评分[(28.65±2.69)分vs(24.82±3.94)分]、Barthel指数[74.35±5.89 vs 66.53±8.12]、步行能力分级[(4.54±0.52)级vs(3.89±0.66)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伸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易春艳.OSAHS患者下颌前伸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运动轨迹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2].赵文霞,臧国栋,苏畅,姜大勇,朗坤.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5

[3].荣博.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和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前伸髁导斜度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

[4].郭英.计算机化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对100例受试者前伸侧方髁导斜度测量的研究[C].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

[5].张若芳,白玉兴,厉松.前方牵引对髁突前伸后退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C].第十四次国际颅面生长发育与功能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6].张若芳,白玉兴,厉松.前方牵引对髁突前伸后退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2

[7].王晓卿.计算机化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对个别正常(牙合)受试者前伸髁导斜度的测量[D].大连医科大学.2012

[8].张端强,林焱.安氏Ⅱ~1类患者下颌前伸运动时的接触情况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

[9].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咬合高点对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10].程蕙娟.咬合高点对下颌前伸运动时髁突运动的影响[C].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9

标签:;  ;  ;  ;  

前伸运动论文-易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