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胶州市妇幼保健院266300;2、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卫生院266300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对剖腹产产妇采用横式切口进行临床分娩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自2014年09月~2015年09月以来,在妇产科进行分娩的92例剖腹产产妇。参照数字表法对产妇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划分(每组各46例),分别采用纵式切口和横式切口进行剖腹手术,并对两组产妇的临床分娩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经过临床分析,观察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胎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2%)也较之对照组(21.74%)明显偏低,两组之间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横式切口对剖腹产产妇进行临床手术,其分娩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科学、安全、有效、理想的剖腹产切口方法。
关键词:剖腹产;横式切口;临床效果
剖腹产,是妇产科临床上的一种非自然分娩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改变以及医疗科技的不断提高,选择剖腹产进行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这也给产科医生及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1-2]。本文选择我院2014年09月~2015年09月以来,妇产科住院部收治的92例进行剖腹产分娩的产妇。将他们根据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治疗,即:对照组46例产妇,采用纵式切口进行剖腹产手术;观察组46例产妇,采用横式切口进行剖腹产手术,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产妇的临床手术和分娩情况。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择取自2014年09月~2015年09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剖腹产手术的92例产妇。产妇的年龄基本在22岁~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1.5)岁;孕周基本在36周~42周之间,平均孕周是(40.2±1.1)周;初产妇63例,经产妇29例。参照数字表法对产妇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产妇46例,观察组产妇46例。两组产妇的身体状态良好,均无妊娠期并发症,并且在年龄、孕周、分娩次数等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大,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纵式切口对产妇进行剖腹产手术。即给予产妇硬膜外麻醉后,给予其常规纵式切口进行剖腹手术分娩。
1.2.2观察组采用横式切口对产妇进行剖腹产手术。即给予产妇硬膜外麻醉,而后,取骼前上棘连线下方(约2cm),沿横弧形位置作切口,长度大约在10cm~13cm。将筋膜剪开,分离筋膜与直肌间隙,将腹膜于水平方向上钝性打开。而后进行常规剖腹产手术。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产妇的临床效果进行数据处理统计。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差异值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手术情况分析
临床比较分析,观察组在剖腹产手术期间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胎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均显著偏低,组间比较存在均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临床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术分娩方法,主要用于难产、珍贵儿、妊娠合并症(糖尿病、心脏病、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妊娠并发症(子痫、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等产妇的分娩[3]。目前,临床上在进行剖腹产手术时其切口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纵式切口法和横式切口法。横式切口法是基于传统纵式切口改良而来的一种剖腹产手术方法,相对于纵式切口而言,横式切口的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临床注意事项较多(包括胎盘位置、抬头位置等),但能够更加方便的取出胎儿,手术时间更短,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术后切口愈合的疤痕较小,满足了产妇的审美需要,因而更加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4-5]。临床研究表明,在本次随机抽选的剖腹产产妇当中,采用横式切口进行剖腹产手术的产妇,其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胎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语采用纵式切口进行剖腹产手术的患者,且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6.52%,也显著低于纵式切口产妇(21.74%),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应用横式切口对剖腹产产妇进行临床手术,能够极大的缩短分娩时间,降低手术创伤和痛苦,加速产妇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好的提高剖腹产的分娩效果,确保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苗青.腹部横切口剖腹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与腹膜层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02(02):87+89.
[2]熊友琼.剖腹产产妇行横式切口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2):127-128.
[3]丁春莲.横式切口剖宫产临床效果观察[J].医疗装备,2016,29(04):63-64.
[4]张玲萍.横式切口剖宫产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5):73+77.
[5]邓颖.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和改良式剖腹产临床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0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