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
摘要:阅读,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一提到阅读,人们往往只想到语文阅读,很少有人提起数学阅读。我校每周开设了两节数学早读课,多数老师也用来上了数学新授课。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社会数学化”,只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一线教师必须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策略培养自学能力
数学老师们在教学时,是不是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但是解决问题就是不会,或者经常理解错误,误解。但是,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次,有些学生又会茅塞顿开。问题出在哪了呢?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提高学生数学的数学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数学阅读不像语文的文字阅读,同时,数学阅读过程也是一个猜测、想像、理解,推理的认知过程。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数学阅读特点分析
很多学生喜欢看书,那是因为读书,让他身临其境,可以让他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数学语言形式多样,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三种语言交叉运用,转换频繁,因此,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如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等等。数学阅读材料还非常严谨、简洁,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一字之差,其意义就相差甚远。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数学材料中反映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展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分量不多,大都是经过多次抽象后的纯理论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经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养,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分段重点训练。
1.低段不包办。很多学校数学教学都有这样的惯例,那就是低段学生的数学阅读由教师或家长包办代替。不错,一二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会认的字确实不多,但低段数学的文字语言本来就少,它们是以图形和符号为主。在低段教学时,教师不能包办,要会引导学生把符号和图形放到一个个具体的情景中,或者用一个个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长期不断地口头描述,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地看到图形和符号就会不自觉的转化成文字语言。
2.中段培养专注度。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印象深刻,四年级的女儿回家向我请教单元测试题中的一道题,可是当她开口请教时记不清题了,连题意都不完整了。数学题的文字简洁,内容不多,很多孩子读一遍或者两遍之后却不能复述,更不要说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了,原因就在于专注度不高。教学时,从三年级开始,我都有让学生复述题目的习惯,大屏幕出示题目之后,一般先让全班齐读一遍,然后独立阅读,读着读着,黑掉屏幕请孩子们继续阅读,刚开始有的孩子完全蒙掉了,慢慢的他们的读题速度慢下来了,专注度高起来了。在训练前期,题目内容不必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全部背诵,可以复述清楚题意即可,慢慢地必须要求一字不漏,因为有时一字之差题意全变。
3.高段重方法。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流畅地富有感情地通篇阅读,而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获得,提炼信息。因此,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带着自己的目标或疑问去阅读,能够经过阅读来提炼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我们在对解决问题阅读的时候,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再下笔”,“一读”理解题意;“二读”会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找出问题;“三读”找出关键点,找出数量关系。学生逐渐养成了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例如:“甲乙两车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后还相距全程的五分之一,已知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首先学生题,找出问题“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在问题中寻找解题的思路,要求乙车的速度就必须知道乙车所行的路程。然后,再读题目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乙车所行的路程就必须先求出两车4小时共行的路程,500×﹙1-1/5﹚是400千米,再减去甲车的路程就是乙车所行的路程400-55×4=180千米,180&pide;4=45千米算出乙车的速度。因此,在阅读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阅读问题,然后从问题中找出解题方法,最后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题目,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又能缩短学生解题的时间,合理而不为。
(二)注重阅读策略培养
1.咬文嚼字,重复阅读。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仔细,必须读懂到每一个字、每个词、每个单位。有些较长的题目,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缩句的方法,提炼出主要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1/3时,离中点还有2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出示题目后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抓住“中点”一词,让学生明白就是全程的1/2,把全程看做单位“1”,那么25千米就相当于全程的(1/2-1/3)=1/6(对应分率)。
2.多感官参与,理解阅读。
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协同参与。运用各种符号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用提纲式标题摘录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比如,“反比例”的教学,因为有“正比例”的学习经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仔细阅读书上内容,动手用表格分析数据,找出反比例的意义;再想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找出几组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易错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意义,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课外延伸,读写结合。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数学日记的编写是课外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课外积累的数学名言,数学小故事,数学笑话,写入日记,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加入经典题型解析,知识预习复习,学习反思或收获,增加积累,增进阅读。
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让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当然,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