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状饲料添加剂饲喂肉牛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轶男[1](2020)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文中提出麸皮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具有产量高来源广的特点,但麸皮本身纤维含量高,用作饲料不易消化。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可提高麸皮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膳食纤维,酚酸等营养物质的释放率,使之成为具有附加价值的功能性饲料。本文以好食脉孢菌作为发酵菌种,通过固态发酵生产含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饲料,以类胡萝卜素产量为优化指标,分别对培养基条件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发酵制备含类胡萝卜的功能性饲料块,选取诱导子进一步提升类胡萝卜素产量,从而获得高营养价值,饲用效果佳的发酵饲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优化条件为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2.50 g麸皮,KH2PO4 0.025 g,MgSO4添加量为麸皮质量的0.2%,豆渣添加量为麸皮质量的2%,培养基含水量为85%(w/v),接种量为15%(w/v),在30℃培养96 h,优化后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147.38μg/g。(2)在无菌固态发酵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发酵的方法对饲料块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表明饲料块的接种量为20%,含水量85%,饲料块比重为0.15 g/cm3,添加2%的糖蜜(w/v),发酵6 d,获得较高类胡萝卜素产量。依据响应面优化结果和实际生产情况,获得饲料块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9%,含水量87%,饲料块比重0.16 g/cm3,发酵时间6 d。与无菌发酵相比,开放式发酵中水分蒸发速度快,能被菌种利用水分减少,且饲料块相对质密,透气性差,因此类胡萝卜素产量有所下降,在此条件下类胡萝卜素产量为66.38μg/g。在发酵饲料块优化后的条件下,通过红酵母作为诱导子使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57.57%,酿酒酵母作诱导子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13.13%。因此,对红酵母作为诱导子做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温灭菌后不具有生物活性的红酵母细胞匀浆作为诱导子,其细胞壁含有的多糖,单糖成分,以及部分胞内物质,使类胡萝卜素产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29.76%。以高温灭菌无细胞活性的红酵母匀浆作为诱导子,将浓度为2 g/mL诱导子,加入麸皮质量32 g,体积200 cm3的饲料块时,与对照组类胡萝卜素产量相比提高57.20%。在饲料块发酵的48 h时加入诱导子,获得的类胡萝卜素产量与对照组比提高25.91%。(3)通过对发酵饲料块反应前后的营养成分对比分析,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饲料块的粗纤维总量降低19.45%。同时通过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的降解,还原糖含量提高了2倍(包括糖蜜中的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了1倍。培养基中生物量增加了1.6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51.05%,粗蛋白含量提高46.15%。酚酸在阿魏酸酯酶和木聚糖酶的协同作用下得以释放,测得游离酚酸含量相较发酵前增加了62.10%。以上结果表明,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功能性饲料块,可高产类胡萝卜素、还原糖、粗蛋白、可溶性蛋白、酚酸、可溶性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有显着提高。综上所述,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获得含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饲料具有应用意义,可用于发酵饲料的开发生产。
王敏[2](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李婷婷[3](2020)在《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文中指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受传统饲养观念的制约,以低质粗饲料为主,不补饲或者补饲不够。舔砖作为畜禽补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为畜禽补饲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本文在对比国内外牛羊饲养标准(美国NRC、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以腐植酸钠、生物质(废弃物)和食盐等为原料,添加凹凸棒石黏土和微量元素,采用压制成型法制得了功能化营养舔砖,测定了功能化营养舔砖的理化性质,并进行了中试和生产工艺初步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配方设计。在综述国内外牛羊舔砖生产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参阅国内外牛羊饲养标准制定了牛羊舔砖矿物质添加指标,设计了两种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配方I:玉米粉22.0-32.0%,麦麸9.0-13.0%,菜籽粕8.0-12.0%,尿素8.0-12.0%,凹凸棒石黏土9.5-24.0%,食盐8.0-14.0%,水泥8.0-12.0%,氧化钙3.0-4.0%,磷酸钙2.0-5.0%,味觉改进剂0.05-0.1%,矿物元素补充剂6.5-12.0%(均为质量百分数,下同);配方Ⅱ:食用菌菌渣20.0-25.0%,花椒籽渣10.0-15.0%,玉米粉10.0-15.0%,菜籽粕10-15.0%,麦麸20.0-25.0%,凹凸棒石黏土2.0-5.0%,腐植酸钠3.0-5.0%,食盐5.5-10.0%。2.制备及性能测试。对舔砖原料进行粉碎和筛分,按照制定的舔砖配方进行物料混合,采用压制成型法,利用自制模具制备舔砖,最后对舔砖进行烘干。对舔砖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配方Ⅰ:水分添加量为0.3 L/kg,干燥温度为80℃,干燥时间为84 h。配方Ⅱ:水分添加量为0.1 L/kg,干燥温度为140℃,干燥时间为6 h。对制得舔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配方Ⅰ:含水率9.86%,密度1.178g/cm3,抗破碎强度4.06 MPa。配方Ⅱ:含水率1.23%,密度1.166 g/cm3,抗破碎强度4.25 MPa。3.中试生产及工艺设计。在实验室舔砖配方基础上,在液压机上按单块重量放大10倍进行了连续化中试生产,考察了液压压强、熟化时间和配料比等因素对舔砖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液压压强为8.0-9.0 MPa,物料熟化时间为90min,糖蜜添加量为2.0%,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为10.0%,食盐添加量为65.0%(根据企业实际要求调整)。在上述制备条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功能化营养舔砖生产工艺,进行了物料衡算、设备选型并制定了企业生产标准。
杨耀森[4](2019)在《七味地藿颗粒的制备及其对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七味地藿颗粒是由熟地黄、淫羊藿、菟丝子等7味中药配伍而成,试验证实,组方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多糖、黄酮等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助阳益精、祛风湿等功效,并且作为新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优化该七味地霍颗粒中多糖和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七味地藿颗粒中的多糖及黄酮提取工艺的深入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取组方中的有效成分,以充分发挥其药效,节约药材;试验对颗粒剂辅料及其配比进行筛选,优选颗粒剂制备条件,最终确立最佳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试验利用制取的七味地霍颗粒饲喂种公驴进行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射精量、精子活力等指标评价用药前后种公驴在精液品质和性欲方面等的差异。采用水浴提取法提取七味地藿颗粒中的多糖,通过苯酚-硫酸显色体系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方剂中多糖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单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设计正交,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温度为90℃,提取次数为3次时,七味地藿颗粒多糖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28.01%。该优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作为工业化生产七味地藿颗粒的理论基础。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七味地藿颗粒中的黄酮,通过NaNO2-AL(NO3)3-NaOH显色体系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方剂中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设计正交,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为45 min,料液比为1:25,超声波功率为300 W,乙醇浓度为60%,提取温度为60℃时,七味地藿颗粒黄酮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18.45 mg/g。该优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作为工业化生产七味地藿颗粒的理论基础。七味地霍颗粒剂最佳成型工艺研究。选用最优辅料且得到辅料最佳配比,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颗粒剂的成型率、堆密度、休止角为综合指标考察干膏粉与辅料配比、乙醇浓度和乙醇用量的工艺参数。以颗粒剂外观、粒度、含水量、溶解性为指标对所制备颗粒进行质量检查。结果得到最优成型工艺条件为干膏粉与辅料(可溶性淀粉:糊精=1:2)配比1:4、乙醇浓度80%、乙醇用量1:0.4。通过最优工艺制备所得颗粒剂粒度、含水量、溶解性等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年版)颗粒剂要求,且工艺稳定,操作合理可行,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七味地霍颗粒对种公驴精液品质和性欲等的影响试验。试验将20头黑毛驴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组,每头每天分别用药500 g,300 g,共试验35 d,评价用药前后种公驴在精液品质和性欲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种公驴的射精量显着或极显着增加(P<0.05或P<0.01),畸形率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射精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精子活力提高,而且高剂量组更有效。说明本自拟中药方剂能有效改善种公驴的精液品质,提高黑驴的繁殖性能。七味地霍颗粒对不同年龄种公驴精液品质和性欲能力等的影响,采用4岁、5岁、6岁、7岁、8岁和9岁,6个年龄段的种公驴,每个年龄段试验种公驴为5头,共30头,试验35天,评价各个年龄段种公驴在用药前后精液品质和性欲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与用药前相比:4岁、8岁和9岁龄种公驴用药后,射精量显着增加、畸形率明显减少、射精时间得到延长、精子活力提高;5岁、6岁和7岁龄种公驴用药后,精液品质等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着。结果证实,本自拟中药组方能有效改善种公驴的精液品质,提高其繁殖性能。
幸超[5](2019)在《一种气候耐受型绵羊营养舔砖的研制及饲喂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发一种气候耐受型营养舔砖并检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具体为营养舔砖中食盐、α-淀粉以及脲醛树脂的添加量对舔砖比重、抗破碎强度以及潮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最优配方,研究其对育肥绵羊生长性能、抗氧化性以及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影响。本试验共分为两部分:1.不同食盐及粘合剂对舔砖物理性状的影响。试验分3部分进行:(1)试验一:不同食盐添加水平对舔砖质量参数的影响,食盐添加水平为45%、55%、65%、75%;(2)试验二:不同α-淀粉添加水平对舔砖质量参数的影响,α-淀粉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2%、3%、4%;(3)试验三:不同脲醛树脂添加水平对舔砖质量参数的影响,脲醛树脂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2%、3%、4%。每个试验中每个添加水平制作10块舔砖,其中5块舔砖用于抗破碎强度测定,5块舔砖用于泡水后潮解度的测定。此外,舔砖还用来进行比重测定。所得数据依据完全随机组设计,利用SAS9.0进行方差分析,当P<0.05时差异显着。结果表明:食盐、α-淀粉以及脲醛树脂对舔砖比重、抗破碎强度以及潮解度均有显着影响。在3个试验中,当食盐、α-淀粉以及脲醛树脂的添加量分别为65%,1-2%以及1%时,舔砖的质量参数表现最佳。2.补饲营养舔砖对绵羊生长性能、血液微量元素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将10只育肥绵羊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测量两组绵羊的体增重、料肉比、平均日饮水量及血液中的铁(Fe)、锰(Mn)、锌(Zn)、铜(Cu)、碘(I)、钴(Co)、硒(Se)和抗氧化能力。试验分为三个部分:(1)营养舔砖对绵羊体增重、料肉比及平均日饮水量的影响;(2)营养舔砖对育肥绵羊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影响;(3)营养舔砖对绵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补饲营养舔砖可显着提高绵羊的体增重、料肉比及平均日饮水量(P<0.05),显着提高血液中Zn、Mn、I的含量(P<0.05),显着提高血液中SOD及GSH-Px的含量。说明补饲营养舔砖可以提高绵羊的生长性能、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
金远铭[6](2019)在《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人参副产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旨在探究其对延边黄牛瘤胃调控、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同时对人参副产物与发酵人参副产物饲喂效果进行比较,选出最合适的人参副产物处理方式,应用于延边黄牛实际生产。本试验共分为三部分: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头安装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通过体外模拟发酵法进行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添加占底物浓度1%的人参副产物和发酵人参副产物,每组3个重复。结果表明:(1)体外培养过程中,各组瘤胃液的PH均逐渐降低,体外培养6h、9h、12h,试验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体外培养至12h,试验组NH3-N的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J)。(3)从12h平均值看,试验组丙酸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J)。(4)试验组总产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培养3h和6h时,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5)各组MCP浓度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体外培养至6h,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9h、12h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浓度为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均改善了微生物对氮源物质的利用,提高了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加强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利用,从而改善了瘤胃发酵。试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15头体质相近,体况健康的延边黄牛,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添加占基础日粮1%的人参副产物和1%发酵人参副产物。结果表明:(1)32月龄时,试验Ⅱ组的体斜长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的胸围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32月龄时,各试验组IgA、IgM、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9月龄和32月龄,两个试验组血清中T-AOC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可以改善延边黄牛生长性能,提高血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试验三: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从各试验组中随机挑选出3头延边黄牛,经标准化屠宰后,将胴体置于4℃条件下排酸48h,取胴体左半部分的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牛肉中粗蛋白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牛肉的a*值均有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H24显着高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组苏氨酸、赖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蛋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J),其中各试验组谷氨酸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试验Ⅰ组、Ⅱ组牛肉中亚油酸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硬脂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豆蔻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显着提高牛肉品质与营养价值。结论:日粮中添加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和发酵人参副产物均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机能、血液的抗氧化性能、生长性能及肉品质有改善作用。由于人参副产物制取简便,易操作,成本低,故日粮中添加1%的人参副产物可以结合延边黄牛饲养现状,应用于实际生产。
王永昌,王四维[7](2019)在《谈牛饲料加工工艺》文中指出牛属于反刍动物,牛能将低值牧草、秸秆和部分精料,转化成高值的肉和奶等食品。这是一项投入与产出比较为经济的项目,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牛饲料有粗饲料、精饲料、补充饲料及代乳剂等。精饲料加工有肉牛饲料加工和奶牛饲料的加工,当牛食用饲料后,在牛的瘤胃内发酵后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丙酸等。乙酸是能促使奶牛奶的生成;丙酸就能促进肉牛肌体的成长。谷物压片是牛饲料加工工艺中特有的工序,压片工序有蒸煮压片和非蒸煮压片。蒸煮压片有利于肉牛瘤胃内发酵过程中,丙酸比例增加,适合于肉牛饲料加工。加热非蒸煮压片有利于奶牛瘤胃内发酵过程中乙酸比例增加,适合于奶牛饲料加工。肉牛饲料淀粉的糊化度要高一些,控制在35%~45%,而奶牛饲料淀粉的糊化度在20%~25%为宜。犊牛的代乳剂是奶牛饲料加工中重要的饲料品种,代乳剂先加工成粉状,使用时加温水冲成流食。为此,代乳剂粉状料的粒度应控制在0.1~0.45 mm,原料宜经膨化处理,有利于粉料具有速溶性。补充饲料有蛋白补充饲料和微量元素补充饲料,补充饲料都为压制25 cm×25 cm×40 cm的块状料或浇注22.8 kg或114~228 kg的块状料,主要用于肉牛放牧时使用。
谭子璇[8](2019)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酵母培养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前人对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效果的研究发现,YC的添加能够改善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瘤胃内环境及肉品质等。本试验旨在探究在牦牛日粮中添加YC,对牦牛生产性能、肉品质、肌肉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瘤胃内环境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以便更深入的研究YC影响牦牛肉品质的机理,这对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有重要意义。选取年龄相近,体重为227±57 kg的金川公牦牛3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10头牦牛,分别在日粮中额外添加0%、0.4%和0.8%的YC,日粮精粗比为4∶6。采用人工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s,TMR)方法饲喂,正试期100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处理组选择6头牦牛进行屠宰试验,分别采集背最长肌、瘤胃液及瘤胃上皮组织样本。背最长肌用于肉品质、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瘤胃液用16s rRNA方法测定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参照国标方法测定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组成;瘤胃上皮组织样本用于测定其乳头高度与宽度,同时采用HE染色测定瘤胃角质层厚度。结果表明:(1)0.4%和0.8%YC添加组牦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DMI)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牦牛(P<0.05),但三组牦牛之间的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与料重比(Feed/Gain,F/G)差异并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YC组净肉率分别提高了2.77%和8.13%,屠宰率分别提高了2.07%和6.45%,但差异不显着(P>0.05);三组牦牛对日粮中干物质(Dry matter,DM)、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s,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的表观消化率差异并不显着(P>0.05)。(2)与对照组相比,0.8%YC添加组牦牛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及肉的黄度均显着提高(P<0.05),蒸煮损失与生肉剪切力显着降低(P<0.05);YC添加组牦牛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及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0.8%YC添加组中的硬脂酸(18∶0)与花生酸(20∶0)含量分别为18.16%和0.13%,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仅在对照组牦牛肌肉中检测出了反式油酸(C18∶1n9t),0.8%YC添加组牦牛肌肉中棕榈油酸(16∶1)的含量为4.99%,显着高于另外两组(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中,(e)-2-辛烯醛、癸醛及十五醛只在0.8%YC添加组牦牛肌肉中检出,十四醛与十八醛只在YC添加组牦牛肌肉中检出,(e)-2-壬烯醛只在对照组中检出,0.8%YC添加组牦牛肌肉中2-乙基呋喃含量为1.19%,也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YC添加组牦牛瘤胃微生物的ACE、ChaoⅠ及Shannon指数均显着提高(P<0.05);0.8%YC添加组瘤胃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均有提高,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YC添加组中理研菌科RC9肠道菌体属所占比例较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76%和10.37%。(4)0.8%YC添加组瘤胃中乙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4%YC添加组乙酸/丙酸比值为4.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含量(P<0.05);对照组与0.8%YC添加组牦牛瘤胃前背盲囊乳头高度分别为8.42 mm和8.68 mm,均显着高于0.4%YC添加组(P<0.05),0.8%YC添加组瘤胃前背盲囊角质层厚度为12.67μm,显着高于其它两组(P<0.05)。(5)与另两组相比,肌肉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基因在0.4%YC添加组中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在0.8%添加组中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6)与对照组相比,0.8%YC添加组牦牛经济效益提高,头均盈利提高了25.17%。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在TMR中额外添加0.8%的YC能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改善牦牛肉品质,这种改变可能与YC改善瘤胃微生物菌群,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有关。
孙那申双合尔[9](2015)在《营养舔砖对肉牛瘤胃发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用单因子完全试验设计,将20月龄左右,体重427-24kg,90头科尔沁黄牛共分成3组,每组30头。在相同日粮饲喂模式下,试验一组(糖蜜组)是在预饲期补饲糖蜜舔砖,正式试验期补饲碱微舔砖;试验二组(碱微组)是预饲期和正式期均补饲碱微舔砖;对照组无舔砖补饲,其他饲养模式相同。试验期为194d,其中预饲期为14d,正式试验期为180d,每隔30d采集一次饲料样、血样、瘤胃液样和称体重,出栏时每组随机挑选5头进行屠宰并测定了相关的屠宰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糖蜜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了5%(P<0.05),而碱微组比对照组提高了4%(P>0.05);糖蜜组和碱微组之间的干物质采食量则差异不显着(P>0.05)。糖蜜组与碱微组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2%和8%,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糖蜜组、碱微组和对照组的料肉比分别7.29、7.5和7.73,但各组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2.试验两组瘤胃pH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糖蜜组最高,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除此之外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浓度也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瘤胃NH3-N与BCP浓度也略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明,利用营养舔砖更能保持肉牛瘤胃内环境的理想的状态。3.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白细胞数等多种免疫细胞数试验两组偏高与对照组(P>0.05);红细胞与血小板总数对照组均高于补饲营养舔砖组(P>0.05)。试验开始30d时对照组血液中生长激素(GH)的浓度显着高于糖蜜组(P<0.05),碱微组与其它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另采样期中,试验两组均高于对照组,碱微组的最高(P>0.05);血液消脂素(LEP)浓度为,试验两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碱微组略高于糖蜜组(P>0.05)。血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浓度为,试验开始60d时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糖蜜组最高(P<0.05);120d时糖蜜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碱微组与其它两组无显着差异,对照组最低(P>0.05);其它采样点均无差异显着(P>0.05)。血液胰岛素(INS)浓度为,试验开始60d时糖蜜组显着高于碱微组(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120d时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采样点均无差异显着(P>0.05)。血液皮质醇(Cor)浓度在各采样点三组间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补饲营养舔砖能够增强肉牛血清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30d和60d时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其中糖蜜组最高,其他采样点均无差异显着(P>0.05);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 X)浓度60d、120d和180d时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0和120d时试验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其中碱微组最高,180d时碱微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显着高于糖蜜组(P<0.05),30d和90d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血液钙(Ca)浓度为30d和60d时试验组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其中糖蜜组最高,其他采样点均无差异显着(P>0.05);血液磷(P)浓度为,180d时碱微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糖蜜组与其他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最低;其他采样点均无差异显着(P>0.05);血液铜兰蛋白(CP)浓度为,整个试验期间各组之间均无差异显着(P>0.05);血液乳酸脱氢酶(LDH-L)浓度为,试验开始60d时试验组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其中碱微组最高,180d时碱微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糖蜜组与其他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最低;血液碱性磷酸酶(ALP)浓度为整个试验期间各组之间均无差异显着(p>0.05)。4.补饲营养舔砖对肉牛屠宰性能的没有不良影响。5.营养舔砖对肉牛经济效益的影响。糖蜜组比对照组每头多盈利1.20元/d, 碱微组比对照组每头多盈利0.55元/d。
胡勇[10](2014)在《反刍动物舔砖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反刍动物舔砖的种类及其成分,舔砖的研制,应用效果和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仅供同行参考。
二、块状饲料添加剂饲喂肉牛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块状饲料添加剂饲喂肉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麸皮 |
1.2.1 麸皮资源利用现状 |
1.2.2 麸皮的营养成分 |
1.2.3 麸皮的饲用价值 |
1.3 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
1.3.1 固态发酵技术 |
1.3.2 固态发酵发酵糟渣类饲料的研究进展 |
1.4 开放式固态发酵 |
1.4.1 固态发酵饲料块的研究进展 |
1.5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的研究进展 |
1.5.1 好食脉孢菌 |
1.5.2 好食脉孢菌产类胡萝卜素的相关研究 |
1.6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现状 |
1.6.1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
1.6.2 微生物产类胡萝卜素研究现状 |
1.6.3 类胡萝卜素在养殖业的应用前景 |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条件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种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的制备 |
2.3.2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培养基条件优化 |
2.3.3正交实验 |
2.3.4 发酵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
2.3.5 类胡萝卜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
2.3.6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2.3.7 数据处理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类胡萝卜素提取物定性分析 |
2.4.2 类胡萝卜素定量分析 |
2.4.3 培养基条件优化 |
2.4.4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
2.4.5 发酵条件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制备含类胡萝卜素饲料块的条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菌种 |
3.2.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好食脉孢菌发酵饲料块操作流程 |
3.3.2 培养基的制备 |
3.3.3 菌悬液的制备 |
3.3.4 开放式固态发酵 |
3.3.5 饲料块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
3.3.6 饲料块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3.3.7 诱导子诱导分析 |
3.3.8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3.3.9 数据处理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饲料块发酵的单因素结果 |
3.4.2 响应面分析优化饲料块工艺 |
3.4.3 诱导子诱导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饲料块对麸皮营养成分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菌种 |
4.2.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的制备 |
4.3.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4.3.3 粗纤维的检测 |
4.3.4 还原糖的测定 |
4.3.5 可溶性蛋白的检测 |
4.3.6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4.3.7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
4.3.8 酚酸的检测 |
4.3.9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标准曲线 |
4.4.2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营养成分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1.1.3 饲养方式分析 |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
1.2.1 牧区 |
1.2.2 农区 |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
2.1.1.1 糖代谢 |
2.1.1.2 蛋白质代谢 |
2.1.1.3 脂代谢 |
2.1.1.4 矿物质代谢 |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
2.2.1 血液监测指标 |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
2.2.1.2 血液酶指标 |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
2.2.2 尿液监测指标 |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1.1 生长发育性能 |
3.1.2 育肥性能 |
3.1.3 胴体性能 |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2.1 肉色 |
3.2.2 大理石花纹 |
3.2.3 系水力 |
3.2.4 嫩度 |
3.2.5 营养成分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
1.1 材料 |
1.1.1 研究区域 |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1.1 饲草采集 |
1.2.1.2 水采集 |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
1.2.2.1 水分 |
1.2.2.2 总能 |
1.2.2.3 粗蛋白 |
1.2.2.4 粗灰分 |
1.2.2.5 粗脂肪 |
1.2.2.6 粗纤维 |
1.2.2.7 氨基酸 |
1.2.2.8 脂肪酸 |
1.2.2.9 矿物质 |
1.2.2.10 维生素 |
1.2.3 水质检测 |
1.2.3.1 臭和味 |
1.2.3.2 肉眼可见物 |
1.2.3.3 pH值 |
1.2.3.4 浑浊度 |
1.2.3.5 色度 |
1.2.3.6 菌落总数 |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
1.3.2 水质检测结果 |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5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本的采集 |
2.2.2 样本的检测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方法 |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
4.2.4 熟肉率的测定 |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
4.2.6 肌纤维的测定 |
4.2.6.1 HE染色 |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3)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舔砖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凹凸棒石黏土 |
1.4 生物质 |
1.4.1 腐植酸钠 |
1.4.2 食用菌菌渣 |
1.4.3 花椒籽 |
1.5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1 论文选题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及仪器 |
2.2.2 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的设计依据 |
2.2.3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2.2.4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凹凸棒石粘土成分分析 |
2.3.2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 |
2.3.3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2.3.4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食用菌菌渣营养成分分析方法 |
3.2.3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的设计依据 |
3.2.4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3.2.5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食用菌菌渣营养成分分析 |
3.3.2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 |
3.3.3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3.3.4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中试放大及工艺设计 |
4.1 前言 |
4.2 中试 |
4.2.1 中试实验 |
4.2.2 舔砖配方调整 |
4.2.3 影响功能化营养舔砖成型的因素 |
4.3 工艺设计 |
4.3.1 工艺流程 |
4.3.2 物料平衡计算 |
4.3.3 主要设备选型 |
4.3.4 车间设计 |
4.3.5 企业生产标准制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七味地藿颗粒的制备及其对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驴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
1.5 中药方剂在改善种公畜精液品质中的应用 |
1.6 中药颗粒剂制备现状及应用 |
1.7 七味地藿颗粒配伍组方及有效成分 |
第二章 正交设计法优选七味地藿颗粒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正交设计法优选七味地藿颗粒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正交设计法优化七味地霍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七味地藿颗粒对于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 |
5.1 试验动物与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七味地藿颗粒对不同年龄种公驴繁殖性能的影响 |
6.1 试验动物与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一种气候耐受型绵羊营养舔砖的研制及饲喂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营养舔砖的研究现状 |
1.1.1 营养舔砖的营养组成及饲用价值 |
1.1.2 营养舔砖的研制方法 |
1.2 营养舔砖的饲喂效果 |
1.2.1 提高牛羊的生长性能 |
1.2.2 影响牛羊的消化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 |
2 试验研究 |
2.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1 研究内容 |
2.1.2 技术路线 |
2.2 不同食盐及粘合剂添加水平对营养舔砖物理性状的影响 |
2.2.1 材料及方法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4 结果 |
2.2.5 讨论 |
2.3 补饲营养舔砖对绵羊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
2.3.1 材料及方法 |
2.3.2 数据采集及分析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4 补饲营养舔砖对绵羊血液微量元素的影响 |
2.4.1 材料及方法 |
2.4.2 数据采集及分析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总结 |
3.1 主要结论 |
3.2 总体讨论 |
3.3 创新之处 |
3.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副产物的功效 |
1.2 吉林省人参副产物资源概况 |
1.3 延边黄牛的饲养管理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谈牛饲料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牛的消化生理特性 |
2 牛饲料加工工艺 (见图1) |
2.1 肉牛精饲料加工工艺 (见图2) |
2.1.1 谷物粉碎细度 |
2.1.2 谷物压片 |
2.2 奶牛精饲料加工工艺 (见图3) |
2.3 肉牛膨化饲料的加工工艺 (见图4) |
2.4 牛饲料压片加工工艺 |
2.5 牛精饲料的混合均匀度 |
2.6 牛精饲料的制粒 |
2.7 糖蜜添加 |
2.8 犊牛的代乳剂及牛放牧时的补充饲料 |
2.8.1 犊牛代乳剂的加工工艺 (见图5) |
2.8.2 牛块状补充饲料加工工艺 |
2.9 奶牛和肉牛饲料原料中允许霉菌毒素污染的要求 |
2.1 0 散装全混合日粮TMR (Total Mixed Rations) 饲料 |
2.1 0. 1 散装全混合日粮 (TMR) 饲料 |
2.1 0. 2 散装全混合日粮 (TMR) 饲料主要特征 |
2.1 0.2.1 精粗混合料 |
2.1 0.2.2 高水分饲料 |
2.1 0.2.3 运用散装全混合日粮 (TMR) 的优点 |
2.1 0.2.4 散装TMR饲料混合设备 |
3 总结 |
(8)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文献综述 |
1 酵母培养物 |
1.1 酵母培养物简介 |
1.2 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1 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 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及发酵参数的影响 |
1.2.3 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肉品质的影响 |
1.3 酵母培养物作用的机制 |
1.3.1 营养改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 |
1.3.2 小肽营养代谢理论 |
2 影响酵母培养物作用的因素 |
2.1 日粮组成 |
2.2 菌株差异 |
2.3 动物品种及年龄 |
二、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与材料仪器 |
1.2.1 试验动物 |
1.2.2 试验材料 |
1.2.3 试验仪器 |
1.3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1 试验日粮 |
1.3.2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5.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1.5.2 肌肉品质指标测定 |
1.5.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 |
1.5.4 肌肉脂肪酸组成测定 |
1.5.5 经济效益分析 |
1.5.6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
1.5.7 瘤胃上皮形态测定 |
1.5.8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测定 |
1.5.9 肌肉中FAS及 H-FABP基因表达量测定 |
1.6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酵母培养物对牦牛生长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2 酵母培养物对牦牛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2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
2.3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4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金川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2.5 经济效益分析 |
2.6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6.1 OTU数目和Alpha多样性指数结果 |
2.6.2 Venn图 |
2.6.3 瘤胃微生物分类分析 |
2.7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瘤胃VFA浓度及瘤胃上皮形态的影响 |
2.7.1 瘤胃内VFA分析结果 |
2.7.2 瘤胃上皮形态分析结果 |
2.8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生长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表观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3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
3.4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中功能性脂肪酸的影响 |
3.5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3.6 经济效益分析 |
3.7 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3.7.1 酵母培养物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7.2 酵母培养物对瘤胃VFA组成的影响 |
3.7.3 酵母培养物对瘤胃上皮形态的影响 |
3.8 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四、总体讨论、结论及创新点 |
1 总体讨论 |
2 结论 |
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营养舔砖对肉牛瘤胃发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舔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营养舔砖的国外研究现状 |
1.1.2 营养舔砖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 舔砖的原料及作用 |
1.2.1 糖蜜 |
1.2.2 麸皮 |
1.2.3 膨润土等粘合剂 |
1.2.4 水泥或生石灰水泥 |
1.2.5 矿物质元素 |
1.2.6 其他添加剂 |
1.3 饲喂复合营养舔砖对反刍动物的效果 |
1.3.1 提高采食量 |
1.3.2 提高日粮干物质消化率与利用率 |
1.3.3 提高日增重 |
1.3.4 预防和治疗牛羊的某些疾病 |
1.4 总体思路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 |
2.3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4 试验方法 |
2.5 饲养管理与试验日粮 |
2.6 试验样品采集与测定 |
2.6.1 干物质采食量 |
2.6.2 日增重 |
2.6.3 血液生理化以及相关激素的测定 |
2.6.4 瘤胃内环境指标的测定 |
2.6.5 试验牛屠宰性能的测定 |
2.6.6 盈利计算 |
2.6.7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营养舔砖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1 营养舔砖对肉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3.2 营养舔砖对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3.2.1 营养舔砖对瘤胃PH的影响 |
3.2.2 营养舔砖对瘤胃VFA浓度的影响 |
3.2.3 营养舔砖对瘤胃BCP浓度的影响 |
3.2.4 营养舔砖对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 |
3.3 营养舔砖对肉牛血液生理化指标及相关激素指标的影响 |
3.3.1 营养舔砖对肉牛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
3.3.2 营养舔砖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激素的影响 |
3.4 营养舔砖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3.4.1 营养舔砖对牛肉优质肉块的影响 |
3.4.2 营养舔砖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3.5 计算经济利润 |
4 总体讨论与结论 |
4.1 总体讨论 |
4.1.1 营养舔砖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营养舔砖对肉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4.1.3 营养舔砖对肉牛血液生理化指标的影响 |
4.1.4 营养舔砖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4.1.5 营养舔砖对肉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4.2 总体结论 |
4.3 论文创新点 |
4.4 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反刍动物舔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舔砖的种类及成分 |
2 舔砖的原料及作用 |
2.1 尿素 |
2.2 糖蜜 |
2.3 麸皮 |
2.4 膨润土等粘合剂 |
2.5 水泥或生石灰 |
2.6 矿物质元素 |
2.7 其他添加剂 |
3 舔砖的研制方法 |
3.1 生产工艺 |
3.2 粘结剂的选择与利用 |
4 舔砖的饲用价值 |
4.1 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 |
4.2 防治家畜营养缺乏症 |
4.3 促进家畜的生长繁殖 |
4.4 维持家畜机体的电解质平衡 |
5 舔块应用效果 |
5.1 对肉牛饲喂的影响 |
5.2 对奶牛饲喂的影响 |
5.3 对羊饲喂的影响 |
5.4 其它草食动物 |
6 舔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7 我国的舔砖生产存在的问题 |
8 舔砖的应用前景 |
9 展望 |
四、块状饲料添加剂饲喂肉牛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D]. 孙轶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
- [2]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3]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D]. 李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七味地藿颗粒的制备及其对种公驴精液品质的影响[D]. 杨耀森. 聊城大学, 2019(01)
- [5]一种气候耐受型绵羊营养舔砖的研制及饲喂效果的研究[D]. 幸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金远铭. 延边大学, 2019(01)
- [7]谈牛饲料加工工艺[J]. 王永昌,王四维. 饲料工业, 2019(07)
- [8]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谭子璇.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营养舔砖对肉牛瘤胃发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 孙那申双合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10]反刍动物舔砖综述[J]. 胡勇.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