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演变论文-李元,张弛,蔡钰,杨昊烨,王泽明

地貌演变论文-李元,张弛,蔡钰,杨昊烨,王泽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沙坝,物模试验,波浪破碎,地貌响应

地貌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元,张弛,蔡钰,杨昊烨,王泽明[1](2019)在《风暴条件下人工沙坝地貌形态演变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岸人工沙坝养滩是沙质海岸整治修复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往的大量研究集中于人工沙坝的遮蔽效应,其物理机制已较为清晰,实际工程效果也得到了较多认识。人工沙坝自身的形态演变与养滩效果和周期紧密相关,但目前研究相对较少。在波浪水槽中开展了物模试验,考虑了不同冲淤特征的背景地形和不同设计参数的人工沙坝。试验中观测到人工沙坝在风暴条件下向岸移动的现象,伴随着沙坝形态衰减和向海侧坡度逐渐变缓。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沙坝的遮蔽效应是动态的,与其形态的衰减程度有关。人工沙坝坝顶水深越浅,其消浪能力越强,对后方掩护区的遮蔽效应越显着。(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2](2019)在《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陈沈良,谷硕,姬泓宇,徐丛亮[3](2019)在《新入海水沙情势下黄河口的地貌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流域气候变化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河口区地貌演变也随之改变。为了解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现行黄河口地貌演变特征,基于利津站水沙数据和现行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由"水少沙多"向"枯水少沙"转变,入海泥沙持续减少,悬沙浓度降低,泥沙颗粒粗化;2002-2015年持续调水调沙的14年间入海泥沙共19.79亿t,其中有8.34亿m~3(13.09亿t)泥沙沉积在现行河口滨海区,而2016年由于水量极枯调水调沙首次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蚀退,净蚀退量达0.72亿m~3(1.13亿t),现行河口2~5 m水深平均侵蚀厚度为0.38 m,对入海水沙锐减的响应最为突出;维持现行河口滨海区冲淤平衡的入海泥沙通量临界值为1.3亿t/a,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的改变使河口地貌演变将出现新的态势。(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龚政,张岩松,赵堃,周曾,张长宽[4](2019)在《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风暴作用对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的地貌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对海岸工程的安全以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研究方法、演变特点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的研究进展。认为淤长型潮滩风暴剖面的形态特征一般呈"中间冲刷,两端淤积",但其动力机制研究系统性还不够;盐沼可以较好地削弱风暴,起到固沙效果,但其侧向演变值得进一步关注;风暴作用下潮沟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其中潮沟摆动及其岸壁侵蚀机理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现场资料的获取,并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加强对风暴作用下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机理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伊锋,李雪艳,战超,王庆[5](2019)在《基于冲淤面积法的莱州湾东岸典型岸段地貌冲淤演变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地貌冲淤演变较为典型的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为研究对象,在海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基础上,利用Arcgis提取6条岸线,采用冲淤面积法对不同时期的地貌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以蚀退为主,伴有部分淤进。蚀退面积为13.2×10~5m~2,时间集中在1959—1969年、1984—1998年,其中界河口附近蚀退尤为严重;淤进面积为9.5×10~5m~2,时间集中在在1959—1969年、1998—2006年,其中石虎嘴岬角附近淤进最为剧烈。进一步分析表明,10年尺度上,界河口—石虎嘴在海岸工程、水库拦沙和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5次岸线蚀退和淤进的交替。(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缴健,高祥宇,丁磊,张新周[6](2019)在《分汊河口地貌演变对整治工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概化分汊河口为研究对象,针对两汊中长期地貌演变对整治工程响应的问题,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整治工程前后分别进行20年地貌演变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对落潮含沙量影响较大,工程汊道落潮分沙比有显着下降;整治工程主要导致工程汊道坝田区淤积和航道冲刷,同时也增加了非工程汊道的冲刷及淤积厚度;工程后工程汊道淤积量增加,冲刷量减小,冲淤总量减小,非工程汊道淤积量不变,冲刷量增加,冲淤总量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张明媚,薛永安,吕义清,乔清海[7](2019)在《地下采煤扰动影响区数字地貌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太原西山矿区杜儿坪煤矿南叁盘区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开采前、开采后和当前3期1∶10 000地形图为数据源,以ArcGIS为实验平台,以坡度、坡向和地势起伏度为数字地貌演化分析因子,进行了研究区受地下采煤扰动影响下数字地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坡度与地势起伏度因子能很好地反映地下采煤扰动影响所带来的采煤区数字地貌演变特征,而坡向也有一定的反映。(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5期)

戴玮琦,李欢,龚政,张长宽,周曾[8](2019)在《无人机技术在潮滩地貌演变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加剧,潮滩正面临着严重威胁,掌握其形态变化规律是研究潮滩系统对外在条件响应的直接手段。以江苏斗龙港潮滩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结合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重建潮滩叁维点云,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分析潮滩滩面及潮沟系统年内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潮滩高程测量精度优于9 cm,水平精度优于2 cm;高程年内变化较大,变幅高达±0.5 m;潮沟短历时变化剧烈,无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潮沟发育过程中,宽深比范围为10~25。无人机技术不仅可以监测粉砂淤泥质潮滩滩面变化趋势,还可以观测到卫星难以捕获的中小型潮沟短历时发育过程,可为监测河口海岸短周期动力地貌过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陈可锋,郑金海,陆培东,王艳红,张弛[9](2019)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部海底地形而独立存在;不同初始地形下只要泥沙供给充足,经过150年左右潮流动力对地形不断塑造,辐射状"水道-沙脊"相间的地貌格局都能基本形成;辐射沙脊群是废黄河北归约150年后,随着废黄河水下叁角洲不断被侵蚀,辐聚辐散的潮流对不同来源物质重新塑造的结果,是动力-泥沙-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宫清华,周晴,李平日,刘旭拢[10](2019)在《珠江口伶仃洋地貌特征演变与纳潮能力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珠江口伶仃洋地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水动力环境,致使纳潮能力也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以珠江口伶仃洋地貌变化和纳潮能力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百年来的古地图资料、人类活动和水文特征等资料,通过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学、遥感学、历史地理学等方法,反演内伶仃洋形态变化过程,探讨1906年以来珠江口伶仃洋的地貌变化过程。采用岸线分维数、形状指数、纳潮量、潮差消减能力,定量反映地貌变化对纳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06-2014年,地形演变造成伶仃洋纳潮量减少了14.50%;1971-2014年,伶仃洋纳潮量减少了11.27%。海岸线的变化引起纳潮能力逐渐变弱,潮差沿程变化率减小了0.23,尤其是自1971年以来,因堤围等建设,河口岸线逐渐平直,纳潮能力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地貌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元,张弛,蔡钰,杨昊烨,王泽明.风暴条件下人工沙坝地貌形态演变试验研究[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2].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9

[3].陈沈良,谷硕,姬泓宇,徐丛亮.新入海水沙情势下黄河口的地貌演变[J].泥沙研究.2019

[4].龚政,张岩松,赵堃,周曾,张长宽.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9

[5].伊锋,李雪艳,战超,王庆.基于冲淤面积法的莱州湾东岸典型岸段地貌冲淤演变定量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6].缴健,高祥宇,丁磊,张新周.分汊河口地貌演变对整治工程的响应[J].海洋工程.2019

[7].张明媚,薛永安,吕义清,乔清海.地下采煤扰动影响区数字地貌时空演变特征[J].煤矿安全.2019

[8].戴玮琦,李欢,龚政,张长宽,周曾.无人机技术在潮滩地貌演变研究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19

[9].陈可锋,郑金海,陆培东,王艳红,张弛.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9

[10].宫清华,周晴,李平日,刘旭拢.珠江口伶仃洋地貌特征演变与纳潮能力变化研究[J].海洋学报.2019

标签:;  ;  ;  ;  

地貌演变论文-李元,张弛,蔡钰,杨昊烨,王泽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