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uatus)是比较原始的物种之一,由于环境恶化和滥捕滥杀等原因曾濒临灭绝,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蟒蛇研究的系统资料。本文以蟒蛇(P.molurus bivittatus)为研究对象,以蟒蛇的保护和疾病的防治为主线,运用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蟒蛇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对实验蟒蛇进行解剖,然后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微生物学和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法对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鉴定并筛出治疗药物,旨在为蟒蛇的科学研究、人工繁育和野外保护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技术支持,以保护濒危的野生蟒蛇资源,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主要得到了以下几项重要成果:1、蟒蛇性别鉴定法:雄性尾巴比较瘦尖,并逐渐变细,后肢遗迹明显,用力挤压尾部可见到2个半阴茎,鉴定针插入生殖孔的长度一般占10-17片尾部鳞片:雌性尾部丰满,并且突然变细,后肢遗迹退化,用力挤尾部也看不到生殖器,鉴定针插入生殖孔的长度一般占4-5片尾部鳞片。2、蟒蛇平均腹鳞数为262片,其数量与性别、年龄、体长无关(p>0.05)。3、蟒胆位于最后一片腹鳞的103.58片处,距身体最前端和最末端长度的比平均为5:4。胆长平均占6.83片腹鳞,约占身体长度的2.14%。一岁蟒蛇平均胆囊长为2.73cm,三岁的为5.31cm。随着年龄的增长,腹鳞宽度的平均增长速度大于蟒胆的增长速度。4、心脏位于第一片腹鳞的第57.5片处,距身体最前端和最末端长度的平均比为1:4。心脏长平均占7-9片腹鳞,约占体长的2.51%。一岁蟒蛇平均心脏长为2.73cm,二岁左右的为3.68cm,三岁的为5.31cm。5、本次疾病主要是由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引起的急性肠炎,治疗的最佳药物是哌拉西林。发病对象主要是刚出壳后3月龄左右的小蟒,暴发时间在5-10月份。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常出现精神萎靡,头部低垂,尾部来回摆动,身弯曲着痛苦地挣扎,有时用嘴撕咬自己的身体。肠道浮肿,肠道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出血、淤血,肠内膜上有层乳白色、黄米粒大小、密集排布的假膜,肠内容物呈水状或豆腐渣状,有的肠系膜上的脂肪颗粒变红,严重的还会引发肝炎、肺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