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与宗教对话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宗教学
作者: 张成钧
导师: 陈兵
关键词: 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中道思想,宗教对话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名为“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与宗教对话”。其中,如来藏学乃印度大乘佛教三大主流之一,是除了中观学、唯识学之外的另一重要学派,以标榜自性清净心为极则,之后便以此不共的佛性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重点宗派的主要发展脉动。中道思想,不偏两边极端、持守中庸之道,则是人类文明渊远流长的精神遗产之一,自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提倡、东方儒道二家的强调,乃至于印度古老奥义文化的呈出以及佛教义理丰富又多元的表现,再再使得中道思想历久弥新,直至现代绵延不息。宗教对话,则是近百年来宗教学研究发达、宗教关系日趋密切之后,于当今宗教讨论中最为前沿的热点之一,它是理性危机后的一次反潮,是宗教复兴时的一种表征,更是全球化之际凝聚起的一项精神会遇,亦将是未来开启世界和平的一副关键锁钥。 “如来减学如何能够开展出现代意义?”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根本动机。 随着这一动机的引发,就必须选择如来藏学和现代意义二者之间得以产生接轨的代表,因此,在如来藏学这一方,我们以“中道思想”为呈出,而在现代意义这一边,则以“宗教对话”为表现。故而,本论文的主旨即是藉由渊远流长的如来藏学中道思想与当代前沿的宗教对话之间的交流会通,藉由此会通之后所产生的深刻价值,将如来藏学的现代意义彰显出来。 关于论文构思的进路方面。为何选择“如来臧学”做为对话之基础?为何选择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做为对话之平台?最后,又为何选择“宗教对话”作为会遇之交集点呢?首先,选择以“如来藏学”做为对话之基础,一方面有其佛教历史发展的延续意义,另一方面则有适应当代思潮的需求意义。为何选择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做为对话之平台?这亦有其内、外部的因素。从佛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标
二、前人研究之成果
三、研究资料之范围
四、论文章节之纲要
第二章 中道思想—从西方到东方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
第二节 儒家与道家
一、《尚书》、《易经》的中道
二、《论语》、《孟子》的中道
三、《中庸》的中道
四、老庄的中道
第三节 佛教
一、原始佛教
二、中观学
三、唯识学
第四节 中道思想的多元性与归元性
第三章 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以印度经论为主
第一节 印度如来藏学之介绍
一、如来藏学的地位
二、如来藏经论介绍
三、如来藏词义略析
四、如来藏溯源问题
第二节 如来藏学的基本义理
一、宣说如来藏之意趣
二、信心与发心之所依
三、如来藏殊胜之体性
四、转依与果德之成就
第三节 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
一、实践中道
二、义理中道
第四章 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以中国宗派为主
第一节 天台宗
一、如来藏的中道性在天台宗的表现——空假中
二、从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悟入实践中道性
第二节 华严宗
一、如来藏的中道性在化严宗的表现——圆融
二、从华严宗的法界观法进趣圆融中道性
第三节 禅宗
一、如来藏的中道性在禅宗的表现——不二
二、从禅宗的不二法门开展本心中道性
第四节 如来藏学中道思想的特色
第五章 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与宗教对话
第一节 全球伦理
一、全球伦理的缘起、特色与内容
二、全球伦理导向宗教对话
第二节 宗教对话
一、宗教对话的内涵
二、宗教对话的深义
第三节 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与宗教对话
一、心性中道与全球伦理
二、心性中道与宗教对话
1. 多元文化迈向中道
2. 宗教多元开展对话
3. 中道对话归元心性
结语: 如来藏学中道思想的愿景
参考文献
声明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5-12
参考文献
- [1].《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 聂伟荣.北京大学2008
- [2].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D]. 张云江.中国人民大学2008
- [3].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方式[D]. 高虹.上海大学2010
- [4].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 刀吉仁青.西北民族大学2010
- [5].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D]. 陈芷烨.湘潭大学2008
- [6].法藏圆融之“理”研究[D]. 孙业成.苏州大学2009
- [7].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D]. 张子建.中央民族大学2015
- [8].天台智顗思想研究[D]. 韩艳秋.陕西师范大学2010
- [9].无尽的现象圆融[D]. 稂荻.吉林大学2011
- [10].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 夏金华.华东师范大学2002
相关论文
- [1].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D]. 成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2].“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D]. 孔祥玲.四川大学2004
- [3].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D]. 尹邦志.四川大学2004
- [4].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D]. 刘亚明.四川大学2005
- [5].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 宋玉波.西北大学2004
- [6].宗喀巴大师的宗教伦理思想研究[D]. 李元光.四川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