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

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以史为鉴,以人为本。”20世纪是翻译的世纪。20世纪百年翻译史是人类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在长期的文学翻译活动中,众多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就译事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对翻译活动、文学翻译的特殊本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文学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学者在全面梳理了我国翻译研究现状之后,认为目前的翻译研究显示出不平衡的特征,如文学翻译少,部分研究还比较零散,特别是在翻译家研究中。正如穆雷教授所言:“我国对翻译家的研究往往只有研究对象去世之后才能总结其翻译经验,回顾其翻译历程”。如《翻译家周作人论》、《翻译家鲁迅》、《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和《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等,都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探测性的研究,因翻译家的逝世,其研究无法得到被研究者的回音与确认。殊不知翻译家的研究绝非仅仅是整理他们的译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成熟过程和翻译观念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某种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只有通过与翻译家面对面的交流,亲耳聆听并记录一些他们没有写出来的感受,才能使研究更加真实、生动、可靠、全面。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年近八旬、精神矍铄的全国资深翻译家高健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梳理,探寻其翻译轨迹,彰显其翻译协调理论。全文从高健翻译协调理论写作的缘起入手,剖析我国文学翻译研究现状,探索翻译协调理论的创立背景、协调理论产生的客观需要和理论依据、协调理论的科学定义与实施策略,筛选文学翻译中十对主要矛盾的协调处理进行理论阐述,结合高健等名家译文进行实例论证与赏析,进一步阐述协调理论是高健翻译四论(相对理论、复式语言理论、语言个性理论以及停顿理论)之核心。同时,挑选典型实例论证协调理论的发展方向与完善途径,并以高健访谈录的形式,探索高健成功翻译之历程,有力论证了协调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全文分为六大部分:一、绪论简述二十世纪文学翻译之研究成果,从翻译家研究之缺憾入手,阐述翻译家高健研究之缘起,介绍其丰硕的翻译成果,阐述其翻译思想研究之意义。二、翻译协调理论概述阐述协调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需要,探究协调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语言学、心理学研究之契合,从共时矛盾与历时矛盾两方面对协调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论证协调理论是文学翻译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的始终。并对高健协调理论的定义、协调的对象与协调的实施策略(协调的前提与条件、协调的标准与要求、协调的幅度与范围、协调的效果与目的、协调的方面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证,帮助读者在全面了解协调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协调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三、翻译中诸关系与矛盾之协调从文学翻译中五组对立关系(译出原文的词还是译出原文的意,译文应像原文还是像译文,译文应反映原文的风格还是译者自己的风格,译文应保持原文的时代性还是选用译文同时代作品的词汇,译文应对原文完全照搬还是适度增减)、八组对话关系(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与译者、读者与译者,原文风格与译者、文化语境与译者、译文风格与译者以及社会与译者)的协调统一入手,分析论证文学翻译中十对主要矛盾之协调统一。即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协调统一、内容与形式之协调统一、整体与细节之协调统一,语言的自然性与民族性之协调统一,英汉民族思维之协调统一、形合与意合之协调统一、异化与归化之协调统一、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之协调统一、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协调统一、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之协调统一。该部分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例证。四、翻译协调之例证通过选取高健翻译的经典散文和《盖兹堡献仪演说》的四个不同译本进行对照赏析,凸显高健协调翻译之高妙,并以夏济安先生和高健翻译的《英国乡村》的诸多片段进行对比,启发读者思考,祈望读者尝试运用协调理论对译文进行客观分析,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选取高健译作《记得我们当年分手》、《圣塞西莉亚之歌》为典型译例,结合散文翻译协调理论与诗歌鉴赏之六角度、五标准、三美论与两认识的协调理论,论证高健协调翻译之广泛性与实用性。同时,本章还选取著名翻译家朱虹的汉译英作品和诸多翻译大家对嵌字特例所作的不同翻译给予逐一剖析,多角度论证协调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指导作用。最后补充以协调理论指导的自我实践,多角度论证协调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五、协调理论之发展与完善论述协调理论与高健其他四论(相对理论、复式语言理论、语言个性理论、停顿理论)之互补性,结合高健翻译实例,论证协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六、高健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回顾全文,围绕高健协调理论的起源、发展、完善进行深入探讨与论证,真实、全面、客观地再现高健协调翻译实践与协调理论形成之历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尝试突破翻译人物个案研究中面面俱到之传统模式,将研究聚焦于高健协调翻译理论,结合大量实例分析论证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该研究方法重点突出,人物个性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便于读者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把握翻译协调理论,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2)通过作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交流,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既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依据,也为后人对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3)尝试将翻译协调理论以规范、凝练的语言科学定义,追溯“调和”到“协调”的转变,阐释协调理论之内涵。(4)强调以追求“真、善、美”的协调统一为翻译的最高理想,取各家所长,将“协调为手段,和谐为目标”贯穿于翻译全过程。(5)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以和谐的态度、协调的手段,共同查找被研究者翻译实践中的缺憾,探索翻译协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这在翻译研究史上并不多见。(6)对研究者访谈录的整理,既真实再现了该文的写作心路,也为后人对翻译家的研究开启了思路,使其研究的鲜活性与可靠性得到最大程度提升。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理论阐释为基础,以实例分析为手段,沿着高健协调理论之主线,探索其翻译实践,挖掘协调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之契合点,论证协调理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在问题切入点、研究方法和素材的收集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但同时在研究范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可拓展空间。总之,高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翻译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待于学者进一步发掘,以便为高健的翻译研究乃至整个翻译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引发更深的思考。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健翻译协调思想研究背景
  • 1.2 高健翻译成就及翻译思想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翻译协调理论概述
  • 2.1 翻译协调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 2.2 翻译协调理论产生之客观需要
  • 2.3 翻译协调之理论探究
  • 2.3.1 翻译协调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语言学、心理学研究之契合
  • 2.3.1.1 翻译协调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之契合
  • 2.3.1.2 翻译协调理论与西方语言学研究之契合
  • 2.3.1.3 翻译协调理论与心理学研究之契合
  • 2.3.2 从共时矛盾和历时矛盾分析协调之必要性
  • 2.3.3 协调贯穿于翻译之全过程
  • 2.3.3.1 协调是文学翻译之指导思想
  • 2.3.3.2 协调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之始终
  • 2.3.4 翻译协调理论之内涵
  • 2.3.4.1 翻译协调理论之定义
  • 2.3.4.2 翻译协调之对象
  • 2.4 翻译协调理论之实施策略
  • 2.4.1 协调之前提与条件
  • 2.4.2 协调之标准与要求
  • 2.4.3 协调之幅度与范围
  • 2.4.3.1 中外协调幅度之理论依据
  • 2.4.3.2 协调幅度之内涵
  • 2.4.3.3 协调之目的与效果
  • 2.4.3.4 协调之方面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翻译中诸关系与矛盾之协调
  • 3.1 文学翻译中五组对立关系之协调
  • 3.2 文学翻译中八组对话关系之协调
  • 3.3 文学翻译中十对主要矛盾之协调
  • 3.3.1 艺术性与科学性之协调统一
  • 3.3.1.1 艺术性与科学性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1.2 艺术性与科学性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2 内容与形式之协调统一
  • 3.3.2.1 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2.2 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3 整体与细节之协调统一
  • 3.3.3.1 整体与细节概念之厘定
  • 3.3.3.2 整体与细节之关系
  • 3.3.3.3 整体与细节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3.4 整体与细节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4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之协调统一
  • 3.3.4.1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概念之厘定
  • 3.3.4.2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4.3 语言民族性与语言自然性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5 英汉民族思维之协调统一
  • 3.3.5.1 英汉民族思维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5.2 英汉民族思维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6 形合与意合之协调统一
  • 3.3.6.1 形合与意合概念之厘定
  • 3.3.6.2 英汉语句子特点之分析
  • 3.3.6.3 形合与意合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6.4 形合与意合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7 异化与归化之协调统一
  • 3.3.7.1 引言
  • 3.3.7.2 异化与归化概念之厘定
  • 3.3.7.3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7.4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8 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之协调统一
  • 3.3.8.1 我国文章风格研究之追溯
  • 3.3.8.2 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8.3 历史风格与时代风格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9 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协调统一
  • 3.3.9.1 风格研究之起源
  • 3.3.9.2 文章风格研究之发展
  • 3.3.9.3 风格之内涵
  • 3.3.9.4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9.5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协调统一之实践
  • 3.3.10 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之协调统一
  • 3.3.10.1 引言
  • 3.3.10.2 翻译中创造力发挥之限度
  • 3.3.10.3 “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协调统一之理据
  • 3.3.10.4 “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协调统一之实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翻译协调之例证
  • 4.1 英汉协调翻译之例证
  • 4.1.1 美文之协调翻译
  • 4.1.2 《盖兹堡献仪演说》四个译本比照
  • 4.1.3 散文《英国乡村》两个译本比照
  • 4.1.4 诗歌之协调翻译
  • 4.1.4.1 引言
  • 4.1.4.2 诗歌鉴赏理论之协调性
  • 4.1.5 诗歌译文鉴赏之实践
  • 4.1.5.1 六角度鉴赏译文《记得当年我们分手》
  • 4.1.5.2 三美论鉴赏译文《记得当年我们分手》
  • 4.1.5.3 《圣塞西莉亚之歌》协调译文之多角度赏析
  • 4.2 汉英协调翻译之例证
  • 4.3 “嵌字游戏”之协调翻译
  • 4.4 协调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尝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调理论之发展与完善
  • 5.1 协调理论之发展
  • 5.1.1 协调理论
  • 5.1.2 相对理论
  • 5.1.3 复式语言理论
  • 5.1.4 语言个性理论
  • 5.1.5 停顿理论
  • 5.2 协调理论之完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高健先生访谈
  • 参考书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考而不死是为神》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以郭沫若翻译理论为指导[J]. 英语广场 2020(04)
    • [2].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金融时报》新闻的英汉翻译[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7)
    • [3].翻译理论综述的翻译中心法——兼评《翻译理论》[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02)
    • [4].转换生成语法与奈达的翻译理论[J]. 赤子(上中旬) 2016(23)
    • [5].本地化是翻译理论的新范式吗?[J]. 上海翻译 2017(03)
    • [6].奈达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学之“面对面”[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02)
    • [7].从文化翻译理论看《骆驼祥子》文化专有项翻译[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5)
    • [8].翻译理论创新型教材的尝试——评詹妮·威廉姆斯的新著《翻译理论》[J]. 东方翻译 2016(04)
    • [9].奈达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学之“面对面”[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0].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以葛浩文的《骆驼祥子》英译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1)
    • [11].国际视野下的翻译理论面面观[J]. 记者观察 2018(23)
    • [12].英语翻译理论研究方法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9)
    • [13].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3)
    • [14].第十一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荆州召开[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11)
    • [15].奈达翻译理论之贡献与局限[J]. 文教资料 2012(29)
    • [1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J]. 校园英语 2018(14)
    • [17].林语堂翻译理论评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0)
    • [18].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分析[J]. 长江丛刊 2016(35)
    • [19].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的“雅”——浅谈英语翻译技巧的艺术性提升[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9)
    • [20].阐释学翻译理论与史料文本翻译的解读[J]. 牡丹 2016(22)
    • [21].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J]. 明日风尚 2017(12)
    • [22].纽马克自然翻译理论在英译汉中的应用——对《小妇人》两中译本的对比分析[J]. 校园英语 2017(15)
    • [23].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初探[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7)
    • [24].生态翻译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应用[J]. 山西青年 2017(14)
    • [25].试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J]. 校园英语 2017(22)
    • [26].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译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 2017(15)
    • [27].俄罗斯翻译理论的两大流派及其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借鉴意义[J]. 长江丛刊 2017(26)
    • [28].周氏兄弟关于翻译“信”的观点比较——以书信和序文为中心[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29].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的比较和分析[J]. 智富时代 2017(08)
    • [30].翻译理论怎样帮助翻译实践[J]. 英语世界 2017(09)

    标签:;  ;  ;  

    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