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首例境外艾滋病感染者调查报告

合肥首例境外艾滋病感染者调查报告

一、合肥首例外籍HIV感染者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崔瑛[1](2021)在《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戚小华,刘碧瑶,王臻,张人杰[2](2021)在《浙江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浙江省2020年9月1日加强入境人员管控后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特征,为防控境外输入COVID-19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9月1日—2021年1月28日浙江省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的个案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描述性分析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和输入来源。结果 2020年9月1日—2021年1月28日浙江省共报告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136例,其中确诊病例38例,占27.94%;无症状感染者98例,占72.06%。无死亡病例。无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确诊病例报告。10例确诊病例和58例无症状感染者在入境口岸发现,7例无症状感染者在入境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后居家健康观察期间发现,其他病例均在入境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期间发现。2020年9月1日—2021年1月28日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总体呈散发态势;年龄以20~<40岁为主,83例占61.03%;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为主,45例占33.09%。136例境外输入病例来自32个国家,其中菲律宾最多,为26例;境外输入病例多经杭州、宁波、上海等口岸入境。结论 2020年9月1日—2021年1月28日,浙江省境外输入病例报告呈散发态势,以无症状感染者居多,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为主,主要来自菲律宾。应重点加强口岸入境人员核酸检测、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严防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疫情传播。

高婧[3](2021)在《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血液宏基因组分析,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微生物组,分析健康献血人群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新发病原体,再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病原体的核酸及抗体流行情况,旨在对我国采供血机构健康献血者血液中新发病原体感染风险做出初步评估。方法(1)高通量测序与血液宏基因组学分析 收集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武汉市、昆明市和南京市5个地区的健康献血者血液样本共9 113(人)份。5个地区的血清样本分别汇集成5个master pool。分别提取5个地区血清master pool样本病毒总核酸。每个核酸样本分别取其中100μL逆转录成cDNA。5个地区共10份核酸样本进行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通过微生物基因序列比对,对微生物注释分类。(2)HSV 基于 SYBR Green qPCR 体系建立 通过 NCBI Nucleotide 查询 HSV-1和HSV-2全基因组序列,用BLAST 比对出共有序列。根据共有序列设计HSV-1和HSV-2通用引物。合成引物和产物质粒,引物和质粒相互验证,优化实验条件,建立qPCR检测方法。(3)HSV流行病学调查 随机抽取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5个地区共2 779(人)份血清样本,用ELISA法检测HSV-1和HSV-2特异性抗体。武汉和昆明样本以三阶结构汇集法汇集血清mini pool,凉山、南京和德宏样本以矩形阵列方式汇集血清mini pool。汇集的mini pool样本及可疑阳性的单人份样本逐一行qPCR检测。统计各地区特异性抗体及HSV DNA 阳性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健康献血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献血频次等HS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凉山DNA pool和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5(0.01%)、0,细菌213 057(94.24%)、4 105 600(98.15%),真核生物 10623(4.70%)、18446(0.44%);文山 DNA poo l和 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0、0,细菌 653 972(98.25%)、4417409(98.17%),真核生物 8 657(1.30%)、16487(0.37%);武汉DNA pool和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64(0.02%)、0,细菌1 011 139(98.87%)、4718190(98.68%),真核生物 8 274(0.81%)、8 669(0.18%);昆明 DNA pool 和 cDNA pool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2 702(0.35%)、6 966(0.13%),细菌 3 648 382(99.43%)、5 117 838(98.84%),真核生物 3 750(0.1%)、10 395(0.20%);南京 DNA pool 和 cDNA pool 高通量测序结果中注释为病毒的reads及其在微生物组中的比例分别为0、9 558(1.51%),细菌 96 327(92.00%)、527 378(83.27%),真核生物 3 511(3.37%)、37 920(5.22%)。(2)成功建立HSV基于SYBRGreenqPCR检测体系,检测下限为101copies/mL。(3)ELISA法检测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健康献血人群HSV-1总抗体阳性率依次为 8.70%(113/1 299)、39.13%(72/184)、29.35%(27/92)、38.36%(89/232)和 32.76%(76/232),HSV-2 总抗体阳性率依次为 18.32%(238/1 299)、38.04%(70/184)、36.96%(34/92)、40.09%(93/232)和 16.8%(40/232)。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健康献血人群HSV DNA 阳性率分别为0.77‰(1/1 299)、0、0.2%(2/1 000)、0.25‰(1/4 039)和 0。凉山 HSV-1 和 HSV-2 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凉山HSV-2健康献血人群中18~24岁的未婚彝族男性抗体阳性率最高。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于未知病原体的筛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健康献血者血液样本中存在大量微生物。HSV在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地区有一定的抗体流行率。HSV DNA在各地的流行率很低(低于0.2%)。我们的实验结果为血液微生物组研究及采供血机构完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了参考。

高婧,徐敏,李世林[4](2021)在《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文中指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输血相关病原体经输血传播风险逐渐减低,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新发再发病原体越来越多被认识到其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一些已知的,如疟原虫、人细小病毒B19、戊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登革病毒曾经在中国爆发或流行过,将来或可再次爆发流行,其对血液安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常规血液筛查的病原体筛查项目只有4种,由于新发再发病原体层出不穷,采供血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筛查制度,我国的血液筛查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再发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及采供血机构个性化病原体筛查策略制订的可行性。

李全平[5](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提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张青磊[6](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张世怡[7](2014)在《长春市宽城区建筑工人艾滋病、梅毒感染现状及KAP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梅毒疫情日益严峻。建筑工人数量的日益增加和流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在艾滋病、梅毒的传播和流行过程当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该人群以青壮年居多,多处于性活跃期,且社会支持少、个人防护意识差、流动性大,难以对其进行集中管理,是艾滋病、梅毒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人群,也是艾滋病、梅毒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点对象。目的了解宽城区建筑工人的艾滋病、梅毒感染现状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掌握其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提出针对建筑工人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以更好地遏制艾滋病、梅毒的传播。方法本研究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于20102013年间每年在宽城区流动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点抽取400名建筑工人进行一对一访谈式问卷调查,并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通过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录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Q等指标,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指标,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宽城区建筑工人平均年龄为38.00±11.00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占91.8%,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在本地居住时间为6个月及以上的仅占15.6%。2.20102013年各年度均未检出艾滋病阳性者。2010年未检出梅毒阳性者,2011年和2012年各检出梅毒阳性人数1例,阳性率均为0.25%,2013年检出梅毒阳性人数4例,阳性率为1.00%。4年间平均梅毒阳性率为0.38%。3.20102013年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1.25%,各年度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本地居住时间越短、文化程度越高者,艾滋病知晓率越高。4.20102013年间,未发现有吸毒行为的建筑工人。4年间最近一次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平均使用率为25.6%,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2.2%,有时使用的占76.2%,从未使用的占21.6%。20102013年间,共有5.3%的研究对象最近一年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为86.9%,最近一年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坚持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3.1%,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6.9%。4年间,共有3.6%的研究对象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侣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与临时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有74.1%的研究对象使用了安全套,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坚持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3.4%,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46.6%。5.<30岁的建筑工人最近一次和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以及最近一年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高于≥30岁的建筑工人。<30岁的建筑工人最近一年有临时性伴侣的比例高于≥30岁的建筑工人。婚姻状况为单身的建筑工人最近一年有商业性行为及临时性伴侣的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在婚或同居的建筑工人。少数民族建筑工人最近一次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高于汉族建筑工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建筑工人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最近一次和最近一年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均高于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建筑工人。结论1.宽城区建筑工人以已婚青壮年者居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流动性较大。2.20102013年期间,宽城区建筑工人未检出HIV阳性者,4年间平均梅毒阳性率为0.38%,处于低流行水平。3.建筑工人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距国家相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本地居住时间越短、文化程度越高者,艾滋病知晓率越高。4.宽城区建筑工人发生商业性行为和与临时性伴侣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低于其它地区,安全套使用率与其它地区相比相对较高,未发现有吸毒行为的建筑工人。

施亚利[8](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郝晓赛[9](2012)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提出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沈秀丹[10](2012)在《健康类专业报艾滋病新闻报道研究 ——以《健康时报》为研究样本》文中研究说明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难题,也是经济及社会问题。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不仅要对付这个病毒,同样重要的是要与涉及到这个疾病的某些观念、文化价值、社会禁忌、恶名和歧视作斗争。这其中媒体承担着重要功用。《健康时报》作为健康类专业报纸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从创刊之初就保持着对艾滋病的报道以及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本研究以《健康时报》创刊十年来的215份艾滋病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样本进行了解读,力图梳理总结该报艾滋病报道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以此来探讨我国艾滋病新闻报道的问题与对策,以期深度挖掘大众传媒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宣传作用。该文主要分为六大章节。在第一部分绪论中,文章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对国内外艾滋病新闻报道的研究概况做了系统总结;第三章对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加以简述;第四章,文章从报道版面、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新闻来源、议题内容等角度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量化统计,也基于报道标题、图片内容、艾滋病的形容或指代符号等方面对样本进行了文本分析;第五章根据前文的内容和文本分析归纳了《健康时报》在十一年里对艾滋病的报道所呈现出的优点和不足;文章的最后部分则根据《健康时报》呈现出的报道特点,并结合近年来其他媒体对艾滋病报道的相关状况,提出了艾滋病报道的改进路径。

二、合肥首例外籍HIV感染者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肥首例外籍HIV感染者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浙江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定义
    1.3 方法
2 结果
    2.1 浙江省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报告情况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人群分布
    2.5 境外输入病例输入来源及入境口岸分布
3 讨论

(3)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
    一 引言
    二 材料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样本制备和处置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试剂盒和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配制
        2.5.1 Agarose凝胶
        2.5.2 病毒总核酸提取试剂盒工作液配制
    三 方法
        3.1 技术流程示意图
        3.2 健康献血者血清样本汇集
        3.2.1 凉山和南京血清样本处理和汇集
        3.2.2 武汉、昆明和文山血清样本处理和汇集
        3.3 病原体富集
        3.4 病毒总核酸提取
        3.5 RNA逆转录
        3.6 Nano Drop 2000测定核酸浓度
        3.7 琼脂糖凝胶核酸电泳分析
        3.8 DNA回收纯化
        3.9 高通量测序
    四 结果
        4.1 测序DNA和cDNA样本制备
        4.2 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学分析
        4.2.1 高通量测序结果数据统计
        4.2.2 微生物分类
        4.2.3 5地区主要微生物种类
    五 讨论
第二部分 HSV在中国5地献血人群中的流行情况
    一 前言
    二 材料
        2.1 实验样本及处置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试剂盒和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试剂配制
        2.5.1 Magen病毒总核酸抽提试剂盒工作液配制
        2.5.2 LB液体培养基配制
        2.5.3 LB固体培养基配制
    三 方法
        3.1 技术路线示意图
        3.2 血清样本汇集策略
        3.2.1 矩形阵列式(Rectangulararray)
        3.2.2 三阶结构式(Three-stage hierarchical configuration)
        3.3 病毒总核酸提取
        3.4 HSV通用引物设计
        3.5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3.5.1 目的基因片段的连接
        3.5.2 目的基因片段的转化
        3.5.3 单克隆挑取和扩增
        3.5.4 质粒提取
        3.5.5 一代测序
        3.6 HSV基于SYBR Green qPCR检测体系
        3.7 HSV-1 IgG抗体检测
        3.7.1 实验原理
        3.7.2 操作流程
        3.7.3 计算和结果判定
        3.8 统计分析
    四 结果
        4.1 HSV基于SYBR Green qPCR体系建立
        4.1.1 引物验证
        4.1.2 最佳退火温度
        4.1.3 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生成
        4.1.4 阳性结果的判定
        4.2 凉山、武汉、昆明、南京和德宏血清样本HSV特异性抗体检出情况
        4.3 健康献血者mini pool和HSV抗体阳性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1 凉山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2 武汉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3 昆明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4 南京样本qPCR检测结果
        4.3.5 德宏样本qPCR检测结果
        4.4 健康献血人群HSV抗体及核酸流行情况人口学信息统计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INDEX)
个人简历
致谢

(4)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发再发输血传播病原体
    1.1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1.2 疟原虫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1.4 巴贝西虫
    1.5 人细小病毒B19
    1.6 登革病毒
    1.7 寨卡病毒
2 讨论

(5)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3.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1.2.2 批判安全研究
        1.2.3 “人的安全”理论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2.4.1 国家善治
        2.4.2 社会和谐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3.1 政治环境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3.2 经济环境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3.3.2 社会转型发展
    3.4 文化环境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3.5 国际环境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3.6 小结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7)长春市宽城区建筑工人艾滋病、梅毒感染现状及KAP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艾滋病
        1.1.1 艾滋病定义
        1.1.2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1.3 国内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1.2 梅毒
        1.2.1 定义
        1.2.2 国内外梅毒流行现状
    1.3 梅毒与艾滋病的关系
    1.4 建筑工人与艾滋病、梅毒疫情的关系
    1.5 建筑工人艾滋病预防控制现状
    1.6 研究地区艾滋病、梅毒疫情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抽样方法
    2.3 调查方法
    2.4 实验室检测
        2.4.1 HIV 抗体检测
        2.4.2 梅毒抗体检测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统计分析软件
        2.5.2 分析指标评定方法
    2.6 质量控制
        2.6.1 培训调查员
        2.6.2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6.3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2.6.4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1.1 年龄、性别特征
        3.1.2 婚姻状况
        3.1.3 户籍所在地
        3.1.4 民族分布
        3.1.5 在本地居住时间
        3.1.6 文化程度
    3.2 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状况
    3.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3.4 行为学特征
        3.4.1 建筑工人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
        3.4.2 建筑工人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3.4.3 建筑工人与临时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3.5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行为学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3.6.1 不同年龄组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比较
        3.6.2 不同婚姻状况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比较
        3.6.3 汉族与少数民族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比较
        3.6.4 不同文化程度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宽城区建筑工人人口学特征
    4.2 宽城区建筑工人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
    4.3 宽城区建筑工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4.4 宽城区建筑工人行为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问题说明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五、资料的使用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二、病原与病症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一、发现的过程
        二、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一、治疗
        二、灭螺
        三、管理粪便
        四、水源管理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五、推广快速疗法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一、“空前跃进”阶段
        二、“继续跃进”阶段
        三、“持续进行”阶段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一、成绩分析
        二、遗留问题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三、积极治疗
        四、重抓粪便管理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二、充实防治队伍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四、组织查螺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七、抓好预防工作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二、充实领导班子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四、急性感染研究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结语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9)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为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医院设计
    1.1 我国医院建筑现状与理论困境
        1.1.1 建设极化与本土研究匮乏
        1.1.2 医院特殊性与学科新方向
    1.2 选题概念界定与几点说明
        1.2.1 概念界定
        1.2.2 几点说明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1.3.1 医院建筑研究视角与现状
        1.3.2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1.3.3 建筑规划领域新研究动向
    1.4 研究目的与线索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线索
    1.5 研究方法与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引入:医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
        2.1.1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2.1.2 医学社会学主要内容和引入原则
        2.1.3 研究引入的主要概念与理论观点
    2.2 兼容: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视角
        2.2.1 建筑学领域的社会视角
        2.2.2 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发展
    2.3 整合:医院建筑研究领域已有社会思考
        2.3.1 英国:构筑建筑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2.3.2 荷兰:从封闭医疗城到开放式医院
        2.3.3 医院建筑设计的社会学拓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关联初探
    3.1 本研究范式构建
        3.1.1 范式释义
        3.1.2 本范式构建基础
        3.1.3 范式内容和框架
    3.2 医院各发展阶段的建筑演进研究
        3.2.1 研究定义与内容
        3.2.2 医院的派生与类型建筑
    3.3 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要素的互动
        3.3.1 社会结构、医疗不均等的建筑表达
        3.3.2 医疗体制对医院建筑的促进与制约
        3.3.3 医院社会角色影响设计重心的转变
        3.3.4 医院科层化和建筑服务目标的异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溯源: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4.1 西方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4.1.1 与医院同步的全科医生服务传统
        4.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4.2 西方医院发展分期与已有研究视角
        4.2.1 西方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4.2.2 西方已有研究的四种视角
    4.3 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医院建筑
        4.3.1 三种类型:合设、附设与独设
        4.3.2 建筑特点:医院“为神而建”
    4.4 贫民院与临终之家的医院建筑
        4.4.1 世俗社会的贫民院和临终者之家
        4.4.2 教会医院重启与宫殿式医院终结
    4.5 作为医学技术中心的医院建筑
        4.5.1 医院:从“社会仓库”到医学中心
        4.5.2 现代医院三特征:教会医院的遗产
        4.5.3 当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医院建筑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5.1 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5.1.1 此消彼涨的本土医学与西方医学
        5.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5.2 中国医院已有研究与发展分期
        5.2.1 中国已有研究的三种视角
        5.2.2 中国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5.3 作为行政机构与慈善场所的医院建筑
        5.3.1 汉至清末前的医院:官办机构与民间慈善事业
        5.3.2 传统中医医疗场所:控制模糊的亲情空间
    5.4 作为传教与殖民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5.4.1 清末沿开埠城市扩散的西医院
        5.4.2 医院建筑“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5.5 作为近代国家卫生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5.5.1 经济与社会动荡中的医院建筑
        5.5.2 复杂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筑表达
    5.6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卫生设施的医院建筑
        5.6.1 计划经济卫生保健政策与医院
        5.6.2 勤俭建国的首次医院建设浪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与中国医院建筑演进
    6.1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进程
        6.1.1 传染病医学社会学议题
        6.1.2 传染病“隐喻“与歧视
        6.1.3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
    6.2 中国传染病医院建筑的发展
        6.2.1 我国传染病医院发展
        6.2.2 传染病医院的“隔离”
        6.2.3 东北鼠疫后的滨江医院
        6.2.4 北京地坛医院的留与迁
        6.2.5 速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6.2.6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组建
    6.3 传染病对普通医院建筑的影响
        6.3.1 推动医院发展与体系化
        6.3.2 医院灵活应对突发疫情
        6.3.3 防感染空间措施的强化
        6.3.4 近现代卫生观念的改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当代医院建筑现状述评
    7.1 医改后近 30 年的医院建设
        7.1.1 医改三阶段与医院建筑发展
        7.1.2 医院评级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7.1.3 社会环境与建筑的同步国际
    7.2 现代医院场景与生活场景错位
        7.2.1 设计理论实践与社会议题重心错位
        7.2.2 设计理想愿景与使用错位
    7.3 医院建筑现存问题的社会学初步调研
        7.3.1 民众视角:医疗服务的场所
        7.3.2 医院工作者视角:工作场所
        7.3.3 主管视角:福利或经营设施
    7.4 医院人本设计的结构性困境
        7.4.1 服务目标异化下的医院建筑
        7.4.2 科层化医院的复杂建筑路线
        7.4.3 服务体系失衡下的空间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医学社会与医院建筑编年简表(1835-1985)
附录B 医院建筑现场调研问卷
附录C 医院建筑观点调查问卷
附录D 访谈记录-01
附录D 访谈记录-02
附录D 访谈记录-03
附录D 访谈记录-04
附录D 访谈记录-05
附录D 访谈记录-06
附录D 访谈记录-07
附录D 访谈记录-08
附录D 访谈记录-09
附录D 访谈记录-10
附录D 访谈记录-1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健康类专业报艾滋病新闻报道研究 ——以《健康时报》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一、 绪论
    (一) 艾滋病与艾滋病新闻报道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设计
        1.目标媒体的选定
        2.分析单位的选定
        3.类目建构
四、 《健康时报》艾滋病报道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一) 内容分析
        1.报道版面分布
        2.报道数量分布
        3.报道体裁分布
        4. 新闻来源分布
        5. 议题内容情况
        6. 报道涉及人群分布
        7. 涉及地域情况
    (二) 文本分析
        1. 标题
        2. 图片
        3. 艾滋病的形容或指代符号
        4. 对艾滋病患者的描述
        5. 传染途径描述
        6. 报道方式上的“融合”
五、 《健康时报》艾滋病报道现状
    (一) 《健康时报》艾滋病报道取得的成绩
        1. 报道理性
        2. 政治色彩淡化
        3. 报道平衡
        4. 对“恐艾人群”的关注
    (二) 《健康时报》艾滋病报道存在的问题
        1. 报道数量不够充足,且分布不平衡,持续性有待提高
        2. 负面报道不够
        3. 主题范围有待拓展
        4. 涉及地域有待拓宽
六、 艾滋病报道改进路径探讨
    (一) 加强报道队伍建设
        1.提高媒体工作者专业知识水平
        2.提高媒体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
    (二) 改进报道方式
        1.科学设置报道议程
        2.突破版面设置,丰富表现形式
        3.细分受众,提高报道针对性
        4. 拓展信源,建立长期、健康工作关系
    (三) 强调人文关怀
        1.平等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最基本前提
        2.注重个人隐私
    (四) 注重微观社会环境的营造
    (五) 增强“意见领袖”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合肥首例外籍HIV感染者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卫生健康重要论述研究[D]. 崔瑛. 青岛大学, 2021
  • [2]浙江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特征[J]. 戚小华,刘碧瑶,王臻,张人杰. 预防医学, 2021(06)
  • [3]中国部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研究[D]. 高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J]. 高婧,徐敏,李世林. 中国输血杂志, 2021(03)
  • [5]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6]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7]长春市宽城区建筑工人艾滋病、梅毒感染现状及KAP调查分析[D]. 张世怡. 吉林大学, 2014(10)
  • [8]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
  • [9]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07)
  • [10]健康类专业报艾滋病新闻报道研究 ——以《健康时报》为研究样本[D]. 沈秀丹. 渤海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合肥首例境外艾滋病感染者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