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随着水稻抗性基因研究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水稻生产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准确地估算水稻花粉扩散浓度和最大扩散距离是评估、防御、预测转基因水稻生产安全及其环境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利用水稻田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田的微气象特征;以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模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模拟出南方稻区花粉扩散率小于0.9%的最大隔离距离;利用基因漂流试验资料,计算验证了水稻基因漂流系数,同时计算出南方稻区不同水稻品系、不同保证率下的基因漂流安全隔离距离;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以Gumbel极值分布推算出今后50年和100年一遇的水稻基因安全隔离距离极值。主要成果如下:1、以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为基础,采用多源模拟方法作类似点源的处理,结合水稻花粉扩散的特点对高斯模型进行修正,并选择适宜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模型。2、利用基因漂流试验资料,计算和验证了广州、三亚、杭州和绵阳等地3种不同类型水稻和野生稻的基因漂流系数。3、利用水稻花粉扩散模型,计算出南方稻区各地水稻花粉扩散率小于0.9%的、不同熟制、不同保证率下的最大隔离距离;用基因漂流系数和模型计算的花粉扩散率,计算出南方稻区各地水稻基因漂流率小于0.9%的、不同品系、不同保证率下的最大隔离距离。4、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以Gumbel极值分布推算出今后50年和100年一遇的水稻基因安全隔离距离极值。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国外研究进展1.2.2 国内研究进展1.3 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2.1 微气象要素梯度观测方法2.2 水稻基因漂流田间试验方法2.2.1 试验时间、地点2.2.2 花粉供体、受体和竞争花粉源2.2.3 田间试验设计2.2.4 抗性检测2.3 水稻花粉扩散模型设计方法2.4 模型验证试验方法2.5 气象资料来源第三章 水稻田贴地层微气象特征分析3.1 稻田温度分布与大气层结特征3.1.1 稻田白天温度垂直分布类型3.1.2 稻田各高度气温的日变化3.1.3 稳定度因子与稻田大气层结3.2 稻田风分布特征3.3 稻田摩擦速度与粗糙度3.3.1 摩擦速度3.3.2 粗糙度第四章 水稻花粉扩散模型的建立4.1 水稻花粉扩散模型设计y、σz的确定'>4.2 大气扩散参数σy、σz的确定h)|-的确定'>4.3 穗部风速(uh)|-的确定d的确定'>4.4 干沉降速度Vd的确定4.5 源强Q的消除和花粉扩散率的确定4.6 基因漂流率与基因漂流系数的确定第五章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及验证5.1 气象因子与水稻花粉扩散率的关系5.1.1 大气稳定度对花粉扩散率的影响5.1.2 穗部风速对花粉扩散率的影响5.2 水稻花粉源与花粉扩散率的关系5.2.1 水稻日开花率愈花粉源强的参数化5.2.2 供体与受体的花期相遇状况对花粉扩散距离的影响5.2.3 田块长、宽度对花粉扩散率的影响5.3 模型验证第六章 中国南方稻区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6.1 花粉扩散距离模拟结果及分析6.1.1 南方稻区38站的位置、熟制和花期6.1.2 花粉扩散率小于0.9%的安全隔离距离6.2 基因漂流系数6.2.1 花粉扩散率与基因漂流率的关系6.2.2 基因漂流系数6.3 基因漂流安全隔离距离计算结果及分析6.3.1 四个试验点不同类型水稻的安全隔离距离6.3.2 100%保证率下的基因漂流安全隔离距离第七章 基因安全隔离距离多年一遇极值预测7.1 极值理论与方法7.2 50年一遇基因安全隔离距离推算结果及分析7.3 100年一遇基因安全隔离距离推算结果及分析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之处8.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8.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水稻论文; 花粉扩散模型论文; 基因漂流论文; 隔离距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