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课题主要是进行新型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应用研究。本文立足于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现状,着眼于资源再生利用,采用取材容易的剩余活性污泥和淡水藻类作为生物吸附材料,以净化Pb(Ⅱ)、Hg(Ⅱ)污染水体为目标,进行固定化技术研究,制备出新型生物吸附剂,即固定化剩余活性污泥吸附剂、固定化淡水藻类吸附剂及共固定化泥藻类吸附剂,并系统的进行三种生物吸附剂净化两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吸附剂都能够有效的净化Pb(Ⅱ)、Hg(Ⅱ)污染水体,得出了三种吸附剂净化两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确定它们的吸附机理主要是络合、配位、无机微沉淀及离子交换机理;三种生物吸附剂以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最为有效。进一步采用不同的净化工艺,进行净化重金属污染废水和微污染水体,为本课题所研制的新型生物吸附剂推广到实际重金属污染水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生物治理其他重金属污染水体提供了佐证。
论文目录
提要第1章 绪论1.1 我国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1.2 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传统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现状1.2.2 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现状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1.3.1 研究目的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 剩余活性污泥和淡水藻类的选育2.1 实验部分2.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2.1.2 剩余活性污泥和淡水藻类的来源2.1.3 剩余活性污泥和淡水藻类的培养和驯化2.1.4 剩余活性污泥和淡水藻类的预处理2.1.5 吸附Pb(Ⅱ)、Hg(Ⅱ)实验2.1.6 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及计算2.1.7 泥、藻鉴定实验2.2 结果与讨论2.2.1 剩余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结果2.2.2 藻类的培养和观察结果2.2.3 吸附Pb(Ⅱ)、Hg(Ⅱ)实验2.3 本章小结第3章 固定化方法研究及新型生物吸附剂的制备3.1 实验部分3.1.1 仪器和材料3.1.2 用于固定化的剩余活性污泥和藻类的预处理3.1.3 固定化方法的选择3.1.4 最佳固定化方法中包埋载体材料的选择3.1.5 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Alg)固定化方法的优化3.1.6 最佳固定化方法条件下固定化颗粒的制备3.1.7 固定化颗粒稳定运行情况分析3.1.8 固定化颗粒的宏观性状表征3.1.9 吸附剂净化Pb(Ⅱ)、Hg(Ⅱ)污染水体的吸附实验3.1.10 固定化颗粒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3.2 结果与讨论3.2.1 固定化方法的确定3.2.2 最佳固定化包埋方法的确定3.2.3 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Alg)固定化方法的优化3.2.4 固定化颗粒稳定运行情况3.2.5 固定化颗粒的宏观形态表征3.2.6 固定化颗粒净化Pb(Ⅱ) 、Hg(Ⅱ)污染水体实验结果分析3.3 本章小结第4章 固定化 WAS 吸附剂净化 Pb(Ⅱ)、Hg(Ⅱ)污染水体研究4.1 实验部分4.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4.1.2 固定化WAS 吸附剂的制备4.1.3 pH 值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4.1.4 温度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4.1.5 包埋量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4.1.6 干扰离子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4.1.7 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动力学研究4.1.8 原水初始浓度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影响4.1.9 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4.2 结果与讨论4.2.1 pH 值对吸附的影响4.2.2 温度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分析4.2.3 包埋量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分析4.2.4 干扰离子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分析4.2.5 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动力学研究4.2.6 原水浓度对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分析4.2.7 固定化WAS 吸附Pb(Ⅱ)、Hg(Ⅱ)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4.3 本章小结第5章 固定化淡水藻类吸附剂净化 Pb(Ⅱ)、Hg(Ⅱ)污染水体的研究5.1 试验部分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5.1.2 固定化淡水藻吸附剂的制备5.1.3 pH 值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1.4 包埋量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1.5 温度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1.6 干扰离子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1.7 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动力学研究5.1.8 重金属初始浓度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影响5.1.9 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5.2 实验结果与讨论5.2.1 pH 值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2.2 包埋量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2.3 温度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2.4 干扰离子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5.2.5 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动力学研究5.2.6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影响5.2.7 固定化淡水藻吸附Pb(Ⅱ)、Hg(Ⅱ)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5.3 本章小结第6章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6.1 材料与方法6.1.1 主要仪器和试剂6.1.2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的制备6.1.3 pH 值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1.4 包埋量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1.5 温度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1.6 干扰离子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1.7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动力学研究6.1.8 原水初始浓度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影响6.1.9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6.1.10 重金属离子解吸实验6.1.11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的宏观形态表征6.2 结果与讨论6.2.1 pH 值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2.2 包埋量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2.3 温度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分析6.2.4 干扰离子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影响6.2.5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动力学研究6.2.6 原水初始浓度对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影响6.2.7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吸附Pb(Ⅱ)、Hg(Ⅱ)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6.2.8 解吸试验结果6.2.9 共固定化泥藻宏观形态表征6.3 结论第7章 新型生物吸附剂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机理研究..7.17.1.1 主要仪器和试剂7.1.2 WAS 和淡水藻的微观结构表征7.1.3 生物吸附剂的微观结构表征7.1.4 生物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7.1.5 生物吸附剂的X 荧光光谱仪分析7.2 结果与讨论7.2.1 WAS 和藻类的的微观结构表征7.2.2 生物吸附剂的微观结构表征7.2.3 生物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7.2.5 生物吸附剂的X 衍射仪分析7.3 本章小节第8章 共固定化泥藻生物吸附剂的应用8.1 实验部分8.1.1 主要仪器和材料8.1.2 填充柱中固定化泥藻生物吸附剂净化Pb(Ⅱ)、Hg(Ⅱ)动态试验.8.1.3 填充柱中生物吸附剂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动态试验8.1.4 联合填料用于重金属微污染水体小试试验8.2 结果与讨论8.2.1 填充柱中固定化泥藻生物吸附剂净化Pb(Ⅱ)、Hg(Ⅱ)试验结果.8.2.2 固定化CA 球的选择吸附性能8.2.3 联合填料用于重金属微污染水体小试试验8.2.4 填充柱的解析8.4 小结第9章 结论与建议9.1 结论9.1.1 WAS 和淡水藻类的选育试验结论9.1.2 固定化技术研究试验结论9.1.3 固定化WAS 吸附剂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9.1.4 固定化淡水藻类吸附剂的制备及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9.1.5 共固定化泥、藻吸附剂的制备及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9.1.6 新型生物吸附剂净化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体的机理9.1.7 新型生物吸附剂应用于实际重金属污染水体9.2 建议参考文献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中文摘要Abstract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剩余活性污泥论文; 丝状绿藻论文; 固定化论文; 新型生物吸附剂论文; 净化论文; 应用论文;
新型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