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介导法将SV40LT基因导入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的初步研究

逆转录病毒介导法将SV40LT基因导入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的威胁,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对虾病毒和发展有效的疾病防治策略,建立对虾细胞系的要求日益迫切。本文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细胞转化基因-猿猴病毒大T抗原基因(SV40LT)导入培养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淋巴细胞(lymphoid cells)中,尝试对其进行转化培养。本研究旨在探索对虾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技术,为对虾细胞的建系工作奠定基础。从携带SV40LT基因的质粒pLLTSN中高保真PCR扩增出2.1 Kb的SV40LT基因,将其插入到泛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pantropic retroviral vector)pLXRN的BamHⅠ和XhoⅠ位点之间,构建重组载体pLXRN-SV40LT。酶切分析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载体插入基因的位置、大小、序列均正确,成功构建重组泛嗜性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RN-SV40LT。采用磷酸钙沉淀法将重组载体pLXRN-SV40LT与包装质粒pVSV-G共转染GP2-293细胞,病毒包装48小时后收集上清。经NIH3T3细胞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为4×106 cfu/ml。以重组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细胞后传代培养。细胞培养结果表明,转基因细胞株具有贴壁能力下降,从壁上脱落的细胞可悬浮生长等转化细胞的特征,传至10代时,其生长状态和分裂势头仍很好,而对照细胞只能传至3代;转基因细胞株传至12代时因真菌污染而丢失。PCR法检测第10代转基因细胞株基因组中的SV40LT基因,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270 bp SV40LT片段,证实转基因细胞株基因组中较稳定的含有SV40LT基因;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分析转基因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原代对照细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转基因对虾细胞株获得了转化的特性。本研究有希望发展成为建立对虾永生化细胞系的可行技术,同时为探索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的建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对虾细胞体外培养研究的现状
  • 2.1 培养组织的选择
  • 2.2 培养基与添加因子的选择
  • 2.3 培养条件的选择
  • 3 对虾细胞的转化研究策略
  • 3.1 对虾细胞转化研究概况
  • 3.2 SV40LT 基因与细胞转化
  • 3.2.1 SV40 大T 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 3.2.2 SV40LT 基因介导细胞永生化转化的机制
  • 3.2.3 SV40LT 基因在细胞转化中的应用
  • 3.3 转基因方法
  • 3.3.1 逆转录病毒载体
  • 3.3.2 腺病毒载体
  • 3.3.3 腺相关病毒载体
  • 3.3.4 脂质体转染
  • 3.3.5 电脉冲介导
  • 3.3.6 壳聚糖载体
  • 4 立题依据及意义
  • 4.1 立题依据
  • 4.2 研究意义
  • 4.2.1 在对虾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 4.2.2 在虾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 4.2.3 在对虾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逆转录病毒的包装
  • 1 实验用品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几种常用溶液的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SV40LT 基因的扩增
  • 2.2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 2.3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
  • 3 实验结果
  • 3.1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鉴定
  • 3.2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与滴度测定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将SV40LT基因导入对虾细胞的初步研究
  • 1 实验用品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几种常用溶液的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的基因转导
  • 2.2 目的基因的检测
  • 2.3 转基因对虾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转基因对虾细胞培养结果
  • 3.2 外源基因检测结果
  • 3.3 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J]. 科学 2020(03)
    • [2].泡沫逆转录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最新进展[J]. 病毒学报 2019(05)
    • [3].猴逆转录病毒RT-PCR和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动物医学进展 2013(12)
    • [4].免疫调节治疗鼠逆转录病毒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04)
    • [5].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原代巨噬细胞的方法[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4)
    • [6].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异种移植中的感染风险[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9(02)
    • [7].异种器官移植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检测[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1)
    • [8].姜曲海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及亚型的检测与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4)
    • [9].HIV-1 Vpu拮抗Tetherin抑制逆转录病毒的释放[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8(03)
    • [10].猴D型逆转录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2(06)
    • [11].中医药对抗艾滋病高效逆转录病毒疗法毒副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9(20)
    • [12].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五指山小型猪体内存在状况的分子微生物学调查[J]. 中国兽医学报 2008(01)
    • [13].MIG7-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包装细胞株的建立[J]. 现代肿瘤医学 2019(10)
    • [14].限制逆转录病毒感染的细胞内蛋白TRIM5α研究进展[J]. 病毒学报 2009(01)
    • [15].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 2019(06)
    • [16].生殖道菌群影响逆转录病毒阻断药物药效[J]. 微创医学 2017(03)
    • [17].反义bcl-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2)
    • [18].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及其在外源蛋白高效表达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05)
    • [19].IRF4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07)
    • [20].猴D型逆转录病毒P27基因的表达、纯化及重组蛋白的鉴定[J]. 中国动物检疫 2010(05)
    • [21].逆转录病毒介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9(04)
    • [22].上海梅山猪封闭群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检测及亚型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4)
    • [23].小鼠Aire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04)
    • [24].bcr-abl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样模型的建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15)
    • [25].英国最新研究表明 哺乳动物体形越大患癌症几率越小[J]. 技术与市场 2014(10)
    • [26].小菜蛾基因组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PxERV的发现与特征分析[J]. 昆虫学报 2020(07)
    • [27].哺乳动物的缔造者[J]. 新世纪智能 2020(26)
    • [28].BRD7逆转录病毒稳定系的构建及其功能评价[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04)
    • [29].人BclG_L基因siRNA逆转录病毒的制备及其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03)
    • [30].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稳定表达E4orf1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胎肝窦内皮细胞株的建立[J]. 生物技术通讯 2018(04)

    标签:;  ;  ;  ;  

    逆转录病毒介导法将SV40LT基因导入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