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阳市气象局,河南洛阳471000;2.新安县气象局,河南新安471800;3.栾川县气象局,河南栾川471500)
作者简介:高宾永(1961-),男,河南省洛阳人,天气预报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探测工作。
摘要:根据洛阳市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结合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及雷电防护的薄弱环节,按照安全气象的要求,通过对洛阳市防雷电安全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雷电安全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易燃易爆场所;雷电;避雷器
九州腹地洛阳市辖九县六区,面积15208km2,人口650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有14个部属科研所,高新技术企业146个,高新技术产品295种,属于交通和经济要地。但是每年的自然灾害损失就占到了国民经济收入的百分之五。过去30年,年雷暴日数由24天,增加到了27天,并且雷暴强度较大,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
1雷击事件偏多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过去35年平均上升0.03℃/年,最近5年平均上升0.04℃/年,是全球平均上升0.01℃/年的4倍),使大气层中出现较多的极端气候事件。地面植被遭破坏,下垫面裸露多,热力作用加大,导致对流天气增多,雷击的频率增大。城市框架增大,乡间水泥路、白油路多,造成热岛效应强,同样导致对流天气增多,雷击的频率增大。城市建筑物不断增高,雷击的频率就大。近几年来建筑物上利用金属物增多增加了雷雨云放电的机会,造成雷击机会增多。通讯铁塔到处都是,同样增加了雷雨云放电的机会,造成雷击机会增多。电网、通讯网剧增,雷击的对象多了。单位、家庭的输入线路出现了,雷电波侵入的机会增多了,雷击事件当然要增加,这是家电或单位电气遭雷击的主要原因。管线增多也是雷电波侵入增多的主要原因。太阳能热水器的出现,偶而也会引雷。缺乏城市雷电安全规则,导致雷暴日和雷电强度的人为增加。
总之,气候的变化是大气层雷暴增多,社会的发展变化使雷击的对象增加,雷电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增加。
2开展防雷服务的必要性
①国家安全的需求。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雷暴日在50天以上,最多的可达134天。雷电作为自然界中影响人类活动的严重灾害之一,给我国各个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财产损失以亿元计。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②雷电防护事业发展的需求。雷电防护事业未来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建立和发展研究型业务体制,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业务脱节的问题,促进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培养造就既懂科研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③接地系统的引入和布局不合理。接地系统的引入和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
④由历史遗留问题。洛阳市境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物没有防雷设施。有的建筑物虽有防雷设施,但在安装、整改施工时交给无防雷资质的个体施工队,所建的避雷装置达不到防雷要求,因而带来更大的雷击隐患。
⑤观念错误。少数单位仅重视建筑物防雷,但对电源、信号、计算机网络、程控电话交换机等弱电子设备的防雷工作重视不够,致使弱电子设备多次被雷击坏。
⑥部分单位防雷知识及意识薄弱。有在避雷网上晒被子、衣服等现象,致使部分避雷网断接、脱焊,给防雷工作带来隐患。少数单位对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对不合格的防雷设施不及时地进行整改。
3开展防雷工作的方法
①落实政策。依据国家《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省《气象条例》、市《防雷减灾实施细则》及各种技术规范,开展防雷工作。②积极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雷电灾害和防雷的政策。加强防雷宣传工作,使防雷意识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③组织工程监理。对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的避雷设施进行全程的监理。④在主要雷灾区设立防雷警示牌。在雷雨季节,防火队员、综合治理人员等应加强对安全的管理,主动宣传防雷安全知识,雷雨天,不要到易遭雷击的地方去。⑤加大投入。逐步对尚未安装防雷装置的建筑物,进行避雷器等防雷设施的安置。⑥检测。按照《建筑物防雷规范》—GB50057-1994的技术要求,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性能进行定期检测,同时对易燃易爆场所及少量的计算机房进行防静电检测,发现问题通知整改,近些年的检测都在75%以上。⑦开展防雷工程。对于没有安装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防雷装置的安装。特别是加油站、液化气站、鞭炮厂、弹药库、民爆公司等单位及高度大于4层楼的建筑物都要有防雷措施。⑧采取措施。政府要求把防雷设施的检测工作应纳入各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并作为年度安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拒绝接受防雷检测的或不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单位,年度安全工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对造成损失和事故的单位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4结语
根据法律,科学管理,防雷工作这支生产力,必将会在洛阳市的防灾减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忠.完善雷电防护体系,尽职服务防灾减灾[N].中国气象报,200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