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论文题目: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培育

作者: 李朝生

导师: 慈龙骏,杨晓晖

关键词: 植被,格局,土壤,放牧,生态环境建设,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

文献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地球表面的环境因子与植被在反馈与响应中形成动态平衡,但是这些平衡因种种原因而被不断打破,常常引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本文以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这一典型生态过渡区为研究对象,就该区植被一环境关系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该区域相应的分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通过初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植物区系:现知研究区的63科、236属、427种、19变种维管束植物中,科的数量组成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占优势,属则是蒿属、黄芪属、藜属、蓼属等占优势;科、属的分布类型均以温带分布与世界分布型中的温带分布类群为主。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本区形成了以中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为主,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层片明显,灌木、半灌木相对发达的区系系统,且地带上存在一定的替代性。(2)植被空间分布:运用3S技术首次确定库布齐沙区的总面积为20394 km~2(2002年)。研究区的植被背景整体上是以油蒿为建群种的沙生植物群落,在其中镶嵌其它群落类型,从而形成了研究区较为独特并具代表性的植被格局。无论是地带性植被还是沙生植被,均表现出东西向和南北向明显的分异规律:即自东向西随干旱程度的不断加剧,形成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以及草原化荒漠替代分布格局;自南向北形成了地带性植被、沙漠-沙地植被、隐域性低湿地植被+人工植被的替代分布格局。(3)植被-气候分区与植被格局动态:按照伊凡诺夫湿润指数所划分的4个植被.气候小区内地带性植被和沙生植被的分布均带有鲜明的气候烙印。白东向西在各植被-气候区内,不但油蒿群系发育面积不断缩小,而且群丛分布替代的格局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气候的暖湿化和植被建设使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的流动、半流动沙地的面积减小,使油蒿为主的稳定性沙生植被的面积有所增加。(4)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要素的分布特征:各植被类型下土壤特征要素的差异较为明显,草原植物种出现的区域比沙生植被分布的区域土壤条件有所改善。库布齐沙漠与黄河河岸过渡区域中土壤都较为贫瘠;且盐碱危害较重;过渡区土壤养分的供给强度和盐化程度有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小尺度下,人工植被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的均匀性也远好于自然植被;所研究的10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盐分和水分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5)不同植被类型下大气降水.土壤含水.地下水的特征:沙漠边缘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地下水埋深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沙漠绿洲交错区和绿洲内部:具有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土层间变异较大、地下水位埋深较深但稳定、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关系不明确、大气降水在土壤中运移快等特征。黄河覆沙低阶地植被、沙丘间地植被以及平沙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被(植物)-环境研究多尺度性的决定作用:反馈与响应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研究的历史回顾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3.1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3.2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的植被类型

第四章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气候关系分析

4.1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气候特征及植被分布格局

4.2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气候变化与植被动态

4.3 小结

第五章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土壤关系分析

5.1 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沙漠-河岸过渡带土壤养分与盐分的空间特征

5.3 常见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盐的耦合作用

第六章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水关系分析

6.1 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6.2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

第七章 放牧干扰对黄河低阶地盐化草场植被及土壤水盐性状的影响

7.1 放牧干扰对盐化草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2 放牧干扰对黄河低阶地盐化草场土壤水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第八章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初析

8.1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

8.2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8.3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8.4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

8.5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8.6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途径

8.7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Ⅱ 导师简介

附录Ⅲ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及参加、参与的科研项目(2002.9~2005.7)

致谢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基于统计热力学的中国植被大尺度格局研究[D]. 许轶昕.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 [2].塔里木河中下游植被受损动因及其恢复重建对策[D]. 孙永强.新疆农业大学2005
  • [3].中国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D]. 韩贵锋.华东师范大学2007
  • [4].旱区植被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D]. 叶静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相关论文

  • [1].鄂尔多斯高原近2000年沙漠化过程与成因研究[D]. 黄银洲.兰州大学2009
  • [2].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的生态异质性[D]. 陈玉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
  • [3].鄂尔多斯及其毗邻地区生物结皮层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地理分布及生态学研究[D]. 徐杰.内蒙古大学2004
  • [4].鄂尔多斯高原飞播造林物种种苗生物学及植被恢复优化方案研究[D]. 姜联合.北京林业大学2005
  • [5].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杨筠.四川大学2005
  • [6].基于遥感技术的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D]. 杨澍.吉林大学2005
  • [7].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 李有斌.兰州大学2006
  • [8].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荒漠化状况评价[D]. 杨晓晖.北京林业大学2000
  • [9].西鄂尔多斯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适应性进化分析[D]. 张颖娟.内蒙古大学2002
  • [10].毛乌素沙区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荒漠化驱动力研究[D]. 刘玉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7

标签:;  ;  ;  ;  ;  ;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