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基于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 穆贤清
导师: 黄祖辉
关键词: 灌溉系统,产权,集体行动,治理结构,用水者协会,管理绩效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生命资源,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危机。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加上长期以来的无偿或低价使用,使得中国农用水资源近乎于自由进入的产权虚置状态,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农业灌溉系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水资源治理途径的研究仅停留在完全的国有化或市场化。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农用水资源和灌溉系统具有明显的公共池塘资源特性,结合目前中国的农地制度和水利资产管理体制的背景(影响水权安排的重要现实因素),作者认为集体产权是灌区水资源产权安排的方向,进而集体行动的治理结构是农业灌溉系统末级管理的理想选择。水利灌溉工程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努力扩大灌溉工程规模的同时,政府也为此背负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且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体制不顺,灌区基础设施老化、损毁情况严重。中国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户分散经营,集体经济衰退,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管理服务组织缺失,同时,由于农民兼业现象普遍,以及受限于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致使农民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难以实现合作。本文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阐述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重构作为农村水资源集体管理的组织载体一农民水利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论述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产权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机制。农民用水者协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形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特点、性质和组建程序进行了描述。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在中国并不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实际上,我们对水资源的集体管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用水者协会的宏观制度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它与我国农民过去对水资源的集体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推广比较成功的地区,实际上有着深厚的集体管理基础,即集体行动的社会资本比较充裕。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推广应根植于中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国外经验的本土化过程。自1995年湖北省漳河灌区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在我国的十多个省区得以推开。本文选取了五个灌区的用水者协会实践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这些灌区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有些灌区属于世行项目区,有些灌区并非世行项目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案例的代表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各灌区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讲,它对于改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水费收取、改善用水秩序、减少水事纠纷、提高用水效率和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当然,农民用水户协会并非唯一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模式。 当前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方法和法律框架并不成熟,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从完善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财产权利基础和提升灌溉管理集体行动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改善制度转换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变量来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空间。通过充分的灌溉管理职权转移重构灌区农业用水集体管理的组织载体,规范政府的角色,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在灌区形成集体行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复合型水资源治理结构,以促进灌区灌溉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和发展。关键词:灌溉系统产权集体行动治理结构用水者协会管理绩效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1.1.2 水环境恶化加重了水量危机
1.1.3 农业用水日趋紧缺
1.1.4 我国农业灌溉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2 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制度
2.3 集体行动的一般理论
2.3.1 集体行动的必要性
2.3.2 解决集体行动难题
2.4 自然资源管理中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自然资源管理中集体行动的影响变量
2.4.2 机构组织者
2.4.3 制度变革的启动性环境
2.5 灌溉管理中的合作行为分析
3 水权制度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3.1 水资源的特性
3.1.1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
3.1.2 水资源的经济属性
3.2 水权与水权制度
3.2.1 水权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3.2.2 水权的主体
3.2.3 水权制度设计框架
3.3 水资源的配置模式
3.3.1 水资源的三种配置机制
3.3.2 水资源三种配置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3.4 水权制度的分配效应
3.4.1 水权的经济效率
3.4.2 水权制度创新的分配效应及潜在效益分析
3.5 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框架
4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分析框架
4.1 灌溉系统的特征
4.1.1 灌溉系统的工程结构
4.1.2 灌溉系统的经济特征
4.2 灌溉系统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分析
4.2.1 个体农户
4.2.2 由农户组成的资源使用者团体
4.2.3 供水组织
4.2.4 政府
4.2.5 其他代理人
4.3 灌溉系统的产权分析
4.3.1 与集体行动相关的财产权利的内容与特征分析
4.3.2 灌溉系统中集体产权的效应分析
4.4 灌溉管理的激励机制
4.4.1 灌区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结构
4.4.2 灌区管理的合作机制
4.4.3 灌溉水的有效定价与水费管理
4.5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设计原则
4.5.1 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因素分析
4.5.2 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原则
4.6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绩效评估
5 中国农用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5.1 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农户对灌溉系统的自主管理
5.1.1 都江堰的民堰管理
5.1.2 其他灌区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传统
5.2 中国近现代水利开发的新模式
5.2.1 地商经济中的水利开发
5.2.2 水利股份公司治理特点
5.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灌溉管理概述
5.3.1 农业经济背景
5.3.2 新中国成立以来灌区建设的历程
5.3.3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业灌溉管理体制
5.3.4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灌溉管理体制转变
5.4 传统灌溉管理体制的缺陷
5.5 我国灌溉水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5.5.1 中国古代水权制度
5.5.2 民国时期水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5.5.3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权制度变迁
6 市场化进程中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组织载体
6.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国际经验
6.1.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背景
6.1.2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国际经验
6.1.3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绩效
6.1.4 存在的问题
6.1.5 经验和启示
6.2 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缘起
6.3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与运行管理
6.4 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制度特征分析
6.5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评估模型分析
6.5.1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机构能力评价方法
6.5.2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7 案例分析
7.1 我国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典型案例
案例1 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湖北漳河灌区的实践
案例2 安徽省霍山县淠源渠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
案例3 江苏省皂河灌区“公司+协会”的运作模式
案例4 河北石津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案例5 宁夏青铜峡灌区南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
7.2 案例综合
7.2.1 灌区的物质技术基础
7.2.2 灌区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
7.2.3 灌溉水权和水利资产产权制度
7.2.4 当前灌区激励机制
8 提升我国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集体行动
8.1 建立和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财产权利制度
8.2 改善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环境
8.3 参与式灌溉管理中政府、市场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互动
8.4 一体化复合型的灌区水资源治理结构:广泛的合作机制
9 结论性评述与政策建议
9.1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财产权利和组织保障
9.2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三农”问题
9.3 完善灌区管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4-05
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灌溉管理的制度分析(1949-2005)[D]. 蒋俊杰.复旦大学2005
- [2].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影响研究[D]. 孟德锋.南京农业大学2009
- [3].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绩效与满意度研究[D]. 周利平.南昌大学2014
- [4].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及有效运行的经济分析[D]. 赵立娟.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