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基质中多菌灵、噻菌灵、麦穗宁、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和烯菌灵残留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HPLC-MS/MS)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前处理的提取、净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由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乙腈提取,PSA-C18-石墨化炭黑粉净化,提取净化的效果最好。在本研究的色谱条件下,多菌灵、噻菌灵、麦穗宁、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和烯菌灵在0.2μg/mL~10μg/mL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0。经过实验确定了液相色谱-质谱/质谱(HPLC-MS/MS)法中多菌灵、噻菌灵、麦穗宁、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和烯菌灵的检出限为5μg/kg。在大米、小麦、猪肉、猪肝、牛奶、柑橘、苹果、土豆、核桃仁、菠菜和茶叶基体中进行添加回收实验,添加浓度在5~25μg/kg间,回收率为61.6%~104.8%,变异系数为6.0%~14.4%。本方法的测定低限可达5mg/kg,完全能满足当前各国的残留限量要求。检测本方法前处理过程简便,灵敏度高,定量结果准确,适用于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外拓性强(可根据要求,增加检测农药品种),值得在进出口食品检测中推广使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8种苯并咪唑类药物[J]. 宁波农业科技 2010(03)
- [2].苯并咪唑类化合物靶向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生物学杂志 2019(06)
- [3].15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奶和奶粉中五种苯并咪唑类药物[J]. 核农学报 2020(08)
- [5].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J]. 河南农业 2020(16)
- [6].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奶粉中16种苯并咪唑类药物残留量[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7(07)
- [7].苯并咪唑类曼尼希碱的合成和应用[J]. 广州化工 2015(11)
- [8].苯并咪唑类镍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化工科技 2016(06)
- [9].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动物组织中16种苯并咪唑类药物残留[J]. 食品科学 2011(02)
- [10].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饲料中8种苯并咪唑类药物[J]. 畜牧与兽医 2011(04)
- [11].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饲料中8种苯并咪唑类药物[J]. 分析测试学报 2010(12)
- [12].苯并咪唑类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06)
- [13].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毒力测定[J]. 棉花科学 2020(04)
- [14].苯并咪唑类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拉曼光谱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06)
- [15].具生物活性的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4(19)
- [1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苯并咪唑类药物残留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19)
- [17].苯并咪唑类光电功能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1(13)
- [18].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原料奶中苯并咪唑类药物[J]. 中国兽药杂志 2009(05)
- [19].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饲料中8种苯并咪唑类药物[J]. 宁波农业科技 2011(01)
- [20].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辽宁化工 2018(05)
- [21].双苯并咪唑类配体的合成与应用研究[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1(04)
- [22].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二芳烃取代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J]. 药学学报 2009(11)
- [23].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猪肉中苯并咪唑类药物残留[J]. 饲料博览 2019(07)
- [24].1-烷基-2-取代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理论研究[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5].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08(03)
- [26].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制品中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0(05)
- [27].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催化合成的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15(06)
- [28].动物组织中苯并咪唑类药物多残留ELISA方法的建立[J]. 中国酿造 2013(08)
- [29].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同时检测葡萄汁中3种苯并咪唑类农药[J]. 食品科学 2016(12)
- [30].苯并咪唑类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的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