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的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手是脑的老师”。而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关键词〕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1在学生智慧发展中加强动手操作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料,除提供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方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卡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地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极限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同时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生思维发散中开展动手操作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有: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pide;2。受此启发,其他同学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pide;2、4×6&pide;2、12×2&pide;2、3×8&pide;2等。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了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pide;2、(2+6)×3&pide;2、(1十5)×4&pide;2、(2+4)×4&pide;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
3运用积极操作性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能看一看、嗅一嗅、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认识钟表》的时候,由于时间和孩子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孩子们对这一节课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抓住时机在练习课中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时钟,用小剪刀剪出时针、分针和钟面,然后用大头针把它们穿在一起。做好了钟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动手拨时间,有自己拨了去考别人的,有说了时间让别人拨的,也有拨了时间来考老师的,整个教室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节课利用学生对钟表的兴趣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时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小棒、小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学具,小朋友们就在数一数、摆一摆的过程中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组成等知识。我不仅让学生利用学具学习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于是小朋友就摆出了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机器人、汽车等生动形象的图形,这种动脑动手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是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操作中发现、探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并且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创新思维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教“认识除法”这节课时,上课伊始,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同学们坐览车,每组有6个小朋友,每辆车只能坐2人,要坐几辆车呢?同时出示的例题图。接着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小朋友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动手分一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有的小朋友借助学具进行分一分,如用6个图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有的小朋友这样想: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车。通过放手让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后,我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pide;2=3),并告诉学生像6&pide;2这样的叫做除法算式。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活动(实物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到除法的含义。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新疆农六师军户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