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辞令的文体研究

春秋辞令的文体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春秋时代辞令的各种文体进行了研究。《左传》、《国语》等史籍载录了大量的春秋辞令,人们一般以为这些辞令都是当时临场的矢口陈辞,或者以为是《左传》、《国语》作者随文所写。这是对春秋辞令的误解。首先,它们应该是辞令者本人的创作,有的是由当时史官的记录,或经史书编撰者的润饰,但它们依然反映了春秋时代人的思想与文风。第二,这些辞令并不都是临场的陈辞,有相当一部分是事先书于简帛上的。把现成的文书文章处理成辞令,这是中国古代史书的普遍现象,不仅先秦,甚至两汉以及后代都存在这种情况。春秋辞令中包含了春秋时代的主要散文文体。进行辞令的文体研究,对认识春秋时代的散文状况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春秋辞令中至少包括盟、誓、诔、祝、国书、书牍、命令、论谏、议论、外交辞令等几种文体,分十章对每一种文体进行梳理研究,一一展现它们在春秋时代的存在状态和风格面貌。每一种辞令作为文体的依据,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这也是对辞令进行文体研究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有些文体是当时相关礼仪的必备文书,不仅要形诸简策,还要当众宣读。盟、誓、诔、策祝、策命、命令等文体属于这样的情况。它们在春秋时代已经形成了稳定、完备的文体特征,是春秋时代常用的应用文体。《左传》、《国语》等书中所载盟辞、誓辞、诔辞、策祝辞、命辞等,毫无疑问来自书面材料。二,联系出土文物来证明。侯马、温县载书是研究盟、誓的铁证,由此可以证明起誓之辞在春秋时代亦尚需书于简策玉石。战国时秦驷祷祠玉版文亦可展现先秦祝祷辞的文体特点和策祝方式。三,同一条辞令分见于不同的史籍,经过对勘发现:此书中的辞令在彼书中明文记载为文书,或彼书中的对话在此书中又是整饬的文辞,这些都是史书把书面辞令以对话形式载入的明证。这种情况常见于书体、国书、论谏、议论、外交辞令中。从另一面看,说明这几种文体在当时都有完整的书面形式。四,有些辞令的确是当场的陈辞,由现场的史官记录下来。中国古代史官严守实录原则,即使文字有所变化,但内容和大体结构应不会有大的差异,有的虽经史书作者的润饰,但还应反映了春秋时人的思想风貌。《论语》中孔子之言经孔子弟子之手记录流传,但后人并未因此剥夺孔子的所有权,春秋辞令也应如此。这种情况多存在论谏、议论、外交辞令中,说明这几种文体的创作尚处于一个动态、复杂的状况,这也是中国古代说理性文体草创发展的必经阶段。春秋战国的“文”、“言”之辩是对说理性散文由口头向书面过渡的理论探讨。本论文对先秦各种应用文字从文体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归类,力图展现每一种文体的内容结构、风格特点。当一种文体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明确之后,这种文体也就确立了。盟书包括日期、会盟成员、会盟缘起、盟首、诅辞五大要素,誓辞有日期、发誓者、誓约、诅辞四部分,二者都是对神而言,都有“神判”的色彩,但盟书的诅辞针对所有与盟成员,而誓辞只限于发誓之人,也正是这一点不同,决定了文体的不同。诔文是对死者的评价和哀悼,包括寓哀述德两部分;祝辞有祈祷辞、嘏辞、贺辞三大类,而策祝是一种特别的祈祷辞;国书有告请类,有通报庆吊类,是国家之间的对话;策命命令是春秋时代的下行文,一篇策命文书由策命原因、具体封赏、勉励希望三部分组成;论谏文辞是春秋时代的上行文,讲究诤谏的方式;议论文辞涉及政论、理论、战论、人物评论等方面,是诸子的滥觞,古文家的嚆矢。每一种文体的起源、发展和对后世文体的影响,也是每章必做的工作。每一种文体的产生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又都成为后世一些文体的源起。对这种承传关系的探索,有助于认识春秋文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诔文是后世行状、谥议、哀辞等文体的先声,论谏文辞影响着章、表、奏、启、议、疏等文体的形成,议论文辞酝酿着议、论、说、解、辨、原等文体的因素,外交辞令影响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之辞。经过纵向的研究发现,誓、策命、祝辞在春秋时代已呈萎缩趋势,盟书、国书却已达到了顶峰,而诔文、论谏、议论、外交辞令等方兴未艾。文体不同,情况互异,在具体论述每一种文体时各有侧重。盟书、誓辞、诔文、祝辞、策命等与相关礼仪文化联系紧密,对文体的研究渗透在对礼仪制度、文化背景的探讨中。而论谏、议论、外交辞令等在散文语言艺术方面成就显著,故在这方面用墨较多。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本论文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论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是各章节的重要内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春秋辞令的含义
  • 二、春秋辞令的文体依据
  • 三、对春秋辞令进行文体研究的意义
  • 四、前人的看法及有关论述
  • 第一章 盟书
  • 第一节 盟书—结盟仪式上用的文书
  • 一、会盟制度的产物
  • 二、结盟仪式的必备文书
  • 第二节 盟书的制作与保存
  • 一、盟书的制作
  • 二、盟书的保存
  • 第三节 盟书的内容和结构
  • 一、会盟的日期
  • 二、与盟成员
  • 三、会盟的缘起
  • 四、盟首
  • 五、诅辞
  • 第四节 盟书的特点及影响
  • 第二章 誓辞
  • 第一节 誓师辞
  • 一、《尚书》中的誓师辞
  • 二、誓师之礼的必备文书
  • 三、誓师辞的内容和结构
  • 四、誓师辞的影响及发展
  • 第二节 起誓辞
  • 一、约信曰誓
  • 二、从侯马、温县载书看春秋誓辞
  • 三、起誓辞的内容和结构
  • 四、起誓辞的作用及影响
  • 第三章 诔文
  • 第一节 西周的诔制与诔文
  • 一、西周的诔溢制度
  • 二、丧葬礼仪上的应用文
  •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诔制与诔文
  • 一、士始有诔,有诔无溢
  • 二、私溢私诔的出现
  • 三、诔文的特点
  • 第三节 诔文对后世文体的影响
  • 第四章 祝祷辞
  • 第一节 祝祷辞的种类及特点
  • 一、祈祷辞
  • 二、嘏辞
  • 三、贺辞
  • 第二节 特殊的祈祷辞—策祝
  • 一、西周的策祝
  • 二、春秋时代的策祝
  • 三、策祝的特点及影响
  • 第五章 国书
  • 第一节 国书是春秋聘问礼仪的必备文书
  • 一、赴告制度的产物
  • 二、聘问礼仪的要求
  • 三、史书对国书的记载
  • 第二节 国书的种类及特点
  • 一、告请类国书
  • 二、通告庆吊类国书
  • 第三节 国书的载录方式、作者及影响
  • 一、国书的载录方式
  • 二、国书的作者
  • 三、国书的影响
  • 第六章 书牍
  • 第一节 春秋书牍兴盛的社会基础
  • 一、传遽设施的完善
  • 二、玺书的使用
  • 第二节 春秋书牍的常用范围
  • 一、列国大夫之间
  • 二、本国大夫之间
  • 三、私交亲友之间
  • 第三节 春秋书牍的特点及发展
  • 第七章 命令
  • 第一节 策命
  • 一、策命礼仪及策命文书的制作
  • 二、策命文书的内容和特点
  • 第二节 诰令的种类及特点
  • 一、政令、禁教
  • 二、君令
  • 三、法令
  • 四、军令
  • 第三节 先秦命令对后世文体的影响
  • 第八章 议论文辞
  • 第一节 议论文辞的起源
  •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立言”与议论文辞
  • 一、“立言”说的时代含义
  • 二、“慎言”和“文以足言”
  • 三、议论文辞即春秋时人的立言
  • 第三节 春秋“立言”的途径与散文的存在状态
  • 一、立言的途径
  • 二、从“文”、“言”之辩看春秋的散文状态
  • 第四节 议论文辞的内容
  • 一、政论
  • 二、理论
  • 三、战论
  • 四、人物评论
  • 第五节 议论文辞的艺术特点
  • 一、说理圆通
  • 二、气势充沛
  • 三、即物明理
  • 第六节 明道、征圣、宗经模式的形成
  • 一、明道
  • 二、征圣
  • 三、宗经
  • 第七节 议论文辞的影响
  • 一、战国诸子的滥觞
  • 二、古文家的嚆矢
  • 第九章 论谏文辞
  • 第一节 论谏文辞与篇谏传统
  • 第二节 论谏文辞的文体依据
  • 一、专掌“复逆”官员的设置
  • 二、非当面陈辞的迹象
  • 三、史官的记录
  • 第三节 论谏文辞的诤谏方式
  • 一、单刀直入,因势利导
  • 二、声东击西,欲擒故纵
  • 三、委婉含蓄,诗喻讽谏
  • 第四节 论谏文辞的特点及影响
  • 一、现实针对性强
  • 二、说理性突出
  • 三、显示了一定的文学性
  • 第十章 外交辞令
  • 第一节 外交辞令的繁荣
  • 一、列国外交的频繁
  • 二、行人阶层的活跃
  • 第二节 行人的修养与才能
  • 一、对国家的责任感
  • 二、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应变力
  • 三、熟知各种礼仪
  • 四、全面的文化素养
  • 第三节 外交辞令的制作方式
  • 一、书策的方式
  • 二、辞令的预先设定
  • 三、史官的记录
  • 第四节 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
  • 一、据理力争,雄辩滔滔
  • 二、微婉其辞,隐晦其说
  • 三、刚柔相济,绵里藏针
  • 四、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 第五节 外交辞令的影响
  • 结语:春秋辞令在文体学和散文史上的地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猪春秋两季防疫改为四季防疫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0(01)
    • [2].春秋提梁盉[J]. 东方收藏 2020(01)
    • [3].古陶春秋[J]. 科教导刊(下旬) 2020(04)
    • [4].董仲舒求《春秋》之义法探析[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董仲舒《春秋》五辞发微[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程公说与《春秋分记》[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7].古陶春秋[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04)
    • [8].春秋甚六镈[J]. 东方收藏 2019(09)
    • [9].戏里春秋[J]. 文物世界 2019(03)
    • [10].《才—春秋》[J]. 美术研究 2019(04)
    • [11].春秋 中国画[J]. 民族艺林 2018(03)
    • [12].如何订阅《档案春秋》[J]. 档案春秋 2018(09)
    • [13].《水墨春秋》[J]. 美术 2018(07)
    • [14].王安石《春秋》学思想探究——以《春秋》公案考辨为中心[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5].“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上线啦![J]. 档案春秋 2017(02)
    • [16].父子画家传春秋[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1)
    • [17].祭告制度与《春秋》的生成[J]. 文学遗产 2017(03)
    • [18].饱含深情写春秋[J].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7(05)
    • [19].春秋[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07)
    • [20].“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十二 《春秋》:正名分而明责任(上)[J]. 名作欣赏 2017(07)
    • [21].“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十四 《春秋》:正名分而明责任(下)[J]. 名作欣赏 2017(13)
    • [22].赵汸《春秋》学的师承渊源及其治学理念[J]. 齐鲁学刊 2017(01)
    • [23].《尚书》与春秋体系的德、礼思想对比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7)
    • [24].不忆春秋[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17(05)
    • [25].《回望春秋》[J]. 美术 2017(04)
    • [26].《小院春秋》[J]. 美术 2017(02)
    • [27].家春秋系列之江南[J]. 武汉文史资料 2017(03)
    • [28].风雨春秋[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02)
    • [29].《春秋》何以名“春秋”[J]. 管子学刊 2017(02)
    • [30].鸟瞰春秋寨[J]. 学习月刊 2017(06)

    标签:;  ;  ;  ;  ;  ;  ;  ;  ;  ;  ;  ;  ;  

    春秋辞令的文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