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 , PIS)作为一种重要的缺血性脑卒中亚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PIS是指患者在发病6小时后至一周内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或虽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展恶化的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的进展使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存活者往往遗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本课题通过对PIS患者的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血液流变学变化、生化指标改变、影像学改变及脑电生理变化,并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PIS可能的发病机制,确定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明确其早期预测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及时判断病情并给予干预措施,阻止病情进展,使脑损害程度减小到最低,以达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选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期间住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患者,共206例。所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入院后依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64例,A组)和非进展组(142例,B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体温、血压、NIHSS评分、既往病史)、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叶酸和VitB12、血浆Hcy、神经影像学改变及神经电生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人入院时常规进行脑CT/MRI检查,如无阳性征象,则48小时后复查脑CT/MRI,对病情有进展者,当病情进展至高峰时复查脑CT/MRI,观察比较梗死体积及部位的变化。部分患者行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BEAM检查应用随机所带的电极帽,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21个电极,双耳垂为参考电极,描记安静闭目脑电图5分钟,取30秒无干扰脑电输入计算机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得出α、β、θ、δ频带功率分布地形图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64例患者中,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26例(占40.6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0.38±3.80;B组(142例)中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20例(占14.08%)、入院时NIHSS评分为6.30±3.49,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生化指标检查: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A组全血粘度低切10.63±3.45 Pa.s、全血粘度中切6.10±1.45 Pa.s、全血粘度高切4.79±1.10Pa.s、纤维蛋白原4.67±1.16g/L,而B组分别为全血粘度低切8.10±1.39 Pa.s、全血粘度中切5.03±0.69Pa.s、全血粘度高切4.02±0.52Pa.s、纤维蛋白原3.62±0.88g/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血脂检查中,A组高密度脂蛋白1.31±0.32mmol/L、载脂蛋白A1.36±0.27g/L,明显低于B组中高密度脂蛋白1.48±0.32mmol/L、载脂蛋白A1.47±0.26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空腹血糖为7.10±2.75mmol/L明显高于B组血糖为5.34±1.17m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血浆Hcy浓度、血清叶酸和VitB12浓度比较A组和B组的空腹血浆Hcy浓度均值分别为35.46±8.37μmol/l和21.39±4.81μ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A组和B两组血清叶酸浓度分别为3.77±2.18ng/ml、4.87±2.31 ng/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A、B两组血清VitB12浓度分别为342.24±112.34pg/ml和454.51±121.43pg/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4多变量分析经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空腹血浆Hcy浓度与血清叶酸和VitB12浓度呈负相关(回归系数b分别为-0.3027和-0.2153);HHcy与PIS发病的危险因素独立相关(OR为< 10.49,其95%CI 1.592~5.057)。5影像学变化:A组64例中发病24小时内有54例(占84.4%)出现异常表现,而B组142例中有86例(占60.6%)发现异常表现,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64例患者复查CT/MRI示:32例(50%)有梗死体积增大,其中8例(12.5%)为发病3天后梗死体积进一步增大,10例(15.6%)有出血性梗死,6例(9.4%)有新部位的梗死,16例(25%)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脑电地形图:140例患者行BEAM检查(A组56例,B组84例),其中128例显示异常,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BEAM的阳性率(91.4 %)明显高于常规CT的阳性率(68.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患者表现为病变区δ频带平均功率值明显高于B组,且A组病变区慢波功率波及周围范围较广,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糖尿病史、发病时高血糖、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降低可能为PIS的危险因素。2血清叶酸和VitB12浓度降低可引起血浆Hcy浓度升高,导致HHcy;HHcy可能为PIS的危险因素。3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代表神经损害程度,是PIS的预测指标。4早期CT异常对PIS有预测价值。5脑电地形图是检测PIS的敏感指标,δ频带平均功率值明显增高及其波及范围较广,可作为PIS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论文; 危险因素论文; 临床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