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及其节能潜力分析

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及其节能潜力分析

论文摘要

针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空调系统对空气湿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由高湿环境所引起的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以及空调能耗高、冷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和模拟分析的方法,分析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的除湿与排风热回收的节能潜力。分析影响小型办公楼建筑室内湿度控制的主要因素和空气热湿控制规律,通过对显热比制约因素和冷源利用效率分析,得出建筑空间显热负荷比和空气处理设备显热比之间的关系制约空间湿度控制效果和能量利用效率,提出了采用转轮与蒸发压缩冷却和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AAERE)的复合除湿与新风能量回收空调系统。采用DeST能耗分析软件模拟计算了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5个代表城市不同新风热回收方式的全年逐时冷负荷节能潜力,和13个代表城市新风负荷全年逐时构成,为准确选择显热或者全热型新风能量回收装置提供了可以量化的参考依据;基于三波简化模型定义了复合系统新风度焓时数和表冷器度含湿量时数的概念,新风全年度焓时数的计算可以作为新风全热回收节能潜力分析的判断标准,表冷器度含湿量时数对量化分析表冷器除湿负荷节能潜力具有实用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湿度的问题及除湿意义
  • 1.1.2 空气余热回收在空调系统节能中的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空调空间热湿控制规律
  • 2.1 HVAC除热、除湿特点
  • 2.1.1 湿度控制不足的原因
  • 2.1.2 建筑空间显热负荷比SHR
  • 2.1.3 空气处理设备显热比SCR
  • 2.1.4 显热比SCR的制约因素
  • 2.2 空间湿负荷分析
  • 2.3 空间余热分析
  • 2.3.1 余热来源
  • 2.3.2 余热排除的效率分析
  • 2.4 有效控制温湿度的途径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新风能量回收与冷却复合式除湿、热回收系统
  • 3.1 AAERE的分类型式
  • 3.2 转轮式 AAERE
  • 3.3 AAERE热回收量
  • 3.4 AAERE系统的性能参数
  • 3.4.1 AAERE的回收经济温差、经济焓差
  • 3.4.2 AAERE的性能系数 COP
  • 3.5 新风全热回收对相对湿度的控制
  • 3.6 转轮 AAERE与冷却复合式热回收、除湿系统
  • 3.6.1 单级转轮一次回风系统
  • 3.6.2 单级转轮二次回风系统
  • 3.6.3 双级转轮二次回风系统
  • 3.6.4 双级转轮全新风系统
  • 3.6.5 单级转轮与蒸发压缩冷却复合除湿热回收系统
  • 3.7 复合系统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 3.7.1 控制空气含湿量 CAH
  • 3.7.2 各种复合系统适应条件比较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风能量回收节能潜力分析
  • 4.1 空气处理系统全年逐时模拟分析必要性
  • 4.2 气候条件适应性
  • 4.2.1 空气热回收适应性判据
  • 4.2.2 除湿适应性判据
  • 4.3 实例分析
  • 4.3.1 对象描述
  • 4.3.2 负荷计算结果
  • 4.3.3 热回收节能效果比较
  • 4.4 典型城市不同能量回收方式的节能潜力比较
  • 4.4.1 上海
  • 4.4.2 福州
  • 4.4.3 昆明
  • 4.4.4 重庆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三波简化模型的新风焓和含湿量分析及应用
  • 5.1 新风冷负荷分析
  • 5.2 室外新风焓值和含湿量分布
  • 5.2.1 三波简化模型
  • 5.2.2 新风焓值和含湿量全年频率分布
  • 5.2.3 新风度焓时数
  • 5.2.4 复合除湿时表冷器除湿度含湿量时数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
  • 6.1 本文结论
  • 6.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教学工作
  • 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聚沙成塔——能量回收技术简介[J]. 汽车与驾驶维修(汽车版) 2010(06)
    • [2].基于压电材料的汽车能量回收装置的研究[J]. 机床与液压 2017(13)
    • [3].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节能效益[J]. 暖通空调 2011(05)
    • [4].寒冷地区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性能测试及应用[J]. 节能 2009(07)
    • [5].自增压式能量回收装置的开发与效能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6(08)
    • [6].发动机能量回收与利用的研究[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03)
    • [7].复合式馈能悬挂能量回收特性分析[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5(02)
    • [8].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能量回收装备分会正式成立[J].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3(01)
    • [9].湿式能量回收装置空气动力性能的三维数值模拟[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3(01)
    • [10].严寒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节能效果分析[J]. 煤气与热力 2014(12)
    • [11].能量回收站[J].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 2020(02)
    • [12].能量回收装备分会于西安成立[J]. 通用机械 2013(03)
    • [13].中、日、德三国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使用情况的分析比较[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14].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能量回收装备分会一届三次理事(扩大)会暨中国能量回收技术与装备论坛2014年会在上海召开[J].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4(06)
    • [15].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的启动与运行特性[J]. 化工进展 2013(09)
    • [16].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混合过程优化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2(06)
    • [17].空压机能量回收帮助实现节能减排[J]. 通用机械 2010(08)
    • [18].基于机械装置的能量回收研究[J]. 江西建材 2014(17)
    • [19].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内部泄漏规律的解析计算[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20(03)
    • [20].空-空能量回收装置阻力特性的仿真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10(03)
    • [21].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性能测试工况参数的分析与确定[J]. 建筑科学 2009(10)
    • [22].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用分腔式切换器探讨[J]. 低碳世界 2017(15)
    • [23].能量回收透平止推轴承频繁损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J]. 华北电力技术 2015(06)
    • [24].液压式人体行走能量回收装置设计与回收效果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8(20)
    • [25].混合动力汽车废气能量回收系统控制器设计[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17(10)
    • [26].反渗透差动式能量回收装置的试验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1(09)
    • [27].轮式装载机能量回收技术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18)
    • [28].一种轮式能量回收装置[J]. 时代汽车 2020(22)
    • [29].泵-马达式能量回收技术在海水淡化工程中的应用进展[J]. 液压与气动 2019(01)
    • [30].外驱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和性能测试[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8(05)

    标签:;  ;  ;  ;  ;  

    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及其节能潜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