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缘种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缘种群,中心种群,遗传多样性,交配系统
边缘种群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新,王茜,胡颖,周玮,陈晓阳[1](2019)在《植物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缘种群指地理分布边缘可检测到的一定数量的同种个体集合,准确评价其遗传多样性对于理解第四纪冰期后气候变化对物种边缘扩展或收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物种形成等有重要意义。该文探讨了维持植物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进化机制,分析交配系统对物种边缘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比较了边缘与中心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形成的生态与进化过程,并探讨了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在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及理论基础。该文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应用全基因组序列或转录组基因序列研究前缘-后缘种群之间或边缘-中心种群之间的适应性差异,边缘种群与所在群落其他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深入解析边缘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及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关系的生态与进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路雪林,陈海玲,梁雪雁,唐绍清[2](2019)在《金花茶边缘种群及变种小果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0对SSR引物对南宁地区5个金花茶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金花茶边缘种群及变种小果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为金花茶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小果金花茶平均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4.40、2.433、0.533和0.429,表明小果金花茶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STRUCTURE聚类分析显示,5个金花茶种群按照两变种分为2个组。AMOVA结果和遗传分化系数(FST)均表明两变种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位于平果县坡造乡的金花茶边缘种群具有最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PPB=50%, A=1.70, Ho=0.100),与主分布区种群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基于以上结果表明,小果金花茶和平果县坡造乡边缘种群应当作为独立保护单元保护起来。(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1期)
郑颖,赵文智,张格非[3](2017)在《基于V__Hegyi竞争指数的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种群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种群动态与种内竞争是植物生态学经典研究核心,特别是对于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的荒漠,对种内竞争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被的稳定机制与自组织过程。以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最主要的人工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梭梭种群的演变过程及种群竞争强度随建植年龄的变化。选择5个(5~10、10~20、20~30、30~40、>40a)生长阶段的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梭梭种群样地,分别设置5个50m×60m样方。选用V__Hegyi竞争指数分析梭梭种群的种内竞争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梭梭人工林从定植到生长20a左右,梭梭林密度减小了60%左右,生长30~40a左右的梭梭样地出现大量的更新幼苗,导致密度增加,由于梭梭幼苗和部分成年树的死亡,密度再次下降;梭梭基径越大,竞争指数越小,不同径级梭梭竞争指数大小依次为幼苗、幼年树和成年树;梭梭种群竞争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30~40、5~10、>40、20~30、10~20a。(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7年06期)
景鑫[4](2016)在《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特征及林隙形成木和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隙由边缘木构成并影响着其生长,边缘木的大小、高度等特征也影响着林隙的动态和微生境的变化。格局分析是研究种群、群落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对于认识和揭示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和种间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内全面调查32个林隙的358株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的基础上,分析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和高度级特征、偏冠率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采用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对胸径级和高度级分布进行拟合,并用柯尔莫哥洛夫和卡方检验对其适合程度进行检验。同时,在云冷杉林内设置1.5 hm2(100mX 150 m)固定样地,调查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用点格局方法分析样地内主要种群及各龄级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以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358株林隙边缘木中,胸径在10~20cm之间所占的比例最大,大径级的个体较少;林隙边缘木树高在15~20m的株数和比例均最大,大于30m的树木极少。调查的林隙边缘木胸径级不符合正态分布,但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边缘木高度级既符合Weibull分布又符合正态分布。(2)15.08%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65.36%。不同树种边缘木的特征差异极显着。红松和云杉偏冠现象最明显,其中前者的偏冠率均>0.5。而花楷槭则有一半未出现偏冠现象。单个林隙边缘木平均偏冠率与林隙面积大小无显着的线性关系。拥有10株边缘木的林隙比例最高,为21.88%,平均每个林隙拥有11.19株边缘木。(3)样地内胸径≥2 cm的乔木有13种,种群密度差异大,重要值在前4位的为冷杉、云杉、白桦和花楷槭。种群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形。冷杉和云杉空间分布相似,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白桦在≤40 m尺度为聚集分布,>40 m尺度变为随机分布,而花楷槭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除白桦和花楷槭两者间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负相关以外,其余种群间均为小尺度上正相关和大尺度上负相关。冷杉和白桦种群间正相关的显着性强,其他种群间正相关性普遍较弱。(4)冷杉不同龄级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云杉各龄级树木的空间格局主要呈现随机分布,尤其是径级Ⅱ整个尺度上都为变化幅度不大的随机分布;白桦3个龄级则以聚集和随机两种分布为主,只有龄级Ⅱ在49m尺度以后有均匀分布;花楷槭各龄级在所有尺度上均呈显着的聚集分布。冷杉径级Ⅱ与径级I、III的关联性不显着,径级Ⅰ与径级Ⅱ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显着负相关。云杉径级Ⅰ与径级Ⅱ、径级Ⅱ的空间关联性相似,随尺度增大正相关性逐渐减弱负关联性增强。径级Ⅱ与径级Ⅲ在正负关联性间波动。白桦各龄级间的关联性趋势相同,均以正相关性为主。花楷槭各龄级间均呈现显着正相关性。(5)样地内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小尺度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趋于随机分布。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呈单峰型分布,随机、聚集和均匀3种分布均有出现。折干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分布整体波动不大,小尺度上在随机和聚集分布间交替出现,到大尺度则归于随机分布。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32 m尺度为显着正相关,>32 m尺度为显着性不强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苗福泓,薛冉,郭正刚,沈禹颖[5](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对牦牛放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天祝县境内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牦牛牧区设置不同强度放牧小区,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组成、种重要值和种群生态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随放牧强度增大植物种数逐渐减少,其中紫花针茅、西藏香青、高山韭等种类在重度放牧条件下消失。在中度条件下,优势种线叶嵩草的重要值最高;另一优势种珠芽蓼的重要值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以轻度放牧条件下最高。在3个放牧强度条件下,珠芽蓼和线叶嵩草的生态位宽度均位居所有种群前两位,并随着放牧强度增加二者的生态位宽度呈增大趋势,在重度放牧条件下二者生态位宽度相等。3个放牧强度下,优势种珠芽蓼和线叶嵩草与各种群间的生态位重迭系数不尽相同,封育或者轻度放牧条件下,珠芽蓼是种群间竞争较强的一方,但当放牧强度达到中度及以上时,珠芽蓼则退出种群间竞争强度激烈的局面;线叶嵩草是重度放牧下,种群间竞争强度最大的一方。说明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值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度放牧强度是珠芽蓼和线叶嵩草的适宜放牧强度。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其结果与"中度干扰理论"相吻合,中度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种适宜的放牧强度。(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付贵全,徐先英,徐梦莎,赵鹏,张莹花[6](2016)在《民勤绿洲边缘两种生境红砂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民勤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退化梭梭固沙林)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替代时间和O-ring空间点格局方法研究了红砂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红砂种群在丘间低地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1;在固定沙丘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3,表明种群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2)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和不同龄级间空间关联性差异很大。丘间低地的红砂种群及龄级1和2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之后随着尺度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龄级1和红砂整个种群)或随机分布(龄级2),而龄级3在整个研究尺度范围内为随机分布;固定沙丘生境下的红砂植株只有龄级2和整个种群在小尺度内为聚集分布,其余均为随机分布。(3)在丘间低地生境下,龄级1和龄级2、3在小尺度上显着负相关,其余各龄级在0~5 m尺度上基本无关联;固定沙丘生境下,各个龄级之间均为无关联。这种差异与生境的异质性(地下水位、结皮的类型和盖度等)以及群落结构等有关。该研究对于民勤绿洲边缘红砂种群的保护和利用以及退化梭梭固沙林的人工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6年01期)
付贵全,徐先英,徐梦莎,孟源源,赵鹏[7](2016)在《民勤绿洲边缘2种生境红砂种群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民勤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和梭梭林固定沙丘2种生境下红砂种群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替代时间和分形维数(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研究了红砂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分形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砂种群在丘间低地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Ⅰ,更新较好;在固定沙丘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Ⅲ,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2)与梭梭林固定沙丘生境下相比,丘间低地生境下红砂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弱,但占据和利用空间能力较强且格局强度较大。红砂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种群的个体数量、更新状况和分布情况反映灵敏,而且关联维数在干旱地区有其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即只表示种群竞争的强弱。(3)分形维数不仅与群落结构(密度、幼体数量等)有关,还与生境因子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结皮类型是红砂种群格局分形维数的第一主成分,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盐量分别是第二和第叁主成分,这叁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002%。(4)建议在防风固沙和植被恢复时,丘间低地生境下可以通过增大红砂Ⅰ小龄级个体的密度来提高整体的防风固沙能力和幼苗的成活量,但在梭梭林固定沙丘生境下如何提高红砂Ⅰ小龄级个体的成活率是保护和利用红砂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8期)
何昌彤,郑国,李学军[8](2015)在《岫岩地区大豆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优势种群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农田地表蜘蛛的边缘效应及优势种群动态特征,本文采用陷阱法对辽宁省岫岩地区大豆田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成熟蜘蛛3312头,属于11科23属38种。其中狼蛛科和皿蛛科为优势科,白纹舞蛛、晨豹蛛、赫氏豹蛛、草间钻头蛛、锯胸微蛛为优势种。清种大豆田边缘样带与内部样带的蜘蛛物种数和优势种均存在差异。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大豆田边缘到内部,地表蜘蛛的物种数量、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大豆田地表蜘蛛存在着明显的边缘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的结果也证明了边缘效应的存在。大豆与玉米间作可以显着提高地表蜘蛛的均匀度指数,对蜘蛛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很小。通过优势种的动态分析发现,地表蜘蛛优势种的时间动态变化明显。(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3期)
郭树江,李毅,杨自辉,樊宝丽,李得禄[9](2014)在《民勤绿洲边缘区不同生境沙拐枣的种群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荒漠区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研究沙拐枣种群在沙漠不同生境中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幼苗更新,对绿洲边缘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沙井子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不同地貌类型(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丘间地)和6种微地型(半固定沙丘迎风坡、顶部、背风坡和流动沙丘迎风坡、顶部、背风坡)沙拐枣种群特征、更新苗的数量特征与土壤水分的对应关系及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沙拐枣种群密度、覆盖度表现为:半固定沙丘>丘间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丘间地与流动沙丘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株高在流动沙丘最大,丘间低地最小,它们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种群地径、新梢长无显着差异(P<0.05)。(2)流动沙丘各部位密度、株高、覆盖度差异不显着(P<0.05),而半固定沙丘则表现为差异性显着(P<0.05),顶部大于迎风坡和背风坡。(3)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拐枣幼苗数量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丘间地,且与5~30 cm土壤水分含量大小相对应。(4)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呈聚集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31期)
谢春平,方彦,袁永全,赵颖中[10](2012)在《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Hurtlbert公式、Pianka公式和Schoener公式,对分布于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迭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次生林群落中,朴树、马尾松、短柄枹栎和构树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它们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值分别为0.594、0.581、0.560、0.481和0.463、0.414、0.391、0.341。②Pianka生态位重迭值表明,NO<0.5的种对共有34对,占总数的75.56%,这说明了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偏向性和生态位分化趋势的存在。③从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来看,Cih≥0.5的种对有10对,仅占全部种对的22.22%,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趋同性不高。④从生态位各指数的结果可以看出,群落将由初期的马尾松林演替至落叶阔叶林。(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边缘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0对SSR引物对南宁地区5个金花茶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金花茶边缘种群及变种小果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为金花茶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小果金花茶平均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4.40、2.433、0.533和0.429,表明小果金花茶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STRUCTURE聚类分析显示,5个金花茶种群按照两变种分为2个组。AMOVA结果和遗传分化系数(FST)均表明两变种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位于平果县坡造乡的金花茶边缘种群具有最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PPB=50%, A=1.70, Ho=0.100),与主分布区种群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基于以上结果表明,小果金花茶和平果县坡造乡边缘种群应当作为独立保护单元保护起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缘种群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新新,王茜,胡颖,周玮,陈晓阳.植物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路雪林,陈海玲,梁雪雁,唐绍清.金花茶边缘种群及变种小果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郑颖,赵文智,张格非.基于V__Hegyi竞争指数的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的种群竞争[J].中国沙漠.2017
[4].景鑫.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特征及林隙形成木和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
[5].苗福泓,薛冉,郭正刚,沈禹颖.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对牦牛放牧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6
[6].付贵全,徐先英,徐梦莎,赵鹏,张莹花.民勤绿洲边缘两种生境红砂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6
[7].付贵全,徐先英,徐梦莎,孟源源,赵鹏.民勤绿洲边缘2种生境红砂种群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6
[8].何昌彤,郑国,李学军.岫岩地区大豆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优势种群动态分析[J].四川动物.2015
[9].郭树江,李毅,杨自辉,樊宝丽,李得禄.民勤绿洲边缘区不同生境沙拐枣的种群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
[10].谢春平,方彦,袁永全,赵颖中.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