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刘晓收
导师: 张志南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生态学,群落结构,鳀鱼产卵场,南黄海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2003年6月在南黄海鳀鱼产卵场22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栖息的沉积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鳀鱼产卵场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和底栖生物群落的系统研究提供基本参量。 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质粘土(TY)和砂-粉砂-粘土(STY)为主,沉积物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南黄海沉积物表层(0-2cm)、次表层(2-5cm)和深层(5-8cm)中,叶绿素α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9285±0.5751)mg/kg沉积物,(0.5821±0.3552)mg/kg沉积物和(0.4107±0.2863)mg/kg沉积物,脱镁叶绿酸α的平均含量分别是(2.1043±1.4156)mg/kg沉积物,(1.5187±1.1370)mg/kg沉积物和(1.1032±0.8180)mg/kg沉积物。叶绿素α和脱镁叶绿酸α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是一致的,表明两者是同源的,即两者均来自底栖藻类以及浮游藻类的沉降。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4±1.93)%。水深、底表水温、含水量及砂、粘土含量(%)和中值粒径Mdφ是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叶绿素及脱镁叶绿酸含量的主要因子。 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腹毛虫、动吻类、涡虫类、蛇尾类、海螨类、昆虫类、水螅类、端足类、异足类、美人虾、涟虫类和其它类等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584±686)ind.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其平均丰度为(1404±670)ind.10cm-2,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65%。底栖桡足类居第二位,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5.84%。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是(1031.7±415.1)μg dwt 10cm-2和(9285.5±3736.3)μg dwt 10cm-2α-1。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与其它海域接近或稍高。 空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0-2cm的表层,占总数的65.88%,分布在次表层2-5cm的占27.66%,分布在底层5-8cm的,仅占6.47%。不同的类群其垂直分布略有不同。线虫分布在表层0-2cm的比例为61.4%,而桡足类在此表层的比例高达83.8%。这一结果与渤海和胶州湾的研究结果相似。水
论文目录:
0 前言
1 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1.1 小型底栖动物
1.1.1 研究意义
1.1.2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历史和国际现状
1.1.3 国内研究现状
1.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1.2.1 国际海洋线虫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海洋线虫的研究现状
1.3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2 研究海域、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海域
2.2 野外采样
2.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2.4 生物样品的处理
2.4.1 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的分选和计数
2.4.2 线虫封片的制作和种类鉴定
2.5 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单变量分析
2.6.2 分布/图形分析
2.6.3 多变量分析
2.6.3.1 群落结构分析
2.6.3.2 环境因子分析
2.6.3.3 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分析
3 小型底栖动物的沉积环境
3.1 结果和讨论
3.1.1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水深和底表水温的变化趋势
3.1.2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沉积物的特征与沉积类型
3.1.3 沉积物叶绿素、脱镁叶绿酸、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的分布
3.1.4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境的主成分分析排序
3.1.5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3.2 结论
4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4.1 结果与讨论
4.1.1 小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
4.1.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生产量
4.1.3 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
4.1.3.1 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
4.1.3.2 小型底栖动物及其主要类群数量的水平分布
4.1.4 小型底栖动物及其主要类群数量的粒级分布
4.1.5 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4.1.6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4.1.7 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的比较
4.1.8 线虫与桡足类数量的比值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4.2 结论
5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
5.1 结果与讨论
5.1.1 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及其分布
5.1.1.1 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
5.1.1.2 海洋线虫的空间分布
5.1.2 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分析
5.1.2.1 群落划分
5.1.2.2 不同群落的优势种分析
5.l.2.3 K-优势度曲线分析
5.1.3 海洋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
5.1.4 海洋线虫群落的年龄结构及性比
5.1.5 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5.1.5.1 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
5.1.5.2 海洋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5.1.6 海洋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0-26
参考文献
- [1].中华鲟产卵场地形演变及水动力特性研究[D]. 赵威.长江科学院2016
- [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水域底栖食物网动态变化过程的研究[D]. 付姗姗.中国海洋大学2013
- [3].流沙湾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与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研究[D]. 柯盛.广东海洋大学2010
- [4].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D]. 盛化香.中国海洋大学2012
- [5].厦门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组成、光合色素及光合活性研究[D]. 穆文华.厦门大学2014
- [6].广东鲂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茜.上海海洋大学2011
- [7].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的研究[D]. 姚少慧.汕头大学2005
- [8].长江中游四大家鱼典型产卵场的生态水力学特征空间变异研究[D]. 朱正伟.华中农业大学2013
- [9].长江宜都四大家鱼产卵场地形特征及生态水力因子分析[D]. 柏海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
- [10].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特征及鲟卵输移特性研究[D]. 韦章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
相关论文
- [1].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 王彦国.厦门大学2008
- [2].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环境效应[D]. 王家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 [3].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研究[D]. 张玉红.厦门大学2009
- [4].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D]. 袁伟.中国海洋大学2006
- [5].南黄海两种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D]. 邓可.中国海洋大学2006
- [6].九段沙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张玉平.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黄东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研究[D]. 刘录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
- [8].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D]. 林岿璇.中国海洋大学2003
- [9].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 田胜艳.中国海洋大学2003
- [10].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功能群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D]. 朱晓君.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