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问题。据统计,全球目前有各种盐渍化土地约9.5亿hm2并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土壤盐渍化形势也十分严峻。土壤盐渍化对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重要和紧迫。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较传统方法具有成本低、保护环境等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小盐芥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盐芥属(Thellungiella)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盐芥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植株矮小、生长期短、种子丰富、自花受粉等。小盐芥与拟南芥同属十字花科,而且近缘,在cDNA水平上,两者有90%以上的同源序列,因此,便于利用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此外,作为盐生植物,较低盐浓度能使小盐芥鲜重、干重和光合速率增长,在300mMNaCl条件下,小盐芥能完成生活史,小盐芥还能在高盐环境下(500mMNaCl)生存,此外,小盐芥还耐-15℃低温和干旱。因此,小盐芥在植物耐盐机理方面具有潜在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近年来开始作为耐盐模式植物。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tumor-inducing plasmid)质粒转化系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机理最清楚、技术方法最成熟的转化系统之一。迄今所获得的近200种转基因植物中,80%以上是通过根癌农杆菌系统转化获得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多种,其中叶盘法是双子叶植物较为常用也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建立小盐芥的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研究了次氯酸钠(NaClO)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和不同的植物激素及不同浓度对小盐芥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分化的影响;本实验还研究了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共培养时间和选择压的大小对根癌农杆菌转化小盐芥的影响,以及外植体上所附根癌农杆菌的处理方法,从而为建立高效的根癌农杆菌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本实验以叶柄为外植体,经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生根和移栽建立了小盐芥的再生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培养、共培养、选择培养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初步建立了小盐芥的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盐芥愈伤诱导和芽分化培养基为MS+2.5mg/L6-BA+0.1mg/LNAA,芽分化需30d,芽分化率为67%。生根培养基为1/2MS,15d生根。6-BA与2,4-D组合可诱导愈伤但不能分化出芽。(2)预培养培养基为MS+2.5mg/L 6-BA+0.1mg/LNAA,预培养需3d。根癌农杆菌菌液OD600=0.5侵染5min。共培养培养基为MS+2.5mg/L6-BA+0.1mg/LNAA+19.6mg/LAS,暗培养3d。共培养时间低于3d不利于农杆菌充分侵染,多于3d则会造成农杆菌大量繁殖损伤外植体。选择培养基为MS+2.5mg/L6-BA+0.1mg/LNAA+300mg/LCef+10mg/LHyg。生根培养基为1/2MS+300mg/LCef+10mg/LHyg。(3)选择培养4d后每隔3d用无菌水冲洗外植体并换新鲜选择培养基,能有效减少农杆菌的繁殖。(4)8周后GUS组织化学检测,叶片有蓝色GUS表达位点,转化率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