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军福建基地副司令员高元法同志讲话(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航泽[1](2020)在《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及其军事将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抗日将领群体包括八路军将领、新四军将领、东北抗联将领和华南纵队将领。中共抗日将领的成长过程十分复杂。从社会背景来看,他们的地域分布、家庭出身、教育程度都有很大不同,但也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从军事背景来看,他们的革命转向、军事转向、年龄结构也都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此后,中共将领一步步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并实际参与到抗日斗争中。中共将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付出了巨大的军事牺牲,二是作出了有力的政治建设,三是促进了思想的空前统一。经过抗战,中共将领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历练。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二是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三是个人威望得到了很大提升。
王天丹[2](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冯佳[3](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研究说明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冯丹[4](2019)在《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的曲折历程及其在新疆的历史贡献》文中研究说明长征结束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奉命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因为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局瞬息万变,执行任务的红军被割裂在黄河两岸,由此在黄河西岸的红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战斗任务改为“打通远方”。西路军自成立后,在未能得到任何支援的情况下一直和敌人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西征144天最终兵败河西走廊。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西路军左支队攀越人迹罕至的祁连山、穿越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在缺乏弹药、精疲力尽下血战红柳园,最终突围出437名指战员。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接应西路军左支队顺利进驻新疆,与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新疆,西路军左支队指战员与延安派来的党员干部一同奋战在盛世才政府的各个岗位上,为当时新疆政治、教育、文化、边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相关政策的传播,做出了有益尝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疆,西路军左支队每一位指战员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现代化军事技术,把“新兵营”变成一所为我党我军培养现代化军事技术的特种兵学校。本文拟从西路军与中共中央互通电文角度,梳理西路军的形成、战斗和失败的曲折过程;从开展革命活动的角度,梳理西路军左支队与延安派来的党员干部在政治、教育、文化、边防等方面为新疆做出的重要工作及发挥的历史作用;从历史史实的角度,梳理西路军左支队在“新兵营”期间,学习钻研多项现代化军事技术。最后,西路军左支队同延安派来的党员干部融合,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以及“三不”原则环境下,传播了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唤醒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为新疆解放事业打下了组织和干部基础。此外,西路军左支队同延安派来的党员干部在新疆顺利开展革命活动的史实,可以为当下的新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周之新[5](2018)在《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支队作为南下干部群体的重要一支,由太行、太岳两个解放区的干部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作为接管福建的重要力量,参与接管了福建的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等六个专区,为中共顺利接管福建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人数众多,接管地域集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然而,已有的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研究多集中于其南下过程和时代价值,缺少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以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原始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具体考察了长江支队南下的背景、动员过程、组建过程及接管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对上述过程的细节进行了探究。具体而言,第一章介绍了长江支队南下的原因和动员过程,第二章论述了长江支队的组建及整训情况,第三章考察了长江支队的南下历程及其对福建省主要地区的接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组织史资料的梳理,第四章运用统计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具体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福建省的任用状况。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对福建的接管不仅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福建政权,还对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原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作为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的优秀代表,其生平事迹对于当前的干部教育更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长江支队南下福建这一伟大壮举,虽然时隔近七十载,但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回顾和学习。
李珊珊[6](2010)在《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文中研究说明接管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必要步骤,是中共工作中心转移的标志。研究中共接管城市的实践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共接管武汉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对中共接管武汉的特点,接管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接管的历史经验,历史意义以及现实启示作以实事求是地分析。本文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的概念,笔者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等。第一章介绍解放前武汉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社会的演变历程,重点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武汉的基本情况,为研究中共接管武汉作铺垫。第二章介绍中共接管武汉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部分包含三个内容,第一,中共中央接管武汉的准备,包括政策准备和干部的准备两方面。第二,中共武汉地下党接管武汉的准备。包括武汉市地下党在各界群众中宣传中共的城市政策及接管政策;搜集情报,开展武汉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统战、策反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领导各界群众开展反迁移、反破坏、护厂、护校运动等四方面内容。第三,武汉解放和武汉市军管会的建立,包括武汉市解放的过程及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过程,组织机构,人事安排,接管部署。第三章介绍中共全面接收武汉市的工作和武汉市秩序的初步恢复。这一部分共包括四个内容:第一,军管会和市政府对国民党各级政权机关的接收,包括对国民党中央在汉的政权机关,原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政府及区政府,对原武汉司法、警察、公安以及税务、民政等部门的接收。第二,军管会物资接管部对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接收。第三,军管会交通接管部对原武汉的交通系统,包括对航运、公路、铁路、邮政、电讯等行业的接收,以及武汉交通的初步恢复。第四,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收武汉市文教机构的过程,包括对原武汉公立新闻出版机构、娱乐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事业以及教育机构的接收。第四章介绍武汉市新秩序的建立。中共在接收工作完成之后,军管会对内停止工作,武汉市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交由武汉市政府来完成,这一章介绍中共在接收完成之后对城市的管理工作:第一,武汉市民主政权的建立,介绍武汉市革命民主政权建立的经过,包括武汉市各界代表会议的召开,武汉市革命民主政权的建立,武汉市政协委员会的成立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二,武汉市经济的恢复,武汉市政府通过平抑物价建立了平稳的市场秩序,稳定了财政税收,通过经济改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通过民众动员,恢复了武汉市的公共事业。第三,武汉市政府改造旧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面向工农的新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市政府对教育的改造、文艺改造以及文教工作者的改造三个方面。第四,武汉市政府对旧社会的改造,包括镇压反革命,安置流民与乞丐、救济失业人员,禁烟禁毒,关闭妓院、改革码头等五个方面。第五章是对中共接管武汉工作的评价。通过对中共接管武汉的实践的梳理,总结出接管武汉的特点,接管的成绩以及存在问题,接管武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中共的接管武汉的特点:第一,在与潜伏特务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实现武汉和平接管;第二,在准备工作未就绪而仓促入城进行接管;第三,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接管;第四,在行政区划的改变中进行接管。中共接管武汉取得的成绩:第一,中共在接管武汉的过程中做到了“不使其凌乱”的接与对治安、交通、市场和物资的管理,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第二,在接收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适时地完成了经济的改组与恢复工作。第三,建立了民选政府,推动了武汉市民主政治的发展。第四,废除国民党的反动教育制度,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制度,从而使武汉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地恢复与发展。接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接管的仓促性,干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二是在接管武汉尤其是管理武汉的过程中,中共是通过革命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的,出现了一些失误。三是在接管过程中存在着“左”或“右”两种错误倾向。四是在接管中调查研究做的不够,掌握情况不够全面。接管武汉的主要经验:第一,恢复经济与发展生产是接管的中心环节。第二,建立民主政权是接管的首要任务。第三,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干部是接管城市重要保证。第四,正确处理与其他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接管城市的必要保证。第五,深入地调查研究,事实求是地分析问题是接管城市必须持有的态度。第六,不断地进行政策地调整,与“左”和“右”倾错误做斗争。接管武汉的意义:一是接管工作的完成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武汉经济的顺利发展。二是接管工作的完成实现了武汉市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三是接管工作的完成为武汉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四是接管武汉的成功经验为日后管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中共接管武汉的研究,作者认为接管城市是中共执政的开始,尽管在接管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失误,但是通过接管城市,中共掌握了城市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武汉经济的顺利发展,中共接管城市的经验为日后中共管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茆贵鸣[7](2010)在《廖承志与香港》文中研究表明楔子公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万众欢腾的庆典场面——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交接仪式和中华人
刘西尧[8](2000)在《攀峰与穿雾(连载之八)》文中指出
刘西尧[9](2000)在《攀峰与穿雾(连载之八)》文中认为
二、海军福建基地副司令员高元法同志讲话(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军福建基地副司令员高元法同志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第一章 中共抗日将领概述 |
一?中共与抗战 |
二?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 |
三?中共抗日将领 |
第二章 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的社会背景 |
一?中共将领的地域分布 |
二?中共将领的家庭出身 |
三?中共将领的教育程度 |
第三章 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的军事背景 |
一?中共将领的革命转向 |
二?中共将领的军事转向 |
三?中共将领的年龄结构 |
第四章 中共将领与抗日斗争 |
一?中共将领与军事牺牲 |
二?中共将领与政治建设 |
三?中共将领与思想统一 |
结语中共将领与抗战胜利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
一、受灾区域概况 |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
一、灾荒背景复杂 |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
三、灾害循环相生 |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
一、自然因素 |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
一、对人口的影响 |
二、对经济的影响 |
三、对社会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
二、救灾体制 |
第二节 宣传动员 |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
第三节 筹粮赈灾 |
一、赈济粮款 |
二、组织借粮 |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
第四节 减轻税负 |
一、减免公粮 |
二、减租减息 |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
一、节约募捐 |
二、准备代食 |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一、救助移民难民 |
二、开展卫生防疫 |
三、处理偷窃问题 |
四、惩治贪污腐败 |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
一、兴修水利 |
二、发展合作社 |
三、开展捕蝗运动 |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
第三节 发展副业 |
一、发展纺织业 |
二、发展家庭副业 |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
一、开展赎地运动 |
二、开展救人运动 |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主要成效 |
一、成功度过灾荒 |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
第二节 主要特点 |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
第三节 现实启示 |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的曲折历程及其在新疆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重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重点 |
1.4.3 研究难点 |
2 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的曲折历程 |
2.1 西路军的组建 |
2.1.1 宁夏战役计划的执行与终端 |
2.1.2 西路军的组建与西进 |
2.2 西路军血战河西 |
2.2.1 永昌三次会议决定西进 |
2.2.2 倪家营两次会议自救东返 |
2.2.3 威狄堡会议决定再返倪家营 |
2.3 西路军左支队挺进新疆 |
2.3.1 石窝会议后分散转移 |
2.3.2 西路军左支队突围祁连山 |
2.3.3 中共中央派人在星星峡迎接 |
2.3.4 西路军左支队进驻迪化 |
3 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工作和学习 |
3.1 西路军左支队进疆时新疆概况 |
3.1.1 国际势力对新疆的渗透 |
3.1.2 派系争斗对新疆的影响 |
3.1.3 盛世才建立亲苏政府 |
3.1.4 “六大政策”的形成 |
3.2 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工作 |
3.2.1 西路军左支队的精神面貌 |
3.2.2 西路军左支队的人员新疆任职情况 |
3.2.3 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活动 |
3.2.4 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3.2.5 艰辛努力改善边防工作 |
3.3 “新兵营”——我党我军最早的特种兵学校 |
3.3.1 一大队汽修和驾驶技术学习 |
3.3.2 特科大队炮兵技术的学习 |
3.3.3 医学、无线电、情报的学习 |
3.3.4 飞行员和机械师的学习 |
4 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的历史贡献 |
4.1 传播了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 |
4.2 唤醒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 |
4.3 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 |
4.4 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现代化军事人才 |
4.5 为新疆解放事业打下了组织和干部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长江支队南下的原因及动员过程 |
第一节 长江支队南下的原因 |
第二节 长江支队南下的动员过程 |
第二章 长江支队的组建与整训 |
第一节 长江支队组建前的干部登记 |
第二节 长江支队的组建 |
第三节 长江支队的整训 |
第三章 长江支队的南下历程及接管活动 |
第一节 从武安到福建 |
第二节 接管工作的展开 |
第四章 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的任用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的干部概况 |
第二节 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的任用状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和原因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的相关问题说明 |
第一章 解放前的武汉 |
第一节 解放前武汉的政治 |
一、武汉的基本建制沿革 |
二、异化的市政机构和民主闹剧 |
三、国民党领导的军事特务机构及活动 |
第二节 解放前武汉的经济 |
一、解放前武汉的工商业 |
二、解放前武汉的金融业 |
三、解放前武汉的对外贸易 |
第三节 解放前武汉的交通通讯 |
一、解放前武汉的水上运输 |
二、解放前武汉的铁路公路及航空 |
三、解放前武汉的邮政 |
第四节 解放前武汉的文化教育 |
一、解放前武汉的文化演进 |
二、解放前武汉的大众传播事业 |
三、解放前武汉的教育事业 |
第五节 解放前武汉的社会 |
一、解放前武汉的帮会及工人中的把头制 |
二、解放前武汉的娼妓 |
三、解放前武汉的鸦片烟业 |
四、解放前武汉的赌场 |
第二章 中共接管武汉的准备工作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接管武汉的准备 |
一、中共中央接管大城市的政策 |
二、中共中央和军队接管武汉的准备 |
第二节 中共武汉地下党接管武汉的准备 |
一、开展政策宣传工作 |
二、搜集情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
三、进行统战、策反工作 |
四、领导护厂、护校、反搬迁、反破坏的工作 |
第三节 武汉解放与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 |
一、武汉解放 |
二、武汉市军管会的成立 |
第三章 中共对武汉三镇的全面接收与三镇秩序的初步恢复 |
第一节 接收国民党武汉各级政权机关 |
一、接收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汉的政权机构及军事机构 |
二、接收武昌市政府与汉阳县政府及三镇各区公所 |
三、接收武汉的司法警察公安机构 |
四、接收武汉财政局税务局 |
五、接收武汉的民政局地政局 |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接收社会公共事业 |
一、接收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的金融机构 |
二、接收武汉三镇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
三、接收国民党在武汉的公共卫生事业 |
第三节 原武汉三镇交通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 |
一、航运系统的接收与初步复航工作 |
二、公路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工作 |
三、铁道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工作 |
四、邮电系统的接收与初步恢复工作 |
第四节 接收原国民党在武汉的文教机构 |
一、接收公营新闻出版机构,审查民营新闻出版机构 |
二、接收文化娱乐场所及公共文化机构 |
三、接收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的公立教育机构 |
第四章 武汉市新政权与新秩序的建立 |
第一节 武汉民主政权的建立 |
一、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
二、武汉市民主政权的建立 |
三、武汉市政协委员会的成立 |
第二节 武汉市经济的恢复与生产的发展 |
一、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
二、稳定财政税收 |
三、武汉市经济的改组与工商业的恢复 |
四、武汉市对外贸易的恢复 |
五、武汉市公共事业的恢复与重建 |
第三节 改革旧的文化教育,建立面向工农的文化教育 |
一、改造旧的教育事业,建立新的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二、新文艺的普及和旧戏曲的改革 |
三、武汉市文教界的从业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 |
第四节 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
一、镇压反革命,保证社会稳定 |
二、安置游民乞丐,救济失业人员 |
三、禁烟禁毒 |
四、关闭妓院,取缔娼妓 |
五、码头改革 |
第五章 接管武汉工作的评价 |
第一节 接管武汉的特点 |
一、在与潜伏特务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实现对武汉的和平接管 |
二、是在准备工作还未就绪的情况下仓促接管武汉的 |
三、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组织接管工作的 |
四、在行政区划的变动中组织接管工作 |
第二节 接管武汉的历史功绩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共接管武汉的历史功绩 |
二、接管武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三节 接管武汉的经验 |
一、恢复经济与发展生产是接管的中心环节 |
二、建立民主政权是接管的首要任务 |
三、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干部是接管城市重要保证 |
四、正确处理与其他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接管城市的必要保证 |
五、深入地调查研究,事实求是地分析问题是接管城市必须持有的态度 |
六、不断地进行政策地调整,与"左""右"倾错误做斗争 |
第四节 接管武汉的历史意义 |
一、接管工作的完成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保证了武汉经济的顺利发展 |
二、接管工作的完成实现了武汉市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
三、接管工作的完成为武汉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
四、接管武汉的成功经验为日后管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攀峰与穿雾(连载之八)(论文提纲范文)
总理亲自抓地震工作 |
第五节 庐山风云白真相 |
庐山各组起哄 |
毛主席号召批陈 |
两个估计的由来 |
弥大患于无形 |
要重视基础理论 |
江青谢富治表演 |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第六节 急如星火返国防 |
再进国防科委 |
清查平反两手抓 |
总理坚持抓生产 |
第七节 批林批孔成徒孙 |
形而上学害人 |
江青指桑骂槐 |
和迟群一言翻脸 |
谢静宜公开点火 |
(9)攀峰与穿雾(连载之八)(论文提纲范文)
总理亲自抓地震工作 |
第五节 庐山风云白真相 |
庐山各组起哄 |
毛主席号召批陈 |
两个估计的由来 |
弥大患于无形 |
要重视基础理论 |
江青谢富治表演 |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第六节 急如星火返国防 |
再进国防科委 |
清查平反两手抓 |
总理坚持抓生产 |
第七节 批林批孔成徒孙 |
形而上学害人 |
江青指桑骂槐 |
和迟群一言翻脸 |
谢静宜公开点火 |
四、海军福建基地副司令员高元法同志讲话(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抗日将领群体研究[D]. 陈航泽.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2]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的曲折历程及其在新疆的历史贡献[D]. 冯丹.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5]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研究[D]. 周之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D]. 李珊珊. 武汉大学, 2010(05)
- [7]廖承志与香港[J]. 茆贵鸣. 中国作家, 2010(02)
- [8]攀峰与穿雾(连载之八)[J]. 刘西尧. 湖北文史资料, 2000(04)
- [9]攀峰与穿雾(连载之八)[J]. 刘西尧. 湖北文史资料,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