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我国火力发电生产率的实证研究——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电力工业中的运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产业经济学
作者: 潘晓雨
导师: 肖渡
关键词: 火力发电,生产率指数,数据包络分析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电力工业作为一种瓶颈产业,其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电力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到2002年底,我国整个电力装机容量已达35495万千瓦,其中,火电在我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到2002年底,火电机组容量在整个装机容量中占74.8%,达26550万千瓦;发电量占83.1%,达13522亿千瓦时。但我国有关火电生产率方面的研究却难尽人意。从1985年的“集资办电”到2002年电力新组建(改组)的11家公司正式宣告成立,表明改革的重点已经从注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提高效率,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需要研究火力发电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火力发电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对电力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利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火电生产的数据(1993-2002年),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借助LINDO软件计算了29个省、市、自治区火力发电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且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TEC)、规模效率变化(SEC)及技术变化(TC)等三个部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火电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最大,而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火电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不大。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国内外电力行业研究综述
1.1 生产率概述
1.2 国外对电力行业生产率的研究情况
1.3 我国对电力行业生产率的研究情况
1.4 文献总结
第二章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2.1 基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生产可能集和包络线
2.2 单输入单输出的C~2GS~2和C~2R模型
2.3 多输入多输出的C~2GS~2和C~2R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3.1 从单输入单输出生产引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定义
3.2 以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为基准的生产可能集
3.3 距离函数
3.3.1 距离函数的定义
3.3.2 距离函数取值的讨论
3.4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3.5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火电生产率变化实证分析
4.1 数据
4.2 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 计算
4.4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主要建议
5.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比较[D]. 宋帆.天津财经大学2013
- [2].制度环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饶卓.南京理工大学2017
- [3].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分析[D]. 靳玉祥.山西财经大学2016
- [4].中国工业分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1995-2011[D]. 王凤萍.东北大学2014
- [5].什么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差异度的变化?[D]. 王琦晖.复旦大学2014
- [6].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改善[D]. 杨茜.重庆大学2015
- [7].长三角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 薛红芳.江南大学2014
- [8].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江佩.湖南大学2012
- [9].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D]. 方程.浙江理工大学2011
- [10].低碳约束下的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杨亚萍.东北林业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D]. 钱灿.重庆大学2006
- [2].基于定向技术距离函数和效用函数的收益型Malmquist指数研究[D]. 孙林.四川大学2006
- [3].火力发电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综合评价[D]. 解永乐.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
- [4].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 杨顺元.天津大学2006
- [5].基于malmquist-DEA指数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D]. 王媛.天津大学2006
- [6].火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前沿生产函数研究[D]. 黄仁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
- [7].火力发电企业价值链分析与成本控制研究[D]. 于金刚.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
- [8].中国烟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孟新丽.合肥工业大学2007
- [9].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中国钢铁工业生产效率研究[D]. 陈舸.中南大学2007
- [10].基于定向技术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张建辉.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