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酵法研制玉米切粉及其发酵过程的解析

自然发酵法研制玉米切粉及其发酵过程的解析

论文摘要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自然发酵的方法对玉米进行改性,开发玉米切粉,并解析自然发酵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在玉米切粉制作的过程中,选用自然发酵技术对玉米进行改性,确定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一般是室温),发酵时间24~36h,浆料细度60目,浆液波美度12.5°Be,上机蒸粉,参数为:101℃蒸52s,后熟30min,此时所制得的玉米切粉粉皮成形情况良好,外观爽滑,有光泽,黏度仍然较高,弹性稍有改善,咀嚼性较好,有玉米香气;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玉米直链淀粉所占比例提高了,且在接近早籼米直链淀粉含量(22%~27%)的时间段,制作出的米粉品质最佳,直链淀粉含量是米粉品质的决定因素之一;3、淀粉颗粒形态的观测及直径的测量得知,淀粉颗粒基本完整,出现了少许孔洞,淀粉颗粒直径范围缩小,由原来的3.1~14.6μm减小到5.1~5.5μm,趋于均匀;4、发酵过程中,直链淀粉的分子量变化不大,成抛物线趋势,36h达到峰值16435。支链淀粉分子量分布8.54×10~5左右,趋向于接近大米支链淀粉的分子量分布约8.60×10~5;5、自然发酵作用使糊化温度下降的趋势较明显,由68.16℃下降至62.87℃;6、相关性分析可知,直链淀粉的含量、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量均与糊化峰值温度显著相关,最高相关系数可达0.760;7、研究表明,在自然发酵玉米的浸渍水中,主要的优势作用菌群为酵母菌群和乳酸菌群。通过全方位的研究,证明了自然发酵法研制玉米切粉的可行性,阐述了发酵过程对玉米淀粉的改性作用。分析认为:酵母菌和乳酸菌综合作用于玉米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提高、糊化温度的降低、淀粉颗粒的均匀使玉米的化学组分、淀粉结构和性质接近于大米,从而制作出品质类似大米切粉的产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玉米概况
  • 1.1.2 米粉概述
  • 1.1.3 发酵谷物食品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2.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玉米切粉加工工艺的探索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初步探索的结果
  • 2.2.2 自然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然发酵过程的解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自然发酵对玉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3.2.2 发酵过程中的物性指标与淀粉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玉米粒自然发酵浸渍水中优势菌群的分离及纯化
  • 4.1 试剂与设备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玉米粒自然发酵浸渍水中微生物菌群的富集培养
  • 4.2.2 自然发酵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4.2.3 自然发酵菌种的生化特性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镜检
  • 4.3.2 自然发酵菌种的鉴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自然发酵法研制玉米切粉及其发酵过程的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